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因地制宜走出致富路‖蔣小波

2022-06-29由 湘湘帶你看社會 發表于 林業

迎山紅花怎麼養

因地制宜走出致富路

蔣小波

背景:丹波村,位於阿壩州馬爾康市,距縣城19公里,平均海拔高度2760米。全村共有2個村民小組,65戶24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6戶64人,貧困發生率25。7%,是典型的“村窮、民貧、資源少”貧困村。長期以來,因病、因殘、因學、缺技術與缺資金等原因交織,加之土地資源偏遠、產業基礎脆弱、宗教維穩壓力等因素,丹波村脫貧任務重、壓力大。2015年以來,四川省統計局定點幫扶村——丹波村,陸續分三批下派6人擔任丹波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員,同時在資金、技術、渠道等多方面給予幫扶,從基層黨建、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文化引領等全方位著力,力促脫貧奔康、致富向前。經過五年幫扶,丹波村走出了一條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發展之路。全村初步形成了“以種養殖業為基礎、文旅產業為引領、特色農產品銷售為突破,農戶經濟多樣化協調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丹波村集體經濟實現從零到有、壯大發展,2019年集體經濟收入近10萬元。隨著村級產業不斷向前發展,村民收入穩步增加,2019年村民在村務工收入達到35萬元,全村居民人均收入突破1。3萬元。

從落後到先進,從貧窮到致富,丹波村的嬗變之路,就是一條產業發展之路。

“村裡要什麼沒什麼,村集體還欠了一屁股債,這個怎麼發展嘛?”這是五年前丹波村村幹部的肺腑之言。丹波村具有高原藏區典型的地理氣候特徵,位置偏遠、環境惡劣、土壤貧瘠,自然災害頻發,無霜期短、乾旱少雨,生產建設週期短,適宜種養殖產品稀少。攔路虎一條又一條,產業發展看不到希望。

一、思變與思辨結合,統一發展思路

窮則思變,不變不通。丹波村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一道走村串戶,摸清家底、分析形勢,馬不停蹄著手謀劃思路、制定發展框架。“村裡人心不齊,思路無法統一,以前有過一些嘗試,一旦失敗後就無人再去理會”村裡的老黨員齊美一邊說一邊搖頭。統一思想,特別是再次統一“求變”的思想刻不容緩。接下來的時間裡,丹波村駐村工作隊從三個層面開展調研、宣傳、引導。

一是深入瞭解村幹部對發展的看法和設想,召開產業發展專題會議,理清村裡主要矛盾,一同分析矛盾原因,為“求變”之路加油鼓勁。二是輻射全村黨員和帶頭人,召開主題黨日活動,聽取黨員們對產業發展的意見和看法,收集他們提出的各種思路,強調“求變”的現實性和必要性。三是覆蓋全體村民,召開村民討論會,重點了解每戶需求,找準群眾最關切的環節,把準他們的顧慮,宣傳“求變”的好處和未來的發展藍圖,提振村民的信心。

經過前期這一系列工作,工作隊切實摸清了群眾所思所想,找到產業發展中遇到的瓶頸和制約,最為重要的是比較全面地瞭解了全村發展的矛盾問題,這些都為後續工作開展起到保障作用。

要統一思想,把“求變”掛在嘴上是不行的,必須拿出說服大家的理由。結合丹波村的實際情況,駐村工作隊在“求變”的基礎上也認真“思辨”,會同村兩委共同制定了丹波村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提出了產業發展的四條基本原則:

一是必須立足當前實際,不能逾越當前發展階段盲目大搞翻新,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走一條改良發展、穩妥發展的產業之路。二是必須革故鼎新,打破原有的土地零散、各自為政、小農經營的限制,逐戶做好工作,走集體發展、統一發展、抱團發展的產業之路。三是必須走出去與引進來一體,吸取先進經驗,以市場合作機制為基礎引進專業公司經營,走可持續發展、可壯大發展的產業之路。四是必須科學分配利益,共享發展紅利,杜絕少部分人受益,走全體貢獻、全體參與、全體共享的產業之路。

事實證明,這四條基本原則得到了老百姓支援,統一了大家思想,削減了工作難度,形成了向前發展合力,為樹立產業壯大產業打下堅實基礎。

因地制宜走出致富路‖蔣小波

丹波村蔬菜種植

二、種植與養殖並進,奠定發展基礎

方向既定,接下來就是想辦法落實推進。從哪裡尋求突破點?透過前期分析,駐村工作隊確定了“高原藏區特色種養殖業為基礎”的產業發展規劃。村內種植業無法提升村民收益的主要原因是生產技術缺乏、渠道閉塞、種植方式落後。借鑑先進地區的經驗,可透過設施農業建設來帶動突破,逐步改變全村種植現狀。

第一步,在村建設一個大棚蔬菜基地,努力向上級爭取到產業發展資金100萬元,修建了13畝大棚蔬菜生產基地,形成了全村發展種植業的策動點。第二步,選好合作公司抓好各項服務,透過規範程式引進專門從事農業生產的當地企業承包蔬菜生產基地,帶動全村群眾種植蔬菜,發展種植業。第三步,搞好村內土地流轉。經過前期合作,企業在村與村民之間逐步形成互信關係,工作隊會同村兩委著手推進土地流轉,組織公司與農戶簽訂土地流轉協議,2017年流轉土地220畝,2018年擴大到350畝,2020年村內流轉土地達到400畝。

經過兩年建設,“公司+基地+農戶”的種植業發展模式基本形成,效益逐步凸顯。2019年,全村生產蔬菜突破100萬斤,村民流轉土地收益達到25萬元,種植業在村務工收入31萬多元,村集體大棚租賃收益8萬元,種植業帶來各項收入近65萬元,實現戶均增收10000元。

種植業的發展也充分調動了村民發展產業的積極性,破除了心理壁壘。與此同時,駐村工作隊也著手謀劃全村養殖方面的提質增效。

因地制宜走出致富路‖蔣小波

丹波村是典型的高半山區村落,2016年存欄藏牧香豬300頭左右,養豬全部在山上“散養”,豬肉質量特別好。但是除了自給自足消費外,沒有統一的渠道銷售生豬,也沒有豬肉加工方面的經驗和實力,不能體現藏牧香豬的價值。“傳統產業的發展具有一定共性,種植業上的成功經驗我們一定可以在養殖業複製出來。”駐村第一書記蔣小波在村民大會上號召大家勠力同心發展養殖業,要在村裡再開闢一條致富“戰線”。

說幹就幹,第一步,引進專業公司到村指導養殖業發展,對接崇州市專門從事臘肉生產銷售的企業到村考察,簽訂臘肉生產協議,在不破壞現有藏牧香豬養殖模式情況下,實現“生豬變臘肉製品”,從而提高豬肉銷售附加值。第二步,建設臘肉生產基地,四川省統計局投入30萬元,在原來集體所屬危舊房屋基礎上建起了臘肉生產基地,購置生產裝置,形成了每年1萬斤以上的臘肉生產能力。第三步,培訓臘肉生產人員,合作公司指派專門技術人員,對村民進行專項培訓,從豬肉分割、上料醃製、烘烤、晾曬等各個環節進行全方位培訓,為村內生產臘肉鋪平道路。2018年,第一批38頭豬“轉變”成臘肉運送出去,扣除成本和務工費用,村集體收益1萬多元,重要的是,實現了村民有意願銷售的生豬“全包”銷售的良好局面。

2020年5月,村民喜氣洋洋地領取了村內年度集體經濟分紅,種植業養殖業的發展不但為村民自身帶來收益,還增加了集體經濟收入,丹波村的產業發展面貌已然為之一新。

因地制宜走出致富路‖蔣小波

三、內力與外力共濟,破解發展難題

種植業和養殖業的成功,奠定了全村的產業發展基調,實現了村級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小到壯大的發展過程,也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援。但致富奔康之路不能裹足不前,擺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面前的還有兩道難題:一是部分農戶內生動力不強,家庭經濟發展不起來,全村貧富兩極分化有擴大趨勢;二是馬爾康市推進“全域旅遊”發展,丹波村沒有準備好,空有資源和位置優勢,不能轉化成經濟效益。這兩個問題不解決,丹波村的長遠發展必然受限制。

“村民示範帶動是增強發展內力的主要途徑”,只要有人帶頭示範成功,促進農戶自主發展的措施就能有效推行。2018年以來,省統計局分3批次組織村內黨員幹部和致富帶頭人40餘人次到崇州、彭山等地學習先進經驗,駐村工作隊還在村內對學習到的案例進行可行性分析,汲取養分,積累經驗。2019年,落實產業扶持資金10萬元,購進阿壩中蜂80餘箱,分散在有意願、有能力的農戶家中飼養,並在當地聘請技術專家進行入戶指導,大力扶持發展農戶經濟。2020年前期,中蜂養殖初步顯現成效,全村三分之一農戶開始飼養中蜂,15箱以上的養蜂大戶達到6家。4戶貧困戶申請的中蜂也開始“搖糖”,其中捌爾青家蜂箱突破10箱,2020年養蜂增收超過1萬元,王金秀家甚至開啟了自主網銷,成了養蜂戶中的“小能手”。目前,全村阿壩中蜂存量超過200箱。

與此同時,駐村工作隊重點扶持有一定技術基礎的貧困戶仁木初養殖土雞,規模突破100餘隻,並且已提前落實好銷路,預計年內銷售收入達到1。7萬元;扶持貧困戶阿青種植花椒,規模近40畝,到了生產季節,每畝預計增收4000元以上。丹波村農戶經濟逐步呈現出“多點開花、全面結果”的良好局面。

在“旅遊經濟”發展方面,經前期不斷對接努力,投資6000萬元的“丹波·雲舍”民宿專案確定落地丹波村。2020年5月,投資800餘萬元的旅遊主幹道已立項開建,隨後雲舍專案將正式開工建設。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著力打造的“雲上·丹波”農產品品牌逐步有了成效,以前村內無法銷售的山菌、核桃、土豆等土特產,在旅遊經濟帶動下逐漸成為搶手貨,2020年村內老樹核桃銷售額突破5萬元。2018年以來,村內65戶村民有近一半開展了房屋裝修,村內新增小農家樂3家,擁有接待有遊客能力的“示範戶”9家,部分外出務工的年輕人“迴流”謀劃產業發展,未來丹波村的旅遊創收之路將越走越寬。

因地制宜走出致富路‖蔣小波

丹波村先後獲得阿壩州“民族團結進步先進村”、四川省級“四好村”,丹波村黨支部多次獲得“五好黨支部”、“先進集體”等榮譽。2019年,丹波村第一書記與黨支部書記雙雙被授予阿壩州脫貧攻堅奉獻獎、貢獻獎。2020年6月14日,四川電視臺、四川線上、阿壩日報等媒體宣傳報道定點幫扶丹波村的脫貧攻堅成效;2020年8月26日、8月29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報道脫貧攻堅定點幫扶丹波村的工作成效。

伴隨著“鄉村振興”的提升機遇和“全域旅遊”的發展春風,丹波村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四、思考和啟發

丹波村透過產業發展走出致富路,但其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充分凝聚了幫扶幹部和當地幹部群眾的辛勤汗水,總結起來有幾個方面比較重要:

一是因地制宜。不要盲從和冒進,認真從當地現有條件中挖掘適合自身的產業發展之路。這樣既可在初始環節得到群眾支援,又能尋求外部資源參與,從某種角度來說,就是做到“當地資源的深度挖掘開發”,有效降低了風險和成本。

二是用“全員貢獻、全員參與、全員受益”的理念引領村民思維,統一全村思想,形成團結一致向前發展的良好局面。產業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將產生各種矛盾,但大家有了一致向前發展的思想,許多矛盾就能得以解決,不致於阻礙發展。“思想在前、發展隨後”的經驗尤其寶貴。

三是以市場經濟規律為紐帶串聯好“內力、外力”兩個因素。丹波村發展引進的企業也是走市場化經營,企業也能從發展中獲得經濟效益,任何“只出不進”的發展行為都是飲鴆止渴,要獲得穩定長效的發展,必須在市場規律下幹事。同時,丹波村內的發展也是因勢利導的結果,讓老百姓看到成功的案例,充分調動自主發展的積極性,才能實現“以點帶面”。

四是領頭羊的作用不可忽視。丹波村駐村工作隊3名成員全部是省統計局的副處級幹部,都擁有基層工作經驗。這種基層成長起來的幹部“反哺”基層發展的模式在丹波村得以踐行,他們從一直存在但無人發掘的現有資源中尋求突破,並且能帶領基層幹部群眾一路向前,其所做工作就是丹波村快速發展的助推劑,就是基層“扶智”的生動實踐。

貧困村發展任重道遠,唯有上下一心,孜孜以求,才能迎來鄉村全面發展、全面振興的那一天。

【來源:方誌四川】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