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辛亥革命為何沒能革了旗袍的命,反而開衩越來越高?

2022-06-28由 自有齋 發表于 林業

旗袍腰肥怎麼改

 

辛亥革命為何沒能革了旗袍的命,反而開衩越來越高?

歷史是無情的,辛亥革命一聲炮響,清代的服飾成了革命物件。然而,歷史又是有情的,作為滿族女裝之一的旗袍,卻得以保全。

在一些外交場合,旗袍甚至被視為中國婦女的“國服”。如今,中國的旗袍不僅在東方的一些國家中流行,而且連歐美等地一些身材苗條的婦女,也競相仿效。如當今流行的中式領和開衩的旗袍裙等,都脫胎於旗袍樣式。法國著名時裝設計大師皮爾·卡丹還曾說:“在我的晚裝設計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的靈感來自中國的旗袍。”

辛亥革命為何沒能革了旗袍的命,反而開衩越來越高?

旗袍在半遊牧民族誕生

最早的旗袍是一種四開衩長袍。基本款式是圓口領、窄袖、左衽,衣襬四面開衩,有如絆,束腰帶。它的形成與滿族長期在高寒地區過著遷徙不定的半遊牧生活有關。彼時滿族婦女的長袍最初不用馬蹄袖,袖口平而較大,長則可掩足,領口也較低。如不用領時,往往在頸間圍一條領巾。

清王朝建立後,滿族成了統治民族,漁獵經濟為農業經濟所替代,不少旗人脫離了狩獵經濟的騎射活動。加之漢文化的影響,旗袍不斷漢化,用料和式樣也逐漸改變。如女式旗袍,在領口、衣襟、袖口等處,都加鑲了花紋或彩牙,使服裝更加俏麗,款式多為寬袍大袖,袖寬8寸至1尺,下襬不開衩或僅兩邊開衩。貴族和富戶人家的婦女所穿的旗袍,大多用綢緞製成。

辛亥革命為何沒能革了旗袍的命,反而開衩越來越高?

辛亥革命後,漢化了的旗袍,特別是二三十年代女學生喜愛穿的藍布旗袍,形制有了較大的改變。寬鬆款式改為緊腰身,袍長也改短,最短者在膝蓋以上,兩側開衩長短不一。

辛亥革命為何沒能革了旗袍的命,反而開衩越來越高?

旗袍長盛不衰的原因,從經濟上看,省工省料,穿著便利。歷代女服,從頭到腳極為繁複,既有上衣、下裙之分,又有各種裝飾、配件;而旗袍一領,能代替衣裙,而且簡易旗袍的用料和做工都較節省,因而受到大眾婦女的歡迎。

怎樣的女人穿旗袍最美

然而,旗袍受到人們的青睞,更主要的還在於它恰如其分地顯現了女性胴體的美。

其一是婉約美。旗袍穿在女性身上,體現婀娜多姿的身段,加上袍裙包裹在身上,步子邁不大,只能小碎步走,配上優雅的手勢,扭動的腰肢,款款的前行,女性的柔美就表露無遺。就像水蛇舞動,柳枝飄過,古典婦女的婉約、清麗、內斂,實在精闢。外柔內剛也好,外剛內柔亦罷,都說女人是水做的,柔這一字是女人的專利,怎麼著也要在骨子裡透出那麼一絲絲的柔,才為之精品。而旗袍實在是女性用來表現女人味的絕佳武器,或清純或嬌俏,或古典或性感,或大家風範或小鳥依人,或時代感十足或柔情似水,總之,旗袍的美有目共睹,令人叫絕。

辛亥革命為何沒能革了旗袍的命,反而開衩越來越高?

其二是曲線美。著旗袍要求女性凹凸有致,該凸則凸,該凹則凹,太胖與太瘦都不適合穿旗袍,它特別適合東方女子的身材。因為東方女子身材嬌小,比起歐美婦女肥臀粗腰,要玲瓏精緻得多。水桶腰、肥屁股,斷然穿不出旗袍的風韻來的。看過外國女子穿旗袍,或是肩膀過寬顯膀,或是手臂太粗顯壯,又或是腿太長顯得突兀,總之不盡完美,感覺不到旗袍特有的美感。《苟子·君道篇》日“楚莊王好細腰,故朝有餓人”,漢人喜歡細腰曲折如此可見。嬌細婀娜的女性,窈窕淑女,長期以來一直成為男權社會的審美傾向。旗袍的特點是上緊下松,這樣的設計正好顯現了東方女人的體態美,又巧妙地掩飾了東方女子體型上的不足。高而緊的立領,突出了中國女子精緻的面龐,纖細的脖頸。而腰身處貼身的線條恰好隱藏了東方人稍窄的肩膀又突出了東方女人特有的圓潤。

辛亥革命為何沒能革了旗袍的命,反而開衩越來越高?

其三是含蓄美。旗袍的高衩,伴隨著輕盈的步履,搖曳生姿,若隱若現,有時露出女性優美的大腿,有時又像裹了一層綢緞,飄飄渺渺,透過未知使人產生各種奇妙的想象,東方的含蓄、內斂發揮得極致,處處顯得精緻、典雅、溫柔、飄逸,越發顯得神秘與高貴。旗袍看似密實,包裹著本應包裹的,但它又是最性感的,不經意地展現了所有能展示的。蜻蜒形的盤扣,像一把把小鎖,鎖住了身體上的幾處禁區,彷彿在莊重地告知異性:這裡是禁區,但卻又明明白白地顯示著它獨特的韻致,無時不透露出女子身體的楚楚動人。

辛亥革命為何沒能革了旗袍的命,反而開衩越來越高?

旗袍與“義乳”風靡民國

1929年,旗袍被國民政府定為“國服”。為什麼在民國時期,旗袍得到如此驚人的普及和重視呢?

民國影星是推動與普及改良旗袍的重要力量。例如胡蝶,她穿旗袍總是袒露小腿和小臂,這在當時成為時尚,而且她的旗袍下襬和袖口都綴有“蝴蝶褶”,這類旗袍也被稱為“胡蝶旗袍”。“顧蘭君式”的旗袍也曾風靡一時。一張照片中,顧蘭君旗袍開衩高到大腿根,袖口也有半尺長的大衩,開放度不輸於現代女性。

辛亥革命為何沒能革了旗袍的命,反而開衩越來越高?

女明星+改良旗袍,成為許多“娛樂新聞”的配方。1931年,著名的《良友》雜誌攝影師動用大量社會關係,湊齊了包括袁美雲、黎明暉、王人美、胡蝶、阮玲玉等八大女星拍攝合影,除王人美外,每個人都身著改良旗袍“出鏡”,成為當時娛樂圈熱議的焦點。1934年老上海的服裝品牌“鴻翔”在上海百樂門舞廳舉辦時裝表演會,胡蝶、阮玲玉等當紅明星穿著旗袍上臺“走秀”,成為民國影壇一大盛事。1939年,《良友畫報》為難民籌集救濟款而舉辦明星照片義賣活動,顧蘭君身著高領盤扣無袖旗袍的照片,以6000元天價拍出,轟動一時。

與旗袍有關的最重要的時尚變遷或許是阮玲玉穿戴“義乳”。“義乳”,是20世紀初國人對胸罩的稱呼。阮玲玉習慣將旗袍腰身改得細窄,以至於要吸口氣才能繫上釦子,要穿這樣的旗袍,非得搭上“義乳”。阮玲玉穿戴“義乳”,為胸罩普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辛亥革命為何沒能革了旗袍的命,反而開衩越來越高?

明星們塑造了銀幕上一個個旗袍女子,而作家們筆下也有形形色色的旗袍女子登場。

《半生緣》裡的曼楨,“新做的短袖夾綢旗袍,粉紅底印著豆大的深藍色圓點子”,一個活脫脫的少女呼之欲出;《色·戒》中王佳芝出場,身穿“電藍水漬紋緞齊膝旗袍,小圓角衣領只半寸高,像洋服一樣。領口一隻別針,與碎鑽鑲藍寶石的‘紐扣’耳環相映”,儼然一位精緻、高雅的滬上少婦。今天的作家在寫民國故事時,也往往藉著旗袍這一符號為人物性格做註腳。如亦舒在《喜寶》中寫勖太太,“一個四十多歲的女人,頭髮一絲不亂,鑲滾條的旗袍套裝,優雅的皮鞋手袋,頸項上三串珍珠,手上起碼戴著三隻戒指,寶石都拇指甲大小”。

辛亥革命為何沒能革了旗袍的命,反而開衩越來越高?

由此,在民國,旗袍對於普通女性成了時尚消費的重要載體,見證著中國女性追求美、尋求解放的歷程,也是中國社會衝破傳統藩籬、走向現代文明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