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弘揚蒙古馬精神,育新機開新局譜新篇:老王的戈壁綠洲夢

2022-06-28由 額濟納旗廣播電視臺 發表于 林業

梭梭裡面有什麼組織

弘揚蒙古馬精神,育新機開新局譜新篇:老王的戈壁綠洲夢

王建剛站在連片的成年梭梭林中

弘揚蒙古馬精神,育新機開新局譜新篇:老王的戈壁綠洲夢

當地農民在王建剛帶領下,紛紛投入到造林的事業中。

從北京出發,向西北行駛1600公里,在內蒙古的最西端,有一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的“生命禁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

遠古時代的額濟納是胡楊成林、水美草肥的綠洲,然而由於各種原因的破壞,額濟納的生態逐漸惡化,不僅守護當地的生命之湖——居延海在幾十年間數度乾涸,也擋不住南下的沙塵暴侵襲北京……

2015年4月的一天,52歲的王建剛看到了這集名為《風起額濟納,沙落北京城》的節目,讓他的人生軌跡和額濟納的荒漠戈壁,結下了不解之緣。

初到額濟納,老王給自己定下植樹5萬畝的目標

王建剛是土生土長的京郊農民。上世紀80年代初,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下,他白手起家,靠苗木種植走上致富之路。

“雖然一直種苗木,但我其實早就有個心願,就是到沙漠去植樹造林。”王建剛說。

2015年6月,老王帶著他團隊,第一次踏上了額濟納。

6月的額濟納,晝夜溫差大,白天地表溫度都在六七十攝氏度,沒人、沒路,寸草不生。即便是有一定的思想準備,但到了以後,眼前的景象還是給了老王一個“下馬威”。

“剛到那天,我們就趕上了沙塵暴。要不是親眼所見,真的無法想象。黑乎乎的黃沙漫天,什麼都看不見,人躲在車裡,就只能聽見沙礫拍打玻璃的巨響。”

“額濟納旗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植樹造林,每年造林數量很有限,而且只能是跟著水走。這裡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當地林業局副局長阿木古朗告訴記者。

當地牧民聽說老王要在額濟納種樹,沒人信他,甚至覺得他是“從北京來的騙子”。

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脆弱的生態條件,反而更激發了老王的鬥志。“我非要跟老天鬥一鬥,在這最需要搞綠化的地方植樹。”他當機立斷,給自己定下了5萬畝的目標。

挖坑、栽苗、澆灌,王建剛一步步走近心中的夢想

2015年9月,老王從北京帶上車、裝置和工人,一頭扎進了茫茫戈壁。

“種樹先得挖坑,在額濟納,風沙太大,對機器磨損特別厲害,裝置天天出毛病,稍微一不注意進了沙子,不是拉缸,就是抱軸。我們的工人幾乎天天在搶修機器,一天3次開車到兩百公里的縣城去買零件。”老王笑著回憶當年的情景。

坑挖好了,固定住一些沙子後,就要在沙坑裡栽苗了。老王經過反覆調研後,選中耐乾旱、耐鹽鹼的梭梭作為造林樹種。別小瞧這些不起眼的梭梭,卻是戈壁灘上生態保護的“神器”,是當之無愧的荒漠植被之王。

“它能在溫差幾十攝氏度、狂風十幾級的環境下頑強生存。如果長成規模,每一棵2米高的成年梭梭,能固沙10平方米。”老王說。

而戈壁風沙大,不能搭帳篷,老王和工人們只能挖個“地窩子”睡在裡面。

“這幾年在沙漠種樹,我們睡覺就根本沒脫過衣服,因為一陣風颳過來,那沙子就往裡面灌。”

一個個挖坑、一棵棵栽苗、一坑坑澆灌,王建剛一步步走近心中的夢想。到2016年5月,老王硬是把這5萬畝梭梭種在了額濟納旗的土地上。

植樹造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項長期的工作

幹了半輩子苗木種植經營,老王對苗木種植及氣候、水文、地理等領域知識瞭然於胸,對種植業的熱愛和靈性讓他成為頗具實戰力的種植專家。

他總是說,“我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要說種樹,比誰都不差。”

透過摸索,他不斷改進種植技術,研發了梭梭“平茬法”種植法,使梭梭的種植期從原來每年的45天,增加到240天,成活率達到90%以上。

從整苗造林到平茬造林,從開溝造林到打坑造林,老王用自己摸索的方法大大提高了造林效率。

植樹造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梭梭樹長三四年就可以產種子,一棵樹就有10萬粒種子,那時可能就不用人為種樹了,梭梭林自己就能繁衍後代、綠化造林了。畢竟,人的速度怎麼能跟大自然的速度比呢。”老王說。

於是,老王給自己的目標是,要把他種的梭梭樹養護20年,讓這裡成為天然林的育種基地。

5年來,王建剛自籌資金6000餘萬元,累計投入裝置300多臺,打灌溉機井200多眼,種植的梭梭林已達30餘萬畝,防風治沙面積數百平方公里。

如今,在額濟納旗達來呼布鎮通往甘肅酒泉的主幹道航天路兩側,成片的梭梭林鬱鬱蔥蔥,有的已達兩米多高,一道綠色的防風固沙林帶已經形成。

林下經濟技術革新,要讓綠洲變金洲

然而,老王的戈壁綠洲夢遠不止於此。

看著成片的梭梭林,老王摸索嘗試,在梭梭根下嫁接肉蓯蓉,開拓附加的林下經濟。“肉蓯蓉全身都是寶,新鮮的肉蓯蓉,一根至少賣到百八十元,好的則要成百上千。肉蓯蓉的種子價格高達2萬元一公斤。”老王告訴記者。

當地農牧民看到肉蓯蓉的市場價值,也紛紛投入到植樹造林事業中。額濟納旗東風鎮額很查干嘎查牧民餘娟便是其中之一。2016年,餘娟開始學習嫁接肉蓯蓉技術,在自家原生地裡的梭梭樹裡嘗試,第一年就掙了9000多元。

綠洲變金洲,乾涸戈壁實現了自我造血。

這兩年,除了摸索林下經濟,老王還不斷進行技術革新,採用光伏發電、自主研發移動滴灌技術等,極大降低了種植成本。

從單一造林到發展林沙產業,再到成立合作社,建立與當地農牧民共同發展的模式。當地人對老王從排斥、懷疑,到觀望、驚歎,再到稱讚、尊重,他成了當地深受歡迎的人。

“我想在我有生之年,在戈壁沙漠造百萬畝梭梭林。如果真成了,我這一輩子啊,就活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