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一杯老普洱 品出新“味道”

2022-06-27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林業

谷蛾用什麼藥

「本文來源:中國農網」

看著工人們包裝好最後一批出口的茶葉,董祖祥領著記者來到了留樣室。這裡儲存著近幾年所有抽檢的茶葉樣品。董祖祥告訴記者,每一片葉子的種植、加工資訊都會被記錄在一串簡單編號上,產品不管到哪裡,消費者都能透過這串編號進行溯源。這是做有機茶重要的環節之一。

董祖祥是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祖祥茶業的負責人,也是土生土長的普洱人,從事這個行當已經20多年。從1998年開始,他就堅持要發展有機種植,從幾十畝幾百畝到幾千畝,從單打獨鬥到帶著農民一起幹,終於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如今,祖祥茶業的有機茶葉基地面積已經達到2000畝,帶動農戶有機種植上萬畝。

祖祥茶業的發展軌跡,其實正是多年來思茅推進有機茶產業發展路徑的濃縮,更是思茅茶產業變局的一瞥。從定位“打造中國有機茶產業發展標杆”,到出臺一系列支援域內有機茶產業發展政策,再到推出“思茅有機茶”區域公用品牌,思茅區委、區政府真抓實幹,讓普洱茶產業開始煥發新的生機。

一段時間以來,記者深入思茅區有機茶葉種植基地、茶葉企業,切身感受每一杯普洱茶的新“味道”。

有機種植,做一杯健康茶

做有機茶,這是必然的趨勢,也是重塑普洱茶產業的關鍵之舉。在思茅,乃至普洱市,這已經成為業內的普遍共識。但是,大家還有另一個共識,那就是“做有機太不容易”,且不說有機茶原料或產品是否能實現優質優價,單單變革傳統的種植方式帶來的成本投入,都並非能被所有人接受。

在祖祥茶業,董祖祥和記者詳細地聊起了有機茶種植的難處。他告訴記者,首先要實現整個茶園的生態平衡。不施化肥,不打農藥,必須用其他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來替代。比如說蟲害,在茶園裡種植香樟樹、藍花楹、櫻花等,吸引鳥類等,讓蟲子有天敵。其次是肥料的問題。起初,必須使用符合標準的有機肥,增加土壤的肥力,保障茶樹的營養。現在,則增加在茶園中套種豆科植物(綠肥),這樣既能增加土壤肥力,減少有機肥用量,還能有效地抑制雜草生長。

每一個細節的背後,都是大量的成本支出。董祖祥說:“和傳統的種植、管理方式相比,有機茶的人工成本高出近1倍。就拿茶園裡常見的茶谷蛾來說,我們基地全部依靠人工捕捉,除了每日結算的工資外,每捉1只蟲子再獎勵5分錢,只為這裡產出的每一片葉子都安全。”

幾十年來,董祖祥的有機茶產業之路雖然走得很苦,但內心卻很欣慰。因為在他的帶動下,周邊的茶農靠著種植有機茶慢慢富起來了,發展有機茶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

思茅區南屏鎮整碗村董寨小組的茶農李雲珍,從祖祥茶業起步那會兒,就一起合作了。她告訴記者:“現在合作社都按照公司的訂單進行採摘、加工,而且價格很不錯,也很穩定。大傢伙為了種好有機茶,也都願意多投入一些。公司還會不定期地進行技術培訓,幫助我們提升管理茶園的水平。”

目前,思茅區全區茶園種植面積18。76萬畝,其中已獲得有機認證的茶園面積2。89萬畝,處於轉換期的茶園面積4。63萬畝,綠色認證茶園6。83萬畝。

如今,在思茅,喝有機茶已經成為一種風尚。

產品多元,緊跟消費趨勢

與祖祥茶業一樣,龍生茶業在思茅區深耕有機茶產業也有20多年的時間,他們既是當地有機茶產業的先驅,也是標杆。不過,與祖祥茶業產品出口歐美市場不同,龍生茶業產品出口市場則主要在韓國。龍生茶業副總經理楊有華告訴記者,公司每年出口至韓國的茶葉產品在70-80噸。

國外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思茅茶葉企業的發展決策。早些年,思茅的茶業企業不少做的都是毛茶生意,賣原料即使規模再大,也解決不了附加值提升的問題。近幾年,許多企業開始轉型,大力發展精深加工,開發既符合市場消費趨勢,又具有自身特色的茶葉產品。

楊有華表示,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要做好有機品質,這是根本,其次就是要跟緊消費趨勢,消費者喜歡的產品才會有市場。傳統的茶餅、龍珠、便攜方片等產品,除了工藝、形式上的變化,還融入和地方、企業的文化元素,為原本就醇香四溢的茶味增添了新的意境。

把傳統做出新意,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要突破傳統,開闢新的領地就更是難上加難。

雲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團在思茅區建造了全球最大的普洱茶創新技術中心、生產製造基地,他們要做的事情就是突破傳統。集團公司總經理盧念東說:“在大健康的背景下,帝泊洱做的事情,就是替消費者在車間裡把茶泡好。茶珍等系列產品正在改變人們對普洱茶的認識和消費方式。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進一步豐富了茶產業的產業鏈。”

一個產業的發展與壯大,必然是包括企業在內的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思茅區茶葉和特色生物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施傳榮說:“在思茅全區,我們有17家專門從事普洱茶研究的機構,可以覆蓋全產業鏈,也為產業發展培養專業人才。同時,透過政府、協會、聯盟等,舉辦省內外推介會,想方設法幫助企業走出去,走向更大的市場,也提升思茅有機茶的知名度。”

產業融合,多業態促發展

一直以來,茶旅融合、多業並進都是思茅區茶葉企業謀劃的發展策略之一。但是,就究竟怎麼發展,從哪裡入手,始終沒有一個非常清晰的思路。2020年,龍生茶業率先試水,著手打造有機茶主題公園。叢林穿越、小火車、康養體驗……能與茶聯絡在一起的,龍生茶業都進行了專案開發。

在楊有華看來,企業走產業融合的路子是早晚的事情,早一天邁出這一步,就能早一天積累經驗。他說:“這一年多的實踐,讓遊客滿意才是最關鍵的。遊樂、體驗專案的開發很重要。簡單地說,要讓遊客覺得有機茶的品質好,可以讓他們親自採摘,親自加工,參與到從原料成產品的過程中,這才會有效果。”

從政府層面看,其實,思茅區有機茶產業融合發展策略早有謀劃,一步一步走來,成效顯著。

如今,思茅區已建成茶葉莊園10個,提升建設茶旅融合國家級4A級景區2個。“百里普洱茶道”示範路段的建成,將旅遊景區、茶莊園、半山酒店、茶民宿這些珍珠串聯成項鍊,綻放產業融合的光彩,如今已成為遊客打卡的“網紅路”。普洱中心文化旅遊綜合體、茶馬古城和茶馬古道遺址公園、普洱茶文化博物館等茶葉文化與旅遊專案加快實施,“茶、文、旅、康”的多業融合格局正在實現。

當然,面對這樣的機遇,董祖祥自然不會錯過。2021年3月,祖祥茶業與騰衝石頭紀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動普洱茶產業與文化旅遊產業深度融合。

董祖祥深有感觸地說:“這一決定是經過4年深思熟慮的結果。當時的狀況一是資金有限,二是對發展旅遊會不會造成有機茶園的汙染的擔憂。現在,這些問題已經都解決了。下定決心,只有走好這條路,企業才能實現更好地發展。”

有機茶產業發展的加速,也催生了一批“新型”茶館。現在,在思茅街頭的這些“新型”茶館裡,你不僅能喝到正宗的思茅有機茶,還能品味別具特色的茶點、茶餐,感悟茶修。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郜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