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多次被盜卻毫髮無損,出土頂級國寶,湖北荊門包山大冢挖掘紀實

2022-06-25由 一隻八歲的羊 發表于 林業

古代的荊門現在叫什麼

上世紀80年代,湖北省崛起了一座現代化的輕工業城市——沙市。作為當時全國聞名的明星城,沙市同時還是長江上一處重要的水運碼頭。為了發揮沙市的龍頭作用,1986年2月28日,一條北起荊門南至沙市的荊沙鐵路正式動工,計劃用三年時間完成全部工程。按照設計規劃,荊沙鐵路要從荊門市沙洋縣十里鋪鎮王場村旁經過。

這時候,一座名叫包山的小土丘成為工程建設要面對的一個難題。包山不大,又完全由泥土構成。幾臺推土機,一天就可以把它徹底消滅。

多次被盜卻毫髮無損,出土頂級國寶,湖北荊門包山大冢挖掘紀實

但是包山周邊的大片區域在荊門乃至整個湖北省考古學者的心目中,卻是一塊楚文化的聖地。叢包山開始一直到西南5公里的範圍內,這一大片此起彼伏的土丘又被稱作稷山。稷山不高,也談不上有什麼風景。但自漢代以後,春秋戰國時期強大諸侯國楚國都城郢之所以一直被稱為稷南城,就是因為它處在稷山的南側。

挖掘前的準備

自公元前689年強大的楚國遷都於此。到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克郢都。411年漫長的歲月裡,共有20代楚王以及孫叔敖、伍子胥、屈原、黃歇等楚國英傑在這裡演繹出了無數傳奇。同一時間,植被茂盛,地勢略高的西山也就成為了楚國貴族甚至楚王的長眠之地。

新中國成立以後,文物保護工作被納入正軌,考古工作者很早以前就發現,所謂的包山,其實就是一座楚國超級大墓。同時,在包山左近,從南到北還依次排列著另外4座楚墓。但是殘存的封土直徑依然有54米,高接近6米的包山毫無疑問是其中最大的一座。

如此巨大的陵墓,葬制明顯屬於楚國貴族。可是他的主人是誰,會不會是文獻記載中某位楚國精英人物呢?被納入工程建設範圍後,包山大冢的搶救性發掘正式啟動。荊州市博物館組織考古人員開始對包山大冢進行前期的勘探。

對於這座宏大的楚國貴族墓葬來說,僅僅勘探階段就已經開始顯露他的與眾不同。一開始勘探的工作並不順利。包山大冢因為年代深遠,在當地也有很多傳說。有人說包山大冢是楚國申包胥的墓葬,也有人說包山大冢早幾年有人進去過。

多次被盜卻毫髮無損,出土頂級國寶,湖北荊門包山大冢挖掘紀實

老百姓口中所說的申包胥是被稱為照亮了中國歷史的忠賢人物典範。公元前506年,在伍子胥帶領吳國軍隊攻破郢都鞭屍楚平王后,申包胥獨自一人來到秦國求救,在遭到秦王的拒絕後,他連哭七天七夜,終於感動秦國君臣,帶兵解了楚國之圍,史稱哭秦庭。

老百姓所說的墓葬被盜,有人進去過,在封土下有很多墓磚,難道說墓葬不是楚墓,也不屬於春秋戰國時期,而是磚石墓盛行的兩漢。

多次被盜卻毫髮無損,出土頂級國寶,湖北荊門包山大冢挖掘紀實

接下來在墓葬情況還沒有搞清楚的情況下,現場竟又有了一個讓人遺憾的發現。考古隊員們發現了三個盜洞,最大的一個直徑有三四米。由於年代久遠,洞中早已沒有任何物品。發現盜洞後不久進行了大量勘探。資料顯示在高大的封土遮蔽下,包山大冢墓坑呈甲字形,是一個異常巨大的豎穴土坑墓。所謂的墓磚子虛烏有,這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超級大墓,墓坑開口的長寬都超過了30米,朝向東方延伸而出的墓道也有19米長。

幾乎可以肯定,大墓屬於楚國貴族所有,而且是考古發掘史上規模最大的楚國墓葬之一。經過初步計算,人們發現要清理這樣的一座超級大墓,僅僅需要挖掘的土方就有30萬立方米。如果用當時載重五噸的卡車來運輸,需要12萬車。

接下來困擾著勘探隊員的疑問就是大墓是否早已被盜,墓葬中還有沒有殘留的隨葬品和古代資訊。經過考古隊員的勘探確定其中兩個盜洞挖了10米左右就終止了,並沒有挖穿大墓。

在中國傳統文化,古人視死如視生,出於對祖先的崇拜,人們往往會不惜財力經營一場盛大的葬禮。於是,隨著厚葬之風盛行,盜墓也就屢禁不止。

三個盜洞中超過十米那個,就是面積最大的那個。難道說考古領域十墓九空的魔咒將再次上演,一時間現場的氣氛十分緊張,人們急著想要了解深邃的墓坑裡究竟是怎樣的一幅景象。

挖掘探查

包山大冢用探鏟鑽探,想到達墓坑底部的生土層要深入地下20米,這時候每打一個鑽孔,隊員們就要耗費好幾個小時。勘探到如此深的程度,勘探隊員使用繩子懸掛探鏟,名叫吊探的方式。探產帶出的竹蓆表明墓葬儲存環境應該很好。

就在這時,現場突然發生了一件離奇的事故。勘探人員剛剛取出一剷土,從墓葬中的土中傳出了轟隆隆的聲音,同時從探洞中噴出了一股氣體。這個時候有一個勘探人員正好在探洞附近抽菸,結果噴出的氣體瞬間就被燃著的煙點燃了,點燃了的氣體把勘探隊員的眉毛都燒光了。

在場的勘探隊員們嚇了一跳,趕緊把現場的火撲滅,大家都沒有經歷過這些,現場有些慌亂。可慌亂過後反應過來的隊員突然興奮了起來。因為從目中噴出的可燃氣體證明了墓葬的密封性很好,墓葬中聚集了大量高濃度的可燃氣體,這些氣體最大的可能性是有機物在密閉環境中發酵進而產生的沼氣

多次被盜卻毫髮無損,出土頂級國寶,湖北荊門包山大冢挖掘紀實

經歷了這麼久的時間,還能儲存足以點燃的高濃度沼氣。那麼墓坑深處應該還保持著良好的密封條件,這也證實了第三個盜洞依然沒有打穿槨室,或者說盜洞雖然進入了槨室,但盜墓發生在下葬後不久,盜洞的及時回填,使沼氣的生成和蓄積都沒有受到影響。

經過考古人員的分析判斷,包山大冢就是考古史上罕見的火坑墓。火坑墓有別於因為地下水位較高,墓葬槨室被積水浸泡的水坑墓。在土墓中佔了絕大部分的水坑墓儘管對有機質文物保護有利,但對青銅器等金屬文物來說則不盡然。眼前的包山大冢如果真是完全密封十分罕見的火坑墓,那麼他的意義將非同小可。

多次被盜卻毫髮無損,出土頂級國寶,湖北荊門包山大冢挖掘紀實

1986年6月,包山大冢發掘正式開始。為了清理高大的封土堆,十里鋪鎮臨近包山的村民幾乎都被動員了起來。那個時候基本上條件很差,而且這個考古發掘的特殊需要也不允許用機械作業。幾個多月的時間完全靠民工來用肩挑土,每天動用的民工高峰時有上千人之多,加上圍觀的上萬名群眾,發掘現場人山人海。

除了臨時動員的勞動力,由於大墓十分罕見,陸續抵達現場的技術人員也越來越多。最初是從湖北省博物館和荊門市博物館抽調的二十多名隊員在現場承擔發掘工作。當大墓的發掘進入墓坑階段時,又有來自武漢大學以及臨近的荊州博物館、襄樊博物館、恩施博物館、隨州博物館的專業人員近百人補充到了現場。到後來開啟槨室時,從全國各地陸續趕赴現場的專家學者又把這一數字重新整理到了200人。

多次被盜卻毫髮無損,出土頂級國寶,湖北荊門包山大冢挖掘紀實

當封土被清理乾淨,墓葬開口終於呈現在了發掘現場刮平的工作面上。這時候人們注意到大墓開口長34米,寬32米,再加上19米長10。3米寬的墓道,面積接近了1300平方米。

在確定了墓葬開口的範圍後,隊員們還在包山發現了一個楚墓中最典型同時也是最高等級的喪葬制度。考古人員發現包山大冢總共是14級臺階,臺階每層高度接近1米,這可不是供人們進出使用。楚墓形成階梯的原因最初是自然條件的制約,但後來很快就成為了墓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徵,其數量有著嚴格的規定。

相對於北方的黃河流域來說,長江流域土壤比較疏鬆,直立性差,因此與同一時期四壁直立,甚至口小底大的中原墓葬不同,大型楚墓只能做成臺階狀。從地表開始,臺階一級一級往下收縮,直達擺放在坑底的槨室,墓坑越深,臺階也就越多,身份地位自然更加高貴。臺階對應等級,那麼十四級臺階意味著什麼?

早在1978年1月,湖北省考古工作者曾經在江陵縣發掘了一座楚國大墓。儘管這座名為天星觀一號墓的墓葬體積和深度都略遜於包山大墓,但15級臺階卻十分符合墓主人僅次於楚王楚國封君的身份。那麼14級臺階的包山大主又屬於何人,真的會是擁有貴族身份,又被稱為王孫包胥的申包胥?。

在清理墓坑中的填土時,除了分層狀況以及可能存在的各種包含物,隊員們最關注的應該就是那個最深的盜洞。他最終通向了哪裡?有沒有進入槨室呢?在清理包山大冢填土的過程中,發掘現場其實始終籠罩著一層神秘的氣氛。

由於此前發生過可燃氣體被點燃的現象,人們都認為這種類似霧氣的東西是沼氣。可是墓中哪來的有機物竟然能產生如此多的沼氣?難道說墓坑深處埋葬著大量殉人?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墓分明已經很少採用人殉制度。

隨著墓坑填土的清理持續進行,人們發現盜洞雖然時粗時細,但卻一直向下延伸。當填土清理到距離地表接近8米的位置時,道洞中突然出現了一些青灰色的泥土。這種青色的泥土就是清膏泥,可是他從來都只會出現在臨近槨室的部位。如今在墓坑中部的盜洞中出現青膏泥,極有可能是墓葬被盜穿的訊號。

考古人員一邊清理墓坑中的填土,一邊關注著第三個盜洞的走向。考古隊員發現,這夥盜墓賊就像沒頭的蒼蠅,在15米深的地下反覆調整方向。他們之所以這樣,最大的原因其實是大墓過於深邃,早已經超過了絕大多數楚墓的深度。於是直到最後一刻,盜墓賊都不知道盜洞和槨室其實只有一牆之隔。

在這個盜洞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些盜墓的工具,而且還有一個人骨架。隊員們發現的盜墓工具包括了青銅鏟和早已腐朽的麻繩,與這些物品為伴的這具人骨,顯然是盜墓者中的一個。所以後來的有專家推測的在如此深的地下,曲折的盜洞,更加妨礙空氣的流通,導致了盜墓賊最終死在了盜洞中。

鬼吹燈的情節赫然出現在了包山大眾,但他不僅沒有給墓葬帶來破壞,還在客觀上起到了保護作用,後來的盜墓者看到了這樣的盜洞以及盜墓者的屍骨,就會認為此墓已經被盜掘而放棄盜墓。另外考古人員可是確定這些古代留下來的盜洞明沒有對墓葬造成損失。

多次被盜卻毫髮無損,出土頂級國寶,湖北荊門包山大冢挖掘紀實

槨室發掘

人們發現包山大冢確實儲存的十分完好。由於大墓封土和墓坑填土的清理耗費了大量精力,發掘到達槨室面時,越來越多的人趕到了現場。為了保護挖掘現場,同時維護秩序,有關部門還派了一個排的武警來這裡站崗。

1987年1月11日上午,在18米深的工作面上包裹著槨室的青膏泥已經清理乾淨,蓋板接近正方形,邊長超過7米的巨大槨室徹底顯露了出來。此刻,槨蓋板上按照楚國葬制覆蓋的竹蓆依然經緯分明。

據考古人員回憶當時出土的席子還是青黃色,給人非常嶄新的感覺。竹蓆共有八床鋪在槨板上面,在泥土中埋藏瞭如此久的竹蓆,不僅色澤如新,而且還有很好的韌性,可以彎曲捲起。

看到這樣的情形,大家愈發堅定了對墓葬儲存環境的信心。接下來只要揭開這一層蓋板,2300年前被定格了的那個瞬間。楚國大貴族下葬時的場景將再次重現。

多次被盜卻毫髮無損,出土頂級國寶,湖北荊門包山大冢挖掘紀實

這一天由主持過曾侯乙墓發掘的著名考古學家,曾經擔任湖北省博物館館長的譚維四先生在現場指揮發掘。在揭取蓋板前,考古隊員循例進行了分析繪圖、拍照。人們發現所謂的槨室蓋板,其實根本不能稱為板,而是每一根重達兩噸,足有0。4米見方,長7米的粗大木料。

為了安全揭取,人們喊著勞動號子,全靠人力來搬動這些蓋板。可是當厚重的槨室蓋板被揭開,下面竟然還不是槨室空間,而是又一層薄一些的分室蓋板。這時候人們已經可以看出,大約50平方米的槨室被分成了五個空間,中間的稱作棺室,是墓主人的長眠之所。周圍的四個分室則被用來存放隨葬品。

多次被盜卻毫髮無損,出土頂級國寶,湖北荊門包山大冢挖掘紀實

接下來,人們首先開始嘗試揭開位於南側的分室。封閉了2300多年後,包山大冢的第一次亮相,留給考古隊員最深的印象就是紅紅一片。

正是由於分室密封完好,槨板內側紅色的漆才得以儲存。除了鮮豔的紅色,人們還注意到一個細節,那就是槨室中並不像考古人員一開始推測的那樣是乾燥空曠的火坑墓,兩米多深的槨室有一多半都浸泡在了積水中。此刻人們終於意識到儘管地勢較高,但包山大冢仍然是一座水坑墓,只不過積水不像其他低窪地區的墓葬那樣淹沒整個墓葬。因此上層的沼氣才會從探孔中噴出,發掘填土時籠罩在墓葬上空的霧氣,更多的是持續散發的水蒸氣而已。

包山大冢南室的積水中堆滿了文物,大部分因為用紡織品或竹蓆包裹,暫時還看不出是什麼,但一些漆木器和體積較大的兵器卻清晰可辨。

這時候隊員們深知古墓中的各種隨葬品,經過2300多年的腐蝕、水解和碳化,其強度韌性都大大削弱,提取時稍有不慎就會對文物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失。接下來儘快提取文物,成為考古發掘成功的關鍵。

位於墓坑底部的包山大冢槨室長6。32米,寬6。26米,高3。1米,規模十分龐大。在槨室內部,楚人又將這個近123立方米的空間分成了五個分室。這樣的做法與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息息相關,等級地位在楚墓中的體現,除了墓坑的臺階外,另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槨室分室的數量。小型楚墓室大多隻有觀室、邊室和頭室三個空間,而包山大冢則多出了西室和北室。

多次被盜卻毫髮無損,出土頂級國寶,湖北荊門包山大冢挖掘紀實

在這之前,考古工作者於1978年發掘的天星觀一號墓,由於墓主人是地位僅次於楚王的楚國封君,它的槨室內部就被分成了七個空間,這也是整個楚國墓葬發掘史中能夠確定的分室最多的墓葬。

分室清理

很早以前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楚人就掌握了十分高超的木器髹漆技術,這次挖掘從楚墓中出土的漆木器很多都保持著堪稱完整的狀態。但是在包山大冢發掘現場,如此鮮豔生動的色彩和紋飾,依然震撼著考古隊員的心靈。展現在考古隊員眼前的楚國漆器就像是新的一樣,在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時光侵蝕後依然煥發著光彩。

可是令人感到十分痛心的是時間沒過多久,發掘現場鮮豔的色彩就開始消退,漆器漸漸變成了暗紅色。挖掘出的漆器在暴露在空氣中之後顏色開始消退。

顏色消退的主要原因是氧化,經歷長期密封后被終止了的氧化反應劇烈進行。在很短的時間內,出土文物就會再次走完它原本應該走過的整個歷程。在考古學上,這樣的現象被稱為時間沙漏。這也是文物部門歷來不主張對地下遺存進行主動發掘的原因之一。

為了不讓文物長時間暴露在外界環境中,冒著江漢平原深冬刺骨的寒風,考古隊員首先開始嘗試提取漂浮在水中的隨葬器物。槨室中的積水並不清澈,呈現出一種類似黑色的深褐色,水面上還漂浮著一層破碎的絲織品和羽毛。這時候人們無法觀察到水下的情形,因此必須先倒掛身體,清理出一個容身之地,才能進入槨室從容清理。

東室清理

包山大冢的東室長超過4米,寬接近1米。雖然面積不大,但可以說是除了棺室外最重要的一間分室。在楚墓中東室主要用來隨葬禮器和擺放成果品酒食等器物。考古人員在這間分室的積水中打撈出了一個名叫竹祀的竹編容器,裡面果然盛放著大量食物。

在撈出竹祀四和漆木器等漂浮著的隨葬品後,考古隊員開始慢慢抽取東室裡的積水,並隨著水位的下降逐層清理其他文物。這時候人們才注意到這間不大的分市裡堆滿了隨葬品。存放在包山大冢東室裡的隨葬器物共有264件,主要以青銅禮器、漆木器和陶器為主,其中代表等級地位的青銅鼎就有19件。

除了銅鼎、鏤空銅杯、錯紅銅銅壺、錯金銀銅尊、銅尊、銅劍、銅缶,因為支架腐朽,再加上積水擾動,這些青銅禮器大多離開了原本的位置,或乾脆傾倒在地。但是與北方墓葬中,往往因為槨室坍塌被壓扁或砸碎了的青銅器相比,包山大冢出土的這一批無論器型的完整,還是金屬本身儲存的狀況來說都堪稱完美。

當這批精美的器物被提取出來後,其中的幾件立刻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很快他們就被確認為當時屬於“中國第一”的國寶奇珍。

多次被盜卻毫髮無損,出土頂級國寶,湖北荊門包山大冢挖掘紀實

這個酒杯它稱為鳳鳥雙連杯,它是有一個特定的用途,它是專門在洞房花燭夜的時候,男女之間用來喝交杯酒使用的。關於交杯酒的習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但是歷史上並沒有實物的出現。包山大冢出土的鳳鳥雙連杯是首次發現,可以說是最早的一個佐證。考古隊員之所以斷定雙連杯被用在洞房花燭之夜,原因是杯底有一個連通兩側杯身的小孔。兩人同時喝酒時,酒量大的一方可以多喝,體現了夫妻之間的相互體諒。

多次被盜卻毫髮無損,出土頂級國寶,湖北荊門包山大冢挖掘紀實

除了體現著楚國浪漫主義文化的中國第一鴛鴦杯,東室出土的國寶還包括中國第一錯金銀銅樽、中國第一酒具盒以及繪製於一件漆盒上的中國第一漆繪人物畫“迎賓出行圖”。

多次被盜卻毫髮無損,出土頂級國寶,湖北荊門包山大冢挖掘紀實

在許多研究古代藝術的學者心目中,包山出土的這件被稱為漆奩的酒具盒,堪稱聖物。因為他竟然是中國最早的漆畫,也有人說他是世界上最早的連環畫。

多次被盜卻毫髮無損,出土頂級國寶,湖北荊門包山大冢挖掘紀實

這個漆奩在古代的時候,人們是用來裝梳妝用品的盒子。這個漆奩它的蓋子上面有一幅圖。後來我們是把它命名為了迎賓出行圖。這幅圖看起來很小,但是在這個有限的圖畫裡一共繪畫出來了有26位人物,四輛車,十匹馬,九隻大雁,一頭豬,兩隻狗。迎賓出行圖細緻入微地描繪了戰國時期楚國貴族之間人際交往的一幅生活圖景。

南室清理

包山大冢的南室長4。47米,寬1。5米,主要用來盛放兵器和車馬器。南室內的隨葬器物分佈十分不均。一些矛戈之類的長兵器漂浮在水中,而弓箭類的乾脆直接懸掛在靠近棺室的隔板上,沉在水底的則是比較沉重的車馬器和一些重兵器以及盔甲、盾牌等護具。

多次被盜卻毫髮無損,出土頂級國寶,湖北荊門包山大冢挖掘紀實

在清理過程中,隊員們發現在一些長兵器上粘滿了五顏六色的羽毛。歷經2300多年,這些脆弱的羽毛竟然還擁有一定的韌性。從這個細節來看,沾有羽毛的兵器顯然不是用來發動戰爭,而是威武的儀仗。最令人驚訝的是,在包山大冢南室西側壁板上,利用掛釘在這裡懸掛了一束毛髮。經過鑑定,這是一束人類頭髮,同樣歷經2300多年而不腐。

包山大冢南室雖然相對較大,但也只有不足7平方米,和東市以大件器物為主不同的是,包括車籃、車傘、車位、馬路馬、銜、節約、紗罩等車馬器,弓箭、竹箙、矛、戈、戟、木盾、人甲、馬甲等兵器再加上原本存放在馬車內的絲織物和骨貝等,出土文物的數量迅速超過了1500件。

南室的清理大獲成功,然而即將結束時,考古隊員卻在西南角又有了一個重要的發現。考古工作主要是尋找遺蹟,提取古代資訊,用來研究人類歷史。現代考古學注重實物資料,那麼在各種資訊載體中,文字無疑更加準確豐富。因此每一次考古發掘如果能夠發現文字都意味著有了重要的收穫,其意義不亞於出土國寶重器。

多次被盜卻毫髮無損,出土頂級國寶,湖北荊門包山大冢挖掘紀實

在包山大冢南市的西南角,隊員們發現的就是一束帶有文字的竹簡。幸運的是2300多年過去,竹簡上的文字依然清晰。經過仔細辨認,人們最終認定它是一篇在後世被稱為遣策的文書。

先秦文獻中其實並沒有遣策這個名詞。1954年,長沙仰天湖25號墓出土了一批竹簡,其中的文字是記錄喪葬儀及墓中隨葬物品的清單。著名書畫家、收藏家葉恭綽先生將其命名為遣策。

從包山大冢中出土的遣策中,學者們不僅瞭解到了楚國大貴族的喪葬禮儀,還明確了許多器物和葬具在古時的名稱和作用。例如出土大量青銅禮器的東室,今天人們認為它是陳列祭品用來祭祀的重要空間。但在當時人們卻文雅的稱之為“飲室”。

在包山大冢發掘現場,棺室暫時保持原狀,四個分室同時進行清理。為了保證文物的安全,從積水中提取文物,每取一件都要耗費大量的時間。除了一開始需要長時間倒掛金鉤,即使後來可以擠進狹窄的墓室,但還要站在刺骨的積水中持續奮戰。很多考古隊員都是一干十幾個小時才輪流休息。就這樣,二十多名隊員組成這四個小組,工作了五天午夜,外圍4間分室的清理才接近尾聲。

西室清理

經過現場統計,僅僅在包山大冢4間分室中考古隊員就提取出器物885件。與東室相對的西室長3。88米,寬只有44釐米,是四個分室中最小的一間。西室出土器物54件,包括銅盒、銅盤湯、鼎、豆,大多是日常起居用器。然而,就在這些看似普通的實用器之間,人們發現了一具木床,床上還細心的放置了一把竹扇和一束竹簡。遺憾的是,不知出於什麼原因,當人們事後開啟這束竹簡,才發現上面竟然空無一字,無字天書給人們留下了遺憾。

多次被盜卻毫髮無損,出土頂級國寶,湖北荊門包山大冢挖掘紀實

當人們把當這具木床順利提取出來後,隊員們驚訝的發現它竟然有多處關節可以摺疊,這可能是我們見到的最早的這個摺疊床,它全部是榫卯結構,沒有一顆釘子。兩米多的床,折起來之後大概只有60公分,操作起來是比較方便的。如果是兩個人的話,大概在兩分鐘之內就可以完成這樣的一具極具巧思美觀實用的摺疊床,即使放在今天都堪稱精緻。更何況他是2300多年前楚國。包山大眾出土的摺疊床被證明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摺疊床。

北室清理

多次被盜卻毫髮無損,出土頂級國寶,湖北荊門包山大冢挖掘紀實

接下來,考古隊員在北室同樣發現了一件堪稱中國第一的文物。北室長4。93米,寬1。23米,主要用來盛放日常用具。從這裡共出頭器物47件,北室內器物數量不多,擺放的比較整齊。北室西側鋪著一床竹蓆,竹蓆上放置著一柄錯金銀龍手杖。包山大冢出土的青銅器,許多都使用了錯金銀工藝,但這件龍手杖青銅質地的手杖造型十分美觀,其龍形雙眼微睜,兩腳後收,張口露齒,吐舌為刃,通體用金銀錯出雲紋和菱形紋,線條流暢,顏色絢麗,是難得一見的珍品,後來被稱為中國第一龍手杖。

珍貴的錯金銀龍手杖還不是北室清理最大的收穫。在這間分室中部,考古隊員發現了一大批竹簡,而且這一次發現的既不是相對常見的遣策,也不是無字天書,而是288枚記載著司法文書卜噬諸多內容的解讀。這批竹簡不光內容豐富,最珍貴的是它的紀年非常明確,為研究楚國政治、經濟、法律和歷史、地理以及文字、書法等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資料。加上之前發現的遣策包山大冢出土的簡牘數量足有445枚之多。後來被人們譽為楚國百科全書,成為包山大冢發掘重要的收穫之一。

根據竹簡中的文字,考古隊員還提前解開了墓主人的身份之謎。原來墓主人名叫昭坨,生前擔任楚國左尹,因為左尹們在當時是主管全國司法的,相當於楚國的第三把手。

除了官職,包山大冢墓主人的身份之高貴,還體現在他的姓氏上,傳說就是楚昭王的後代。歷史上楚國有屈氏、景氏、昭氏三大王族,合稱三閭。屈原遭扁斥之後,就曾經擔任過主持宗廟祭祀,監管三族子弟教育的三閭大夫。在學術界有一種說法認為這三族都是楚王的分支,其中昭氏的來源是楚昭王沒能繼承王位的後裔。但是這個說法長期以來飽受質疑,很多人認為招昭氏以族為姓,楚昭王后裔之說屬於穿鑿附會。如今,包山楚簡的發現終於解開了這個疑問。

在包山楚簡祭禱類文字中記載中,墓主人的元祖是黃帝之孫老童,而近祖中列在首位的恰恰就是楚昭王。此外,根據竹簡上的紀年文字,人們還準確的判斷出昭坨下葬的時間是公元前316年。公元前328年至公元前299年統治楚國的是歷史上著名的楚懷王,在這一時期楚國步入了輝煌的頂峰,成為當時最大的國家。

棺室清理

多次被盜卻毫髮無損,出土頂級國寶,湖北荊門包山大冢挖掘紀實

1987年1月17日上午,棺室的清理終於開始。揭開分板人們很快發現包山大冢的葬具不僅儲存完好的,而且異常複雜。相對最外層巨大的槨室來說,長3。84米,寬2。49米的棺室也被稱為內槨。

而棺室內成殮墓主人遺體的葬具,竟然又分成了內外三重。最外層是長方形的外棺,中間是玄底弧形中棺內層則是通體彩繪的方棺。包裹在內棺關外的絲織品終於被清理乾淨後,考古隊員將它起吊裝車運回了荊門博物館,進行室內清理。

看到這具外黑內紅的彩繪方棺的第一眼,考古隊員們就意識到這件文物非同小可。在棺蓋和方棺兩側,楚人用金粉、銀粉和紅漆、黃漆繪製了九組四龍四鳳的精美圖案,其中龍為一首雙身,盤繞成圓角方形,鳳則昂首闊步,展翅卷尾行走在龍紋之上。

多次被盜卻毫髮無損,出土頂級國寶,湖北荊門包山大冢挖掘紀實

經過反覆驗證,人們很快確認這具中國儲存最好的龍鳳彩棺,足以稱為中國第一彩棺。這時候算上出土在東室的鴛鴦杯、錯金銅樽、漆奩和其上繪製的漆畫。再加上出土於西室的摺疊床、龍手杖,出土於南室的劍形矛,出土於北室的中國第一支毛筆和中國第一彩繪銅鏡,包山大冢中國寶級文物已經達到了十件之多。

根據以往的考古經驗,楚墓的內棺中往往會放置一些墓主人生前喜愛的器物。在他前往另一個世界時隨身攜帶。揭開棺蓋隊員們發現遺體僅存骨架,經初步觀察,墓主人明顯屬於男性。頭東腳西。經過2300多年歲月的侵襲,下葬時穿著的絲織物已經基本腐爛,但他的手臂和足部都都有明顯的絹帶捆紮痕跡。

針對這具遺骨,後來的人類體質學鑑定也表明墓主人死亡時年齡在35到40歲之間,如此年齡就能躋身強大楚國的權力核心這和當時的貴族身份及職務都可以世襲有著很大的關係。

出土於內棺的隨葬器物,最醒目的是兩把帶鞘青銅寶劍,劍柄分別為玉質和骨質。在內棺西北和東北兩個角落裡,放置著三塊精美的玉璧及一些小件玉器。墓主人身上則佩戴著兩枚玉璜,腰部還擺放著兩塊玉璧。

棺室共出土隨葬器物49件,他的清理完成意味著包山大冢的發掘取得了圓滿成功。即使將成套器物例如竹簡等看作一件,包山大冢出土的文物依然達到了驚人的1935件,其中青銅禮器59件,樂器14件,兵器72件,簡牘445件,生活用器269件,車馬器1435件。

目前包山文物在湖北荊門市博物館收藏並展出,光輝燦爛,極具浪漫主義風格的楚文化瑰寶,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