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知名作家寫平涼』伊紅梅:平涼印象

2022-06-24由 澎湃線上 發表于 林業

胡麻花有蜜嗎

『知名作家寫平涼』伊紅梅:平涼印象

『知名作家寫平涼』伊紅梅:平涼印象

絲路行走:平涼印象

伊紅梅

踏入平涼這座古絲綢之路北線東端重鎮,恰遇端午節。

明朗的藍天,潔淨的白雲,一輪朝日噴薄欲出。同行的朋友深諳當地民俗風物,約我趁日出之前去郊外採集晨露洗臉,說是可以健身除晦。此俗源自戰國古荊楚“蘭花浴”,即屈原《九歌·雲中君》中的“浴蘭湯兮沐芳華”。遺憾的是,我們像蜜蜂一樣在草木間尋來覓去的,居然沒有找到一滴露水。只見苜蓿花盛開,宛若一片片紫霞鑲嵌在古塬上。苜蓿草是餵養平涼紅牛的上好飼料,因苜蓿花是難得的蜜源,忙暈了大大小小的蜂蝶們。胡麻花也開得正好,是些粉藍的小花,在微涼的晨風裡搖曳成江南女子般清淺的笑靨。一段苔痕斑駁的殘垣,遠遠地隱身在青青草叢裡,抑或是唐蹤還是漢跡,肉眼難辨。

『知名作家寫平涼』伊紅梅:平涼印象

清晨六時許,在崆峒區南山公園晨練的居民開始不疾不徐地步入早市。甜軟可口的粽糕,散逸著清香的新鮮艾蒿,繡工精美的五彩香荷包,以及各色果蔬麵點,一應俱全。在一位回族老媽媽的食攤上,我們品嚐到了一種類似南方醪糟的美味——酒麩子,這是平涼端午節家家必備的時令小吃,細細品咂,酒香清幽,湯汁酸甜甘洌,齒頰間滿是濃郁的麥香。集市上行人漸漸熱鬧起來,平涼女人擅做的炸油餅、釀皮子、羊肉泡、臊子面、攪團,還有早市附近的凱灃滷牛肉和新開張的凡人居油潑辣子面等美食,就這麼自然地融合成老百姓實實在在過日子的人間百味。距早市一箭之遙的圓通寺,則梵音悠悠,香菸裊繞,肅穆莊嚴地掩映在南山半坡的綠樹間。迎面幾位虔誠的禮佛者,從一群忙碌的工人身旁,小心翼翼地挪過去。一座高大的三層佛殿正在施工,通體由厚重的原木構造,朋友介紹此係一篤信佛教的平涼籍鉅商斥資1600餘萬建造。

出平涼西行6公里即崆峒山。站在圓通寺附近的石階上遠眺,仙霧繚繞,涇河與胭脂河如兩條素練環繞山前,一抹神奇的如海市蜃樓般的青黛,映入眼簾,勾起我對這座道源聖山的原始記憶。記得高中時同學間曾偷偷傳閱金庸的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我當時詫異不解,為何連功德威震天下的張三丰亦敬服“崆峒五老”這幾位來自隴東的武學高人?於是乎,“崆峒”二字便清晰地鐫刻在青澀的記憶裡。後來慢慢得知,“空同之人武”,《爾雅》裡早有記載。崆峒派武術源自唐代瓜州敦煌舞,由飛虹子所創,歷經宋元明清代代傳襲,綿延至今。自第十代傳人燕飛霞在全國及世界武術比賽中屢屢奪冠之後,隱逸於深山多年的崆峒派武術所弘揚的俠義與夢想的種子,在現代的世俗生活中生機勃發,如胡麻花般鋪天蓋地綻放,在廣東上海等地迅速傳播。有位名叫李文音的上海籍70歲大媽執著於崆峒派武術,持雙扇、雙鉤、雙劍等“奇兵”勇闖《中國夢想秀》第三季,居然當場震翻了見多識廣的周立波。“崆峒武術,威峙西陲。”金庸飽蘸著讚譽之情留下的墨跡碑刻,如今已然成為崆峒山亮麗的風景。

『知名作家寫平涼』伊紅梅:平涼印象

崆峒山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人文自然景觀古樸靈秀,古建宮觀寺院更是別具一格,有“八臺九宮十二院”之說。因山勢陡峭,房屋均依山而建,縱然是狹窄斗室,亦各有道士把觀常駐。此地為秦人的發祥地,處於古文化傳播中心帶,早在道教產生之前,即常有人來此築室修行,傳道弘法。歷經幾千年的滄桑,這裡的道士依然神閒意淡,生活簡樸,即使遊客近前觀瞻,亦心無旁騖,默默打坐靜修。我們一路走來,並未遇到在一些旅遊景區常見的那種出家人追攆纏磨遊客掏香火錢的不雅舉止。皇城位於崆峒山主峰馬鬃山頂,這組明代建築群,果真如帝王的皇宮般富麗堂皇,儲存得很完整。有位四川籍的年輕道人,正坐在殿門內側熟練地納製鞋底,那是出家人慣穿的千層底,針腳納得很細密。見有人前來許願祈福,他便把針線活兒平放在凳上,稽首輕擊身旁的鐵磬。磬音清脆明亮,餘韻嫋嫋,伴著朋友的娓娓講解,一些崆峒山的神秘傳說漸漸還原成模糊的歷史迴音。

相傳上古黃帝曾“崆峒駕鶴遊”,為治國安邦大計來此問道,被廣成子斥拒後,黃帝“捐天下,築特室,席白茅,間居三月,復而邀之”,參悟生命真諦,最終“鼎湖乘龍去”。秦皇漢武平定天下之後亦來此求問長生之道,均抱憾而歸。據《淮南子·覽冥訓》記載,長生不老之藥后羿是曾得到過的,為西王母所贈,被妻子嫦娥偷食,奔月而去。無獨有偶,西王母的祖祠就建在平涼涇川西郊的回山上,山麓間草木葳蕤,掩映著一座人間仙境——瑤池。西王母宮初建於漢武帝元豐元年,宋代重修,之後歷代曾多次修葺並刻碑銘記。從現存最早的宋開寶碑刻上,我們清晰地讀到了周穆王、漢武帝浪漫的西王母文化情結,這情結裡包裹著人類曾經演繹在絲綢古道上的對和平與長壽的祈福。“八駿日行三萬裡,穆王何事不重來?”唐朝詩人李商隱客居涇州時留下的千古絕唱,在這片閃爍著人性光芒的沃土裡發酵著,催生出諸多文人墨客曼妙的想象與憑弔,播下了詩歌浪漫的文化基因,澤被後學。

平涼,一片平和安逸的樂土,名字卻來源於前秦皇帝苻堅發動的欲平定前涼政權的一場血戰。自由率真的天性與變幻莫測的政治地緣環境,造就了古平涼人勇武的精神氣質。這裡土地豐腴,水草肥美,又處於連線中原政權和西部的羌族、北部匈奴兩大遊牧民族的犄角,自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於是,飛將軍李廣從平涼的靜寧走進歷史,後世人頻頻用皮影戲傳頌著這位戰神偉大的功績。李廣的神箭射出了西漢強盛國力的榮耀,中國迎來了張騫鑿空西域的曙光。

中原的絲綢、鍊鐵術、造紙術、瓷器等,透過這裡源源不斷地輸往西域諸國。不久,來自異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蘿蔔、胡麻以及玉石、良馬等,途經這座詩意的文化古城傳到內地。驛騎如星流,新鮮的文化血液互相交換,滋養著中國穿越漢唐的時空遠眺世界的眼睛。核桃從此在平涼的華亭生根發芽,漸漸成為聞名全國的核桃之鄉。華亭人喜歡用核桃仁做素餡製成的包子和餃子,形美如奇葩。遙想玄奘辭別長安西天取經、文成公主出嫁吐蕃歇憩於平涼時,可否品嚐過這種令人大快朵頤的家常美味?不過,大雲寺的僧侶們在附近化緣時,粗糙的飯缽裡肯定盛過這種素食小吃。涇川大雲寺是隋唐時期重要的佛教文化交流中心,這裡曾三次出土佛舍利。始鑿於北魏太和年間的王母宮石窟和北魏永平三年的南石窟寺,均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南石窟寺為中心,涇河兩岸有各類石窟群、石窟龕多達600多處,形成了國內罕見的“百里石窟長廊”奇特景觀,構成了“西有敦煌莫高窟,東有涇川大雲寺”的絲綢之路佛教文化傳播格局。

暮鼓聲聲,平涼漸漸融入朦朧月色裡。依舊是晴朗的上弦月。這片仙佛千年護佑的黃土古塬,祥和地沉睡在駝鈴古道漫長的夢囈裡。行者的足跡曾經從這裡向北深入廣袤的草原,向西抵達萬里黃沙。昔日的絲路遺痕,已經變成繁忙的312國道,鮮活的歷史還在延續,人類在夢想的漸漸圓滿裡永恆。

作者簡介

『知名作家寫平涼』伊紅梅:平涼印象

伊紅梅,1973年12月生於山東高密,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歷任《文化月刊》專題部主任,中國藝術報社《文化時空》執行主編,絲路行走欄目主筆。2015年出版散文集《坐著花骨朵落草的女孩》。

『知名作家寫平涼』伊紅梅:平涼印象

編輯:市文旅局資訊統計科

現正式向廣大讀者徵稿

徵稿方向:參照本平臺以往釋出稿件型別;

徵稿形式:可包括文字、圖片、影片、音訊、h5等。

原標題:《『知名作家寫平涼』伊紅梅:平涼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