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文玩浮沉十餘年,你還記得緬甸的那個“茄子”嗎?

2022-06-24由 石沁 發表于 林業

緬茄有多少棵

“緬茄”堅如石,形如大慄覆有罩帽,大而紫,蒂圓整,蠟色者佳,拭眼去翳,可解瘡毒。

2012

年是個瘋狂的文玩“元年”,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衝擊的人們的視覺,國外的酸棗換個名字就成了大聖先師手中的聖物,價格也能一躍千里。當時的菩提籽界除了金剛、鳳眼、星月這三巨頭外還有一些小眾的“雜果”也正經跟著聲名鵲起過一時,如千眼菩提(鱷魚果)和菩提根這種。但最後這些雜果也因產量高、綜合價值低、並無特別明顯的稀有特徵而被遺棄進了歷史的垃圾桶,如今大多淪落成為了手機掛件。但有一種反而有了很高的溢價空間,那就是之前所提大而紫的“緬茄”。

文玩浮沉十餘年,你還記得緬甸的那個“茄子”嗎?

為什麼說是

“溢價”空間呢,因為這東西產量也很高,即使在那個群籽並起的年代它也顯得那麼單薄,因為其體型碩大酷似茄子,單獨拿出來又笨又醜,在流行精緻手串的那個年代顯得格格不入。本體的“緬茄樹”倒是很好的木料,一般是用來做高階地板的不二之選。追根溯源其是來自緬甸的一種喬木,在我國多種植於兩廣、中南半島及海南等熱帶地區。別看這是個喬木,但卻是豆科,外形如粗大的豆角,緬茄種子就藏在這豆莢之中。開始人們並未發掘其文玩潛質,這東西明朝是拿來磨粉做藥材的,能有鎮痛的作用,一般活著冰片等物敷於患處可治牙疼,而用硼砂和冰片洗淨後刮眼皮可治療沙眼。

文玩浮沉十餘年,你還記得緬甸的那個“茄子”嗎?

但其具有獨特的外觀優點,它的蒂幾乎佔據了整體體積的

1/2

,這種蒂是緬茄的革製假種皮也叫“臘蒂”,獨特的臘質外殼很好吃刀,雕刻起來比橄欖核還得心應手。最初人們用其雕刻隨身印章,黑黃相應甚是好看,後續許多民間藝術家用其雕刻成各類動物及人像也頗為傳神,在中原大地的生存期可謂從古至今都有其身影,要說歷史考究比如今的金剛鳳眼入駐中原還要久遠。正如古詩有云:奴生西岸近蓮塘,嫁與南橋何姓郎。愧我壓妝無別物,面切刻就倆鴛鴦。

文玩浮沉十餘年,你還記得緬甸的那個“茄子”嗎?

關於緬茄在中原大地上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朝嘉靖年間,此時有一位太僕寺正卿名叫李邦直,年限任滿準備告老還鄉榮歸故里。臨別直接向皇上討要一對進貢來的緬茄種子隨身攜帶回鄉,回家後便將一粒種於院內精心照料,不過沒有發芽而悶死於土中。本以水土不服,不可在中原大地成長,遂將另一枚著以金銀絲線掛於小女兒胸前佩戴,御賜之物顯得榮耀華貴。

文玩浮沉十餘年,你還記得緬甸的那個“茄子”嗎?

但不久便遺失,尋遍家中不得,以為小女兒貼身婢女所竊,便對其嚴加拷問,不料卻失手致死。婢女死後三年,突然發現一樹芽從長子床下長出,旁邊地板赫然有金絲銀線散落,正是那當年遺失的緬茄。於是李邦直命人將此房拆除,讓這棵樹苗自然生長,旁人常說道這是樹苗有靈,不忍婢女含冤而死,破土而出為其伸冤,所以這顆緬茄樹在當時也叫伸冤樹。

文玩浮沉十餘年,你還記得緬甸的那個“茄子”嗎?

緬茄就此在高州落地生根,已在我中土傳承近

500

年,因緬茄諧音“免邪”,國人取其諧音有祥瑞之意,所以多作為饋贈禮品使用。我國領導人就有多次將緬茄的雕刻品作為饋贈外國來賓禮物的慣例,當年蘇聯的紅色元帥“伏羅希洛夫”訪華時還特意要走了

10

顆留做紀念。如今緬茄仍不溫不火的在文玩圈徘徊,其實這樣也好,終於有一種不會因為“爆炒”而褪色的文玩了。

文玩浮沉十餘年,你還記得緬甸的那個“茄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