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四川古建築調查最新成果釋出:系統調查上百座四川古建,建立四川木構建築斷代標尺

2022-06-23由 紅星新聞 發表于 林業

四川建築學院是幾本

今(14)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釋出了四川古建築調查最新成果,在四川省文物局的安排和指導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中心已係統科學地調查了川內古建築100餘座,採錄並上傳了83處古建築VR資料,形成了“四川漢地元明建築”專題資料庫。有了這個資料庫,觀眾不用邁腿,只需用智慧手機掃描二維碼,就可以“跳進”這83處古建築,進行全方位的觀察和欣賞。

此次調查還重新確認或限定了四川地區23處古建築的修建年代,並建立起四川地區適用的木構建築斷代標尺。

四川古建築調查最新成果釋出:系統調查上百座四川古建,建立四川木構建築斷代標尺

成都文化公園八角亭調查

83處四川古建築可“掃碼”訪問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中心主任餘書敏介紹,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後,他們便已開始了對四川古建築的踏查,從2008年至今,古建中心調查測繪過的古建築已達上百座,並對其中87處建築進行了三維鐳射掃描測繪、全景攝影和無人機航拍。

虛擬現實(VR)技術是最近幾年興起的一種虛擬展示方式。簡單地說,現在最常用的VR技術就是先在某一處需要展示的實地用魚眼相機進行全景攝影,攝影完成後,在電腦上合成出全景照片。使用者透過VR裝置載入全景照片,就可以360°地觀察照片,比傳統照片有更加身臨其境的感受。隨著智慧手機的發展和VR軟體的開發,現在的每一臺智慧手機都可以視為一個便攜的VR裝置,因此VR技術得以推廣和普及。

2016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成立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並開始搭建VR文化遺產資料庫,當年就與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中心合作,開始對四川地區的早期建築進行VR全景攝影工作。

餘書敏介紹,迄今為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中心一共上傳了83處古建築VR資料,並形成了“四川漢地元明建築”專題資料。很多古建築位於交通不便的偏遠地區,有了VR資料專題資料庫,古建愛好者們足不出戶,就可以跳進古建築當中進行觀察和欣賞。該資料庫將既可為一般古建愛好者提供一個虛擬參觀、遊覽古建築的網路平臺,也可為學術研究提供實物史料依據。

四川古建築調查最新成果釋出:系統調查上百座四川古建,建立四川木構建築斷代標尺

青白江區明教寺覺皇殿調查

紅外相機捕捉樑上“碑記”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中心副主任蔡宇琨介紹,此次古建中心在田野調查中,使用了一件“秘密武器”,這便是紅外相機。雖然紅外相機早已問世,但將紅外攝影技術用於古建調查,在川內還是首次。有趣的是,此次古建調查使用的紅外相機是用普通數碼相機改造而來的。

2012年,一隻紅外線相機的價格在30-50萬元,非常高昂,時年23歲的助理館員李林東想起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學習期間,曾聽老師說起過,只要將數碼相機略做改造,就可以得到一隻能夠捕捉古建隱秘資訊的紅外相機。他在家裡對自己的閒置數碼相機進行了改造實驗,感覺效果還不錯。2012年8月,李林東、蔡宇琨、趙元祥三位專業技術人員帶著改造好的紅外相機,來到了眉山報恩寺大殿。

這座大殿建於元代,後代進行過多次修繕,連整個屋面都更換過,雖然專家推測室內樑架是元代構件,但因年代久遠,構件上的墨跡和彩畫早已模糊不清,用肉眼或普通數碼相機都已無法辨認,他們這次要做的,就是想試試能否用紅外相機找到以往未曾發現的題記。

所謂題記,就是古人用毛筆在建築構件上書寫的文字,這些文字通常有祈福記事的功能,並會標明每位捐資人的姓名和所捐財物。一行行題記,彷彿是一篇篇立體的“碑記”,記述著每座古建築的修建緣起和修繕經過。

那天,三人利用紅外相機對屋樑進行拍攝,三腳架固定好後,透過取景框,可以清晰地看到屋樑上出現了黑色的字跡,那正是透過紅外線過濾的年代久遠毛筆字——由於墨跡和汙漬吸收紅外光的強弱不同,有墨跡的地方在紅外相機的成像中顏色更深,同周圍的汙漬區分開來,題記顯現出來了!這一發現令大家欣喜不已,同三人一起考察的地方文管工作人員也感嘆,在多年的文保工作中,還是第一次發現報恩寺大殿中還有這些隱秘的題記。

四川古建築調查最新成果釋出:系統調查上百座四川古建,建立四川木構建築斷代標尺

眉山報恩寺紀年題記

找到國保級元代建築“出生證”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經驗,古建中心的專業人員又陸續對省內的其他幾處早期古建築進行紅外攝影,也都在建築構件的表面發現了許多前人未曾注意到的文字資訊。

2015年,趙元祥帶著紅外相機再次到位於鹽亭縣的花林寺大殿進行調查,拍攝到了大量的墨書題記,根據建築形制、題記和碳十四測年結果,蔡宇琨、趙元祥二人發表了《四川鹽亭新發現的元代建築花林寺大殿》,明確了這座建築的主體結構修建於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比當時文物資料裡公佈的明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提早了近300年。這篇發表於國內權威期刊《文物》上的調查報告,也是國內首次發表的將紅外攝影技術用於古建築調查的學術報告。得益於古建中心的調查成果,花林寺大殿從最早的一處縣保,很快升級為省保,並最終升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本體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和更好的保護。

“2018年8月,我們來到蘆山青龍寺,當時青龍寺大殿是載入建築史教科書的元代建築,然而我們對此早就產生了疑問。過去文物部門記錄青龍寺大殿的題記為‘□□□□□年歲次癸亥二月仲春下刻朔二十六日明星黃道吉辰重新豎立青龍寺寶殿一所’,並根據“癸亥”年推測開頭看不清的幾個字為‘大元至治三’,即認為大殿建於元至治三年(1323)。然而根據古代紀年的常規格式,明顯可以看出,以前辨認的‘二月仲春下刻朔’中的‘下刻’實際應為記朔日的干支。查元至治三年二月應為癸亥朔,可是‘癸亥’二字會被誤認為‘下刻’嗎?我們認為前人很可能是將“丁亥”認成了‘下刻’。此次透過紅外相機拍攝,看不清的幾個字居然顯現出來了,題記全文原來是:‘維大明正統八年歲次癸亥二月仲春丁亥朔二十六日明星黃道吉辰重新豎立青龍寺寶殿一所’。題記證明這是一座明代的建築,而這座建築的例項也表明了中國建築史上以往認為的四川元代建築風格,實際上直到明代仍有使用。”趙元祥說。

蔡宇琨介紹,古建中心利用古建築年代學和紅外相機,重新確認和修正了包括花林寺大殿、青龍寺大殿在內的省內一批古建築的建築年代,這批建築遍佈省內各區縣,共計23處。在一系列成果的發表和帶動下,省內外古建研究學者開始紛紛採用這項技術,發現了許多僅憑肉眼難以辨識的歷史資訊。

四川古建築調查最新成果釋出:系統調查上百座四川古建,建立四川木構建築斷代標尺

新繁龍藏寺調查

為四川木構建築建立斷代標尺

“從上個世紀至今,對四川古建築的調查和研究一直在進行,積累到今天,已經有不少成果。”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蔣成介紹,“21世紀初,古建築的形制年代學和單體建築斷代方法有了一定的發展,並在華北地區修正了不少古建築的年代判定。我們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中心也想將這種新的、科學的斷代方法應用到四川的古建築研究保護中去,於是我們決定對四川現有的古代木結構建築,尤其是年代偏早的木結構建築進行一次儘可能全面的文獻研究和田野調查,並以此為基礎,建立起一個四川地區適用的木構建築斷代標尺。”

“在古建中心的資料庫中,現已積累了一批年代確鑿的標尺建築,研究人員已經初步掌握了四川地區元代至清代早期的形制變化特點,對多處古建築的年代做出了更加精確的或不同於以往認識的新判斷。”餘書敏介紹,四川古建築調查的首期成果《四川古建築調查報告集》第一卷已經出版,預計今年將出版第二卷。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表示:“四川作為文物資源大省,建立古建築(特別是早期建築)的資料庫意義重大。古建設計研究中心作為我院四大中心(考古研究中心、文物保護中心、科技考古中心、古建設計研究中心)之一,堅持田野調查,不辭辛苦,勇於嘗試新的科技手段,積累了大量的古建築基礎資料,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為四川地區文物建築的有效保護、科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圖據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編輯 李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