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探訪中國最早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遺址

2022-06-16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林業

稷下學宮是官學嗎

大眾報業·濟南頭條記者:郭學軍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透過五年的考古勘探和發掘,在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小徐村西,齊國故城小城西門外南側約150米處,發現一處建築基址群,這處建築基址群是整個齊故城西牆及南牆外側唯一的一處戰國時期高等級的院落式建築群。經山東省考古研究院組織專家論證確認,這處建築基址群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稷下學宮遺址。至此,曾經引發東周時期“百家爭鳴”學術盛況、開創中國乃至世界古代高等學府教育先河的稷下學宮被揭開神秘面紗。

探訪中國最早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遺址

2月25日,大眾報業·濟南頭條記者在現場看到,稷下學宮遺址建築基址群東與齊故城小城相接,南寬北窄略呈直角梯形,東西最寬約210米、南北長約190米,總面積近4萬平方米,共發現四排建築基址。建築基址群處於封閉區域內,外圍有牆垣與壕溝,其中壕溝與小城城壕相接為一體,建築基址群與小城之間發現道路,向北通往小城西門,向南通往小城南門。

探訪中國最早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遺址

探訪中國最早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遺址

據該考古發掘專案負責人、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董文斌介紹,這樣的建築風格,和後世的太學建築遺址風格很接近。並且建築面積和稷下學宮擁有上千人就學的歷史文獻記載比較吻合。另外,這裡出土的鋪地磚,還有少量螺鈿裝飾的建築構件,證明這些建築規格較高,顯示處高等級的建築規格。

探訪中國最早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遺址

探訪中國最早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遺址

董文斌副研究館員介紹說,這處遺址的發掘,始於2017年6月。當年,為配合遄臺路建設,也為尋找稷下學宮遺址,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齊故城大城及小城西側進行了大規模的詳細勘探,在大城西門外側發現大面積漢代聚落,在小城西門外側發現大規模夯土建築基址群,共計14個單體建築基址。

探訪中國最早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遺址

到2019年,他們又對小城西門外側建築基址群中的5號基址進行了試掘,發掘面積800平方米,證實屬於長條形大型夯土基址,長約42、寬約12米,並在發掘區西側發現了打破建築基址的灰坑,出土了大量齊刀幣錢範殘塊。

探訪中國最早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遺址

2020年,根據上一年的發掘成果,他們對整個建築基址群進行了全面勘探,目的是瞭解其外圍是否存在圍牆設施,及其整體佈局。勘探發現建築基址群南西北三面外圍有壕溝,南壕溝內側殘存牆垣,與齊故城小城之間沒有壕溝,發現一條南北向道路,北接小城西門,南面可能通向小城南門。同時發現建築基址群外圍壕溝與小城城壕相通,兩者形成一體格局。勘探後接著對建築基址群南部的11號建築基址及附近區域展開發掘,揭露面積500平方米。發掘區西部發現了豐富的鑄幣遺存,有儲藏礦砂的窖穴、水井、灰坑等,打破建築基址。發掘區南部解剖了南牆垣和環壕,在南牆垣和11號建築基址之間發現一片東西向廣場。

探訪中國最早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遺址

2021年,他們接著上年繼續發掘,發現廣場東西約100米,南北約10米,面積約1000平方米,其上發現路土和車轍,東西向,11號建築基址呈長方形,西側有排水溝,東側有連廊通向另一個建築基址。本年度還繼續對齊故城小城南側進行了大範圍的全面考古勘探,發現這一帶整體地勢低窪,分佈大面積淤土,基本未見文化遺存。至此,整個齊故城的西側和南側除了這處建築基址群外,基本排除了存在其他建築基址的可能。出土的外圍壕溝南北兩端與齊故城小城城壕相接,其中南壕溝經解剖顯示寬約6~8米、深3米,內側殘存寬約6米、長約180米、高約0。2~0。8米的牆垣。牆垣由黃褐粉砂土夯築而成,區域性可見有淺基槽,部分地段在牆垣下預置排水管道。

探訪中國最早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遺址

董文斌副研究館員說,這次考古發掘的每一個證據都指向稷下學宮,沒有一個否定它的。進行的碳-14檢測顯示,這處建築基址群的時間上線和下線,就是戰國中後期,完全符合稷下學宮的建造時間。再結合歷史文獻,可以確認這裡就是稷下學宮遺址。

探訪中國最早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遺址

一是考古發掘的位置和文獻記載一致。稷下學宮的位置有多處文獻指向齊故城西門外:西漢劉向《別錄》:“齊有稷門,齊城門也。談說之士期會於其下”。十六國時期南燕國臨淄人晏謨《齊地記》:“齊城西門側,系水左右有講室,趾往往存焉”,“臨淄城西門外,有古講堂,基柱猶存,齊宣王修文學處也”。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淄水》記載:“系水傍城北流,逕陽門西,水次有故封處,所謂齊之稷下也”。

另外,歷史上所辦官學皆附屬於政治中心,往往處於國家中樞的西側,並且文獻往往提到,稷下學宮就在系水附近,系水就在齊故城西側。因此稷下學宮不會建在荒郊的稷山山下,只會處於齊故城附近。透過考古勘探和發掘,除了齊故城小城西門外這處建築基址群,其餘文獻言及的地方都透過考古勘探工作排除了。

探訪中國最早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遺址

董文斌副研究館員介紹說,考古發現,齊故城小城西門外建築基址群緊貼小城而築,小城城壕直接把其圈護在內。可見兩者是一體規劃一體建設的,當初田氏代齊後把宮城從大城內遷到小城時,就決定了同時興建稷下學宮,既把這家官學置於肘腋之處,便於利用和控制,也將之與中樞相隔,內外之間判然有別。

探訪中國最早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遺址

還有一點,就是從現存的古老地名上,也可以看出此地擁有稷下學宮的歷史痕跡。穿過該建築遺址中部的鄉間道路歷來皆稱黌大道,由此路進入村莊的大門名為黌門。“黌”的意思是學府,此處道路及門址名稱至今仍沿用“黌”,這很可能是無意中保留下來的歷史記憶。

探訪中國最早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遺址

對於個別專家提出這裡會不會是兵營一類的專門設施?山東省考古學會理事長、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介紹說,該處建築基址群,處於封閉院落內,面積近4萬平方米,規模大,規格高。但從建築佈局、基址形制來看,不是宮室建築,也與一般衙署、宗廟等高等級建築不一樣。如果說是軍營一類的專門設施,似乎與成排建築的格局相合,但軍營沒必要建在如此高規格的夯土基址上,也不會建在城門之外。而這處建築基址群從位置、形制、建築格局和遺物上講,都與歷史時期的辟雍太學等設施存在相當的一致性。因此這處建築基址群的性質更應該與稷下學宮這類官學建築相關,加上城牆的發現,更加坐實了學宮之宮的稱謂。

探訪中國最早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遺址

董文斌副研究館員說,稷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它對後世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影響深遠,稷下學宮遺址的發現具有里程碑意義。這片遺址區域將會保護起來,建成考古遺址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