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看不厭的高山雲海,鄭午昌繪《天門雲壑》

2022-06-15由 薩培喇談藝錄 發表于 林業

高山的雲如何畫

唐代詩人李白寫過一首《獨坐敬亭山》,套用這首詩中的名句“兩看相不厭”,聊聊近代名家鄭午昌畫的這幅《天門雲壑》。古代畫家覺得山水畫可以寄託生活態度與人生理想,所以有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的絕妙理論。

古人把人生的階段與生活的感悟,寄託在山水之間。看著高山大川,雲海飛瀑,感受生命的真諦。這樣的感悟看似荒謬,其實也有一定道理。有些時候,找到寄託,可以讓生活更加美好。畫家用畫筆描繪出想象中的自然空間,讓人塵世中人有了可以躲避療傷的所在。

看不厭的高山雲海,鄭午昌繪《天門雲壑》

鄭午昌 天門雲壑

欣賞作品,無外乎關注兩個問題。作品是如何創作出來的,包含了作者的哪些感受。具體到這幅《天門雲壑》就是,鄭午昌用了哪些技法描繪如此壯美的山色,他又要呈現出怎樣的韻味打動觀賞者。

從技法層面看,鄭午昌是一位功底深厚的傳統畫家,畫中勾線皴染沒有一絲敗筆。他在作品中呈現的風格是清初王原祁臨仿元人作品的樣貌。這類作品要從細節處著眼欣賞,感受筆墨上沉浸的功夫。畫中山體上交錯出現牛毛皴和雨點皴,這一點屬於鄭午昌自己的嘗試。他想畫出南秀北雄的高山,兼顧到不同的審美群體。

看不厭的高山雲海,鄭午昌繪《天門雲壑》

鄭午昌 天門雲壑 區域性

從韻味上看,他在畫中特別想要表達出某種人生態度。比如畫中有兩位文人,一位坐在高崖上,觀看山中雲海翻騰。另一位在山路上,拾級而上。兩個人看似沒有交集,但很像人生中的兩個不同階段。青年時總想攀登高峰、克服艱險。中年時,學會觀察,知道靜下心來,體會周遭變化。人生不同階段的不同感受,被鄭午昌巧妙地融合在了作品之中。

也許有人會問,到了老年應該處於怎樣的階段呢?畫中是不是少了一個代表老年的文人形象?不要忘記,畫面上方還有題詩,“人從鳥道千盤上,只見松枝睡古猿”。學會放下,學會擁有一雙慧眼,發現常人看不到的風景,進入到開悟的狀態。

看不厭的高山雲海,鄭午昌繪《天門雲壑》

鄭午昌 天門雲壑 區域性

看不厭畫中山水,既是對畫家技法的肯定,也是對畫家價值觀的認可。兩者缺一不可,才會有美好的欣賞感受。

很多時候,傳統作品,尤其是山水畫都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歷經千年,技法代代相傳,留給畫家的創作空間已經十分有限。突破、變法、改良,這些道理誰都明白,但如何去實現永遠是個有爭議的問題。好的畫家,不會去紙上談兵,只會透過作品來表達各自的見解。鄭午昌就是這樣的好畫家。

看不厭的高山雲海,鄭午昌繪《天門雲壑》

鄭午昌 天門雲壑 區域性

從這幅畫中,也能看出來鄭午昌學養深厚,他畫中融入了人生觀、價值觀。細細檢視他的經歷就會發現,他曾經在中華書局擔任編輯工作。這樣一來,就能明白他為什麼可以畫得這麼好了。

拓展閱讀

北宗山水,筆墨精緻,祁崑繪《萬壑鳴泉》

漫山桃紅,揚帆遠行,傅抱石繪《石濤詩意圖》

重現宋人丘壑,溥儒繪《列嶂聽泉》

好山好水多逸趣,朱梅邨繪《石濤詩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