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貴州竹產業綜述丨“一根竹”撐起“三產融合”

2022-06-15由 天眼新聞 發表于 林業

竹根杯子怎麼加工

一覽浩瀚無垠的竹韻美景,山風吹過,竹濤陣陣,碧波漣漪。

貴州地處世界竹類植物分佈的中心範圍內,屬中國長江—南嶺散生竹、叢生竹、混生竹區,竹類種質資源較為豐富。全省竹林面居全國範圍第九位,全省竹資源重點集中在遵義市、銅仁市和黔東南州。

今年以來,貴州省委、省政府將竹作為省領導領銜發展的12個特色優勢產業之一,以加快竹產業新舊動能轉換,促進高質量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我省根據資源分佈、產業基礎、市場潛力和交通條件,著力打造赤水河、清水江、大婁山和武陵山“兩山兩水”四大竹產業帶,創新構建了“12345”竹產業鏈發展模式,助推農村產業革命竹產業發展。

資料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貴州省竹林總面積約440萬畝,竹產業產值約61。655億元。貴州省竹產業一產產值約為9。796億元,二產產值約13。597億元,三產產值約為38。262億元。

以竹為食、以竹造物、以竹興旅……在“吃幹”、“榨淨”纖纖細竹中,讓貴州豐富的竹類資源不斷朝著效益化轉變,成為貴州基層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關鍵和地方經濟轉型發展的強勁動力。

以竹造食傳佳話

每逢秋季,竹筍破土而出之時,桐梓縣筍農婁義勇就會背上揹簍,拿著砍刀來到海拔1600米的獅溪鎮“竹海”之中,在選擇合適的目標後,上前用腳側邊輕輕地一抵“啪”,竹筍便與竹根脫離。

“我承包的團山壩筍山有100餘畝,經過這一季的採收,能收穫竹筍3000多斤,年純收入達10萬餘元。”近日,筍農婁義勇接受記者採訪時開心地說。

今年以來,遵義市桐梓縣供銷合作社與盒馬鮮生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讓大婁山中的方竹筍24小時內從產地到達全國餐桌,讓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成都等10個城市的市民吃到了貴州最新鮮的方竹筍。

因竹而生的桐梓縣的竹產品、竹筍食品企業,更是變著花樣在產品上推陳出新,把優質的竹產品漂洋過海賣到了海外市場,贏得了豐厚的效益。

“我們公司在全國20個城市設有34家經銷商,透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將筍產品銷售到全國,甚至飄揚過海到美國、加拿大、法國等地方,2018年,公司加工銷售的方竹筍達5000餘噸,產值達5000多萬元。”桐梓縣康利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羅凌雲高興地說到。

2017年,全省竹筍產量為14。59萬噸,其中遵義市產量最高,達到13。1萬噸,佔全省產筍量的89。79%。遵義市竹筍主要由赤水市生產的毛竹筍、合江方竹筍、其他種類竹筍以及桐梓等縣(區)生產的金佛山方竹筍組成。

“中國大婁山方竹之鄉”桐梓縣是大婁山地區自然分佈方竹筍的中心,現有方竹林80多萬畝,年產方竹筍3。5萬噸。目前,全縣20萬農民每年僅採筍一項,可獲得約4。5億元收入。

到2020年,桐梓將打造100萬畝方竹產業基地,實現“山山有竹,四季有筍”。同時,透過低產林改造,實現高產示範方竹林10萬畝,全縣方竹筍產量達到5萬噸。

以竹造物日日新

入冬以來,暖暖陽光下,徐徐清風來,萬畝竹海,碧波盪漾,如詩如畫,令人神往。赤水市作為“中國十大竹鄉”,全市竹林面積已達132。8萬畝,正是這資源稟賦的生態優勢,為赤水帶來了“有中生優”天地寬的無限可能。

“從單純的紙漿板到成品紙加工的全鏈條發展,每噸產值從4000元提高到現在的12000元,每天我們收購竹原料6000噸以上,今年,支付竹原料款6。5億元,赤水20萬名竹農每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成為鞏固赤水脫貧攻堅的重要支撐。”貴州赤天化紙業負責人王宏偉介紹。

“先是選擇好的原材料慈竹,然後是刮青、破竹、加工、起篾、染色、煮篾、拉絲等。在這個過程中,要把竹片處理成晶瑩透明、細如頭髮的精細竹絲,再精心編織,最後裝裱。”說起竹編工藝,省級“非遺”赤水竹編的傳承人楊昌芹興致勃勃介紹到。

2012年,楊昌芹成立了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2018年,僅有30多人的小企業,就創造了400多萬元人民幣的產值,她還開辦起了竹編工藝技術培訓班,目前培訓人次已超過3000次。赤水目前從事竹編的手藝人已超過1000人,

咬定“竹山”不放鬆。赤水市從賣原竹到賣竹製品、竹商品,赤水竹子“變身”讓31萬人民過上富“竹”生活,實現了“一棵竹子富一座城”,走出了一條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綠色脫貧之路。

截至目前,全省擁有以竹為原料的加工企業410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龍頭企業7家。從地域分佈來看,全省加工企業主要集中在赤水市。該市培育各類竹類加工企業375家,規模以上企業19家,其中國家級林業龍頭企業1家,省級林業龍頭企業5家,年產值超10億元企業1家,超5000萬元企業10家。

20多萬赤水竹農靠出售竹原料和竹筍年均增收3200元以上,透過伐竹勞務、運輸竹原料、進企務工等方式,近3萬貧困群眾實現產業脫貧。

以竹興旅促增收

連綿翠竹讓赤水的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新,為長江上游築起了一道綠色生態屏障。

2001年,赤水市創造性地把國家實施的“退耕還林”工程變為“退耕造竹”工程,年均造竹超過8萬畝。於是有了今天一望無垠的竹海,森林覆蓋率達82。85%。每立方厘米負氧離子含量達1。6萬個,2010年,赤水丹霞與湖南崀山等6大著名丹霞地貌景區組合為“中國丹霞”,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

“今年國慶節的生意很不錯,因為筍子、辣椒麵等原生態的山貨來都是自於山上,所以遊客非常喜歡。我們的收入還是比較可觀的。”赤水市丙安鎮古景社群居民黃義群樂呵呵地說。

全省依託竹林資源發展森林旅遊和森林康養產業主要集中在遵義市,其中又以赤水市最為突出。

據統計,2018年全市接待遊客1800萬餘人次,其中森林旅遊接待遊客16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200億元,其中,竹林生態綜合旅遊收益達43億元。7萬赤水人民“走上竹旅路、吃上竹旅飯、發上竹旅財”。赤水旅遊成為貴州省山地旅遊“井噴式”增長的一面旗幟,川渝黔森林旅遊首選地。

以竹興業遍地花

赤水河竹產業帶以赤水為產業集聚地,將毛竹、慈竹、硬頭黃竹等資源,構建起了竹漿紙系列產品生產、竹型材製造、中高階竹傢俱生產、竹筍深加工、竹高科技產品和竹工藝品打造等加工業為主的產業體系。

大婁山竹產業帶覆蓋桐樣、綏陽、正安等縣區,發展起了金佛山方竹,全力打造食用筍高階品牌,讓竹筍走出“深閨”,銷往國內外。

清水江竹產業帶包括黎平、從江、格江等縣,竹資源以毛竹、慈竹、麻竹等為主,重點開發竹雕、竹編、竹扇等手工藝品和竹筒酒、竹筒飯等特色食品。

武陵山竹產業帶覆蓋碧江、江口縣等縣區,重點引進和培育一批竹纏繞、竹生物醫藥、竹活性炭等高科技企業。

今後3年,全省新造竹林80萬畝,預計到2021年,全省竹林面積將達500萬畝以上。同時,整合新一輪退耕還林、造林補貼、森林撫育補貼等專案資金,支援改造竹林100萬畝,逐步提升現有竹林質量,為提升產業原料基地奠定基礎。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貴州人透過種竹、護竹、用竹、食竹,走出了一條竹產業生態經濟增長之路,書寫了竹業經濟的傳奇。

竹產業在黔州大地上遍地開花,正編織著一副產業興、百姓富、鄉村美的美麗畫卷。

【資料快閃】

資料一:2019年前三季度,貴州省竹林總面積約440萬畝,竹產業產值約61。655億元。預計到2021年,全省竹林面積將達500萬畝以上,產值達130億元。

資料二:全省擁有以竹為原料的加工企業410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龍頭企業7家。

資料三:2019年1至8月,全省完成新造竹林12。16萬畝,改培現有竹林22。51萬畝,帶動16。7萬戶農戶參與,其中貧困戶1。8萬戶。

典型事例1】桐梓方竹:挑逗國內外食客味蕾

位於桐梓縣城的桐梓縣康利綠色有限公司,遠遠地,機器聲從生產車間那邊傳來。工人們正站在半自動化的生產流水線旁,對加工好的筍子產品進行清點和做外包裝,一包包的紅油竹筍尖食品從他們眼前流動過,四周的平臺上堆滿了大包小包的筍子、筍尖、筍片食品。

“這段時間加工的是今年秋天收進來的方竹筍,進入廠區的方竹筍經過保鮮、窖藏、漂洗、分級、水煮、配料等一系列流程,加工成為泡椒味、香辣味、原味的筍子休閒食品。”桐梓縣康利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羅凌雲向記者介紹到。

方筍要出山,運輸和保鮮是難題。方竹筍常規運輸超過2天,就會有變味發酸的情況發生。受制於供應鏈的影響,以前的桐梓方竹筍大多都是曬製成為筍乾進行銷售,造成市面上鮮方竹筍非常稀少。

今年,遵義市桐梓縣供銷合作社與盒馬鮮生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讓遠在貴州大婁山中的方竹筍,透過盒馬供應鏈,可以實現24小時內,鮮筍從產地到達全國餐桌。

作為桐梓本地方竹筍企業之一的桐梓縣康利綠色食品有限公司,抓住鮮方竹筍市場巨大的商機,對桐梓方竹筍進行加工提質,將其深加工成為貓山牌保鮮竹筍、筍乾、開袋即食的醬醃竹筍等方竹筍一系列產品進行銷售,讓桐梓方竹筍產品更多元,“鮮”味無窮。

“我們公司在全國20個城市設有34家經銷商,透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銷售到全國,甚至飄揚過海到美國、加拿大、法國等國,2018年,公司加工銷售的方竹筍達5000餘噸,產值達5000多萬元。”桐梓縣康利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羅凌雲高興地說到。

近年來,桐梓縣將方竹筍列為“一縣一業”主抓產業,桐梓全縣方竹種植面積超過80萬畝。到2020年,桐梓將打造100萬畝方竹產業基地,實現“山山有竹,四季有筍”。同時,透過低產林改造,實現高產示範方竹林10萬畝,全縣方竹筍產量達到5萬噸。

“隨著桐梓方竹規模的不斷加大,公司的加工能力還遠遠跟不上產業的發展需求。為此,我們公司正著手退城進園,計劃投資5000萬元新建一個現代化生產加工廠。投入使用後,將年產方竹筍系列產品8000噸,實現1。2億元左右的年產值。”桐梓縣康利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羅凌雲談起下一步的規劃說到。

【典型事例2】“非遺”赤水竹編傳承人楊昌芹:玩轉指尖藝術編織群眾致富夢

“大家請看我喝水的杯子,看上去是一個很普通的杯子,但它是我和農民走向脫貧的一個工具。”身穿苗族盛裝,手裡拿著“赤水竹編杯”的全國人大代表楊昌芹,站在2018年全國兩會首場“代表通道”上舉起手中的杯子向記者自豪地說到。

90後的苗族姑娘楊昌芹,不僅僅是全國人大代表,還是省級“非遺”赤水竹編的傳承人。年級輕輕的她,就創辦了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她透過自己的努力與拼搏,讓赤水市竹編工藝人們,靠著這門手藝脫貧致富。

楊昌芹出生於一個印江縣苗族家庭,2007年,17歲的楊昌芹被學校選派到全國十大竹鄉之一赤水市,向貴州竹編工藝創始人、貴州省竹編工藝美術大師陳文蘭學習竹編技藝,從此紮根竹鄉赤水,傳承竹編非遺技藝。

走進赤水市大同鎮民族村,街邊一棟三層樓房,外立面由一片片竹子裝飾而成,門上方寫著“極竹堂,赤水竹編非遺體驗中心”,這裡就是楊昌芹的工作室和家。

“先是選擇好的原材料慈竹,然後是刮青、破竹、加工、起篾、染色、煮篾、拉絲等。在這個過程中,要把竹片處理成晶瑩透明、細如頭髮的精細竹絲,再精心編織,最後裝裱。”說起竹編工藝,楊昌芹興致勃勃介紹到。

2012年,楊昌芹成立了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公司員工大多都是由當地留守婦女組成,他們靠著學到的竹編手藝,生活變得越來越好。她還開辦起了竹編工藝技術培訓班,目前培訓人次已超過3000次。赤水目前從事竹編的手藝人已超過1000人,

“我一個月可以得到3000多元,在家門口上班的我,務工的同時還能照顧家裡”。大同鎮民族村村民李錦珍正在編織竹具說到。不僅僅是李錦珍,不會技藝的民族村村民李龍先也靠著在公司煮飯,一個月能得到1200元的工資。

2018年,僅有30多人小企業,就創造了400多萬元人民幣的產值,楊昌芹還在赤水市景區的接待中心旁新設了兩個展示銷售廳,並在線上開設淘寶網店,產品銷往國內各地及北美、歐洲。

“竹編不僅僅是非遺文化,也不僅僅是工藝品,更是能夠帶動農民脫貧增收的一項技能、一條途徑,我希望更多的群眾,用竹編非遺手藝脫貧致富。”楊昌芹談起下步的規劃激動地說到。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王維維

編輯 何濤

編輯 何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