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漫遊”40天,雲南15頭野象為何迷路在大街上?

2022-06-15由 中國新聞週刊 發表于 林業

雲南15頭野象什麼時候出發的

本刊記者/李明子

小心象出沒!5月27日20時30分,15頭野生亞洲象進入雲南省玉溪市峨山縣城。影片監控中,成年野象把小象護在中間,在公路上橫向一字排開,浩浩蕩蕩,一路向北。

5月28日,象群仍在峨山縣境內逗留覓食,距離昆明市晉寧區不到50公里,距昆明城區僅百餘公里。

“漫遊”40天,雲南15頭野象為何迷路在大街上?

象群穿過玉溪市峨山縣城的大街。(圖片來源:CGTN影片截圖)

象群原本生活在雲南西雙版納州勐養子保護區,從去年開始,它們一路向北“遊山玩水”,“暴走”400公里,途經普洱市墨江縣、玉溪市元江縣、紅河州石屏縣寶秀鎮,如今到達峨山。其中有2頭野象已於今年4月24日從玉溪元江返回普洱墨江。

此前有監控拍下,亞洲象白天拖家帶口閒逛,晚上在村民家門口徘徊“敲門”。野象為何徒步近千里覓食?北京師範大學生態學教授張立向《中國新聞週刊》指出:“原保護區內外適宜的棲息地減少,是野象逃離西雙版納家園的根源。”

象群可能迷路了

“這是這群象遷徙最遠的一次。”雲南大學生態學與地植物學研究所教授吳兆錄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說,當他觀測到這一現象時,也嚇了一跳,象群不是挪個地方覓食那麼簡單,而是到了另一個新的地理單元。

雲南境內自西北向東南蔓延的哀牢山,將全省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地理單元,以往,野象活動足跡最遠到哀牢山西南坡的橫斷山區,在那裡的河谷吃飽喝足後再返回南部的普洱或西雙版納。吳兆錄說,這是多年來象群首次翻越哀牢山,到達雲貴高原。

中國的亞洲象主要分佈在雲南省西南部的西雙版納州、普洱市和臨滄市一帶,數量大約為300頭。雲南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教授陳明勇曾介紹,這次北遷的是“斷鼻家族”,象群中有一頭小象鼻子曾受過傷,因此得名。

“斷鼻家族”原本生活在西雙版納州國家級勐養子自然保護區,這已經是它們“北漂”的第14個月。2020年3月,“斷鼻家族”離開勐養子保護區,北上至普洱市思茅區倚象鎮、寧洱縣區域活動。2020年12月17日,象群由寧洱縣進入墨江縣,並在途中生下一頭象寶寶。今年4月,象群又從墨江縣繼續遷徙至玉溪市元江縣覓食。

“象群外出遊蕩尋找食物和棲息地,大多發生在每年11月到次年4月的旱季。” 北京師範大學生態學教授張立解釋說,西雙版納全年分旱雨兩季,旱季食物少,象群會四處遊蕩,遷徙路線沒有什麼規律,走到哪吃到哪,迴圈利用各個棲息地的食物。等到雨季快結束時,象群相對集中在農田附近覓食,不再四處遊蕩。

5月24日,象群由紅河石屏進入玉溪峨山的村莊後,開始覓食,一頭幼年小象狂吃約200斤酒糟而“醉倒”在大維堵村小寨組,因睡過頭而脫離象群,小象醒來後在大維堵村小寨組附近“自遊行”,並在25日傍晚追上了象群大部隊。

“斷鼻家族”這次遷徙時間長,除兩頭大象掉隊後返回普洱,大部隊越走海拔越高,食物越來越少。“象群不斷北遷的原因還不清楚,但與其說遊蕩,我覺得是被迫逃竄,很可能因為象群首領經驗不足,象群迷路了。”吳兆錄分析說。

峨山縣小街街道舍郎社群的居民接受電視採訪時說,大象確實來過,把附近村民家的玉米偷吃後,走到山裡去了。陳明勇分析,“斷鼻家族”中小象數量多,成年象注意保護小象安全,儘量避免靠近人類村莊,表現出來的攻擊性較弱,但造成了一些農作物受損。

亞洲象看上去外型可愛,但破壞性極大。成年亞洲象體長5米左右、身高4米以上,重達5噸,跑起來時速20公里。當地村民若與之突然相遇,來不及躲避,很容易被撞傷、致死。2019年,雲南省野象肇事致死14人,2011年~2017年間,有32人死亡,159人受傷。

沿途縣市的有關部門發公告提醒民眾:不圍觀、不驅趕、不拍照、不挑逗、儘快撤離,還貼心地提醒“請勿在院子曬玉米等亞洲象喜食的農作物”。所幸今年亞洲象北遷未造成人員傷亡,但在短短40天時間,該象群在元江縣、石屏縣共肇事412起,直接破壞農作物達842畝,初步估計直接經濟損失近680萬元。

據云南省森林消防總隊27日訊息,聯合指揮所嘗試利用投食方式引導野象,並使用大型車輛機械封堵外圍道路,防止野象進入市區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傷害。

日益碎片化的野生動物棲息地

雲南省林草局5月28日在媒體上表示,將採取多種措施防止象群北遷,使其逐步返回普洱或西雙版納原棲息地,有效保護亞洲象群。

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始建於1958年,後不斷擴建,並於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地域上互不相連的勐養、勐侖、勐臘、尚勇、曼稿5個子保護區組成,是中國境內亞洲象分佈最多、最集中的地區。值得注意的是,西雙版納保護區的5個子保護區並不是連成一片的。錯綜複雜的公路和鐵路將一塊塊森林切割,持續發展的村莊和城市也在一天一天蠶食著大象本就不多的棲息地。

中國亞洲象的數量從1980年的大約170頭增加到現有的300頭,但是棲息地面積卻由1976年的2084k㎡下降到近幾年的500k㎡以下。無法在雨林中獲取到足夠食物的亞洲象們,只能一步一步走向森林的邊緣,來到人類居住的村莊和農田中尋找食物。

“對野生亞洲象來說,它們的家園並不限於保護區內。”吳兆錄解釋說,自然保護區是人為劃分的概念,區域內外土地利用形式不同,保護區內是森林,保護區外是農田,但這些地方原來都是野生大象的棲息地。正常情況下,大象白天在保護區內的大樹下乘涼,到溪邊玩水、休息,傍晚走到保護區和村莊中間的過渡帶尋找包穀、甘蔗、水稻等食物。

吳兆錄回憶,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到2000年間,野象離開保護區到農民土地上“肇事”的情況就已經非常多見了。近年來,由於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大象在西雙版納找不到東西吃,離開保護區的距離越來越遠,向北走到普洱,甚至更北部的地區。據吳兆錄團隊觀察,最近五年,普洱的野象數量明顯增多。

“過去20年,中國亞洲象分佈區內的棲息地面積減少了40%以上,我認為日益加劇的人類活動的干擾,是主要原因”,張立指出。他的團隊長期觀察雲南臨滄、普洱和西雙版納野生亞洲象,對野象棲息地選擇行為、活動節律、覓食行為等開展了深入研究。2017年,張立團隊在《科學報告》發文指出,上述地區自1975年至2014年,亞洲象的土地分佈正在縮小和碎片化,而與亞洲象分佈範圍相似的天然森林正受到橡膠和茶葉等經濟林的明顯侵蝕。

該研究表明,橡膠樹與茶葉的種植侵佔了原始森林。在1975年~2014年的40年裡,天然林的面積從佔研究區域總面積的69。31%下降到57。81%,耕地面積從21。13%下降到6。45%,與此同時,橡膠林的面積擴大了23。4倍,佔地面積從0。52%上升至12。71%,茶葉種植面積也從8。77%增加到22。01%。

與此同時,保護區內環境的明顯變化,也導致亞洲象的食物越來越少。亞洲象偏好竹林、竹闊混交林、灌草叢與草地植被等,雲南省林草局在2020年接受財新報道時就表示,因保護力度不斷加大,森林鬱閉度(指森林中喬木樹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大幅提高,亞洲象的可食植物反而減少,不少象群逐步到保護區外取食。

吳兆錄指出,以前,橡膠樹下還有草可以吃,現在農民為幹活方便,使用除草劑,大象的食物更少了。此外,城市化建設推進、外來人口不斷湧入,都會對野象造成侵擾。簡單來說,飛機在天上飛、汽車在高速公路疾馳,附近森林中的大象都能感受到。

“玉溪、昆明附近人口密度大、交通網路複雜,野象在這些地方也會感到不安,不論是出於保護市民安全的角度,還是出於對野象的保護,人為干預或其他方式,讓大象返回普洱、西雙版納,是目前最好的辦法。”吳兆錄同時指出,野象南歸後,更重要的是進一步思考,如何將大象留在西雙版納和普洱、如何保護野生動物原始棲息地。

“這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問題,需要當地政府、更高級別管理部門來想辦法解決。”張立分析說,對於自然環境好、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的西雙版納等地,不能以GDP為其發展的唯一評判標準,這些地區承擔著更重要的自然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