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天津農民發明田間“神器”:“鋤禾”不再“汗滴土”

2022-06-14由 青瞳視角 發表于 林業

楊樹樹身為什麼會裂縫

天津農民發明田間“神器”:“鋤禾”不再“汗滴土”

噴灌機器正在作業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天津6月7日電 題:天津農民發明田間“神器”:農作不再頂著豔陽“揮汗如雨”

作者:龐喻文

伴隨著機器“嗡嗡”作響的聲音,一泵又一泵的水射至空中,以雨滴狀態降落田間,折射出一道“田間彩虹”。正值夏播夏種時節,一臺“行走的”噴灌機代替農民頂著豔陽“揮汗如雨”,這便是天津市靜海區獨流鎮七堡村村民孫建林的新發明。

“以前漫灌一畝地需要至少150噸水,現在噴灌一畝地只需要20到25噸水,可節省120到130噸水。”孫建林介紹道,“漫灌的方式不僅用水量大,而且下滲量較多也造成肥料流失比較嚴重。現在這種噴灌的方式,節水的同時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進而提高了糧食產量。去年我們的玉米產量提高了400斤左右,小麥產量提高了將近200斤。”

“現在一年的農耕作業可以帶動30多人就業,人均增收2萬元以上。”天津市靜海區獨流鎮七堡村村書記宮耕表示,現在村子的經濟在孫建林的帶動下改善許多,也對於他在農業上的投資有更多的支援,希望未來可以更好地發展鄉村迴圈經濟。

天津農民發明田間“神器”:“鋤禾”不再“汗滴土”

噴灌機器正在作業 受訪者供圖

七堡村現有耕地約5285畝,村民約1928人口,年人均收入約9673元。“我看村裡也沒有啥企業,發展也相對緩慢,如果從土地上做文章,村子應該可以得到更快發展。”這一想法在孫建林的心裡生根發芽。2014年,孫建林成立了天津市軍品糧寶穀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整合土地1700多畝。在接下來的一年中,又整合了1000多畝土地。然而天有不測風雲,2015年受糧食價格影響,合作社賠了一百多萬元。

加上那時候的土地也比較乾旱,產量無法達到預期目標,造成了緊接著三年的連續虧損。“那時家裡人也勸我說實在不行就別幹了,但我這人比較‘任性’,我畢竟在七堡村成長成家,對於這片土地我有一份責任感,所以咬著牙也想堅持幹下去。”對於經濟收入的不景氣,孫建林表現出了極大的積極心態和堅定信念:“雖然說糧食的價格是下來了,但我認為不會一直這麼低,咱就想辦法跟土地要產量,堅持過去肯定會好起來。於是從那之後我們就開始研究澆灌的裝置,以及輸送的水渠,就只當是交了一百多萬的學費了。”在村“兩委”、鎮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援下,2018年合作社達到收支平衡,2019年終於轉虧為盈。

隨著經濟效益的不斷提升,合作社愈發取得村裡更多老百姓的信任,孫建林也陸續盤活了七堡村和周邊村子的閒置土地。截至目前,合作社已整合將近4000畝土地。透過不斷總結經驗,孫建林深刻認識到,要推動糧食生產增產增效,就要摒棄傳統種植的老路子,發展科學種田。

傳統的漫灌方式,土壤容易板結,不利於保墒。孫建林希望能做到更高效的節水灌溉。於是他緊跟農業發展趨勢,憑著自己的專長髮明創造了一項項科學環保、節約實用的田間“神器”。其中,他與合作社的技術骨幹共同研發的“行走的”噴灌裝置,經過一年的反覆驗證與除錯,2019年正式投入使用。一個人、一臺裝置,就可以輕鬆高效完成噴灌作業,節省成本與增產增效在孫建林的田地裡實現了兩全其美。

作為短影片愛好者,孫建林還將噴灌機拍成影片上傳到網路平臺,分享給全國各地的農民,吸引了河北、河南、山東等地農戶前來參觀考察,還購買了孫建林的裝置。孫建林又透過微信為各地農戶提供免費技術指導。他說,好的技術方法就應該互相分享,免得大家走了彎路。

“我打算將我的合作社慢慢工廠化,機械科技化,糧食、蔬菜無公害化。”

“我想再建設一個冷庫,這樣可以提升產品附加值……”

一個又一個的想法像種子一樣落在孫建林的心間。生於鄉村,長於鄉村,築夢於鄉村。孫建林在田間揮灑的辛勤汗水,鑄成了“田間彩虹”,正如鄉村振興的夢想一樣五彩斑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