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中國一年進口4500萬噸洋垃圾,養活大量企業,如今為什麼停了?

2022-06-12由 華商韜略 發表于 漁業

龍蟒佰利與川發龍蟒有什麼關係

中國一年進口4500萬噸洋垃圾,養活大量企業,如今為什麼停了?

文 | 華商韜略 木木

為什麼汙染嚴重、又髒又亂的“洋垃圾”居然需要國家花錢去買?這筆看起來匪夷所思的買賣還持續了幾十年?

故事要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初。

曾火遍全國的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中有這樣一段情節,主人公和國內親人打電話說自己過得很好,但事實是他常常去街上撿美國人丟在路上的破傢俱帶回家用。

不少國人在看劇時驚歎,美國街頭居然能撿到傢俱和家電!

這些發達國家丟棄的電器、傢俱,透過進口渠道進入我國,就是我們所說的“洋垃圾”,主要包括各種重金屬、醫療廢棄品、電子產品、服裝、塑膠等工業固體廢物。

中國一年進口4500萬噸洋垃圾,養活大量企業,如今為什麼停了?

每天都會產生

的海量

工業、生活垃圾,是發達國家的一大難題。要在境內填埋、燃燒既汙染環境,又需要花費巨大人力物力成本,當時他們想出了一個辦法——把垃圾銷往發展中國家。

中國一年進口4500萬噸洋垃圾,養活大量企業,如今為什麼停了?

而大洋彼岸的中國剛剛開始改革開放,工業百廢待興,大量的製造業工廠、建築工地急切需要塑膠、金屬、紙張、混凝土這些原材料。短時間內要去哪裡找呢?直接進口,價格昂貴不說,還受到各種限制。

這時一個兩全之策出現在中國面前,既能迅速解決國內原材料的巨大缺口,又無需花費高昂成本——進口“洋垃圾”。

這些洋垃圾,其中包含豐富的塑膠、重金屬,在一些電子垃圾中能提取出的黃金白銀甚至數倍於礦石,此外還有很多傢俱電器等可以翻新利用。

就這樣,賣方能靠“垃圾”獲利,而我們的海關又能收到一筆稅,增加了國家稅收,解決了原材料難題,於是買賣雙方一拍即合,近半個世紀的“洋垃圾”交易就這樣開始了。

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東、浙江很快成為進口洋垃圾大省,這裡本身就聚集著眾多製造企業,對低成本原材料需求巨大,這些進口來的固體廢物,一邊彌補了供應鏈的問題,一邊運載著國外製造技術的 “訊息”,有利於我們借鑑利用,一批製造企業因此迅速成長起來。

以塑膠行業為例,發達國家的廢塑膠做出來的再生料質量非常好,同時國內勞動力價格比較低廉,“洋垃圾”進入工廠後,由工人分選、破碎、清洗、造粒,透過這些流程做出來的再生顆粒一噸要比直接買原料便宜幾千塊。

中國最大的改性塑膠生產企業金髮科技就是誕生於這樣的模式下。

中國一年進口4500萬噸洋垃圾,養活大量企業,如今為什麼停了?

在手機時代,洋垃圾又有了新用途。

在深圳,一批電子製造企業以低廉的成本大批進口國外淘汰的手機,甚至因此而誕生了一個新職業——手機回收員。

這些“洋垃圾”從美國或歐洲流入香港,最終來到深圳,進入工廠流水線,經過翻新、修復後的廢棄手機煥然一新,然後大批次運往深圳福田區的一條街道,來自全國各地的顧客可以在這裡淘到全球各大品牌各款式的手機,這些手機外表與品牌門店的幾乎毫無差異,但價格卻會便宜很多。很快,這裡就成為了全國最大的二手手機市場。

在這條街上不僅能買到成品手機,甚至有“製造達人”花幾百塊淘來各種手機配件,然後自己組裝成一部高效能的iPhone。

這裡就是著名的華強北,又一個誕生在“洋垃圾”上的傳奇。

中國一年進口4500萬噸洋垃圾,養活大量企業,如今為什麼停了?

儘管進口洋垃圾曾在上世紀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但它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

2016年,中國的垃圾進口量達到4500萬噸。

體量巨大的“洋垃圾”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非常嚴重,在冶煉過程中,這些固體廢物會釋放有毒氣體、排出汙水,剩下的廢料無論填埋還是焚燒,都會汙染大氣、土壤和水體,進一步加重環境負擔。其中一些醫療垃圾、舊服裝如處理不嚴謹甚至可能導致傳染病的流行。

另一方面,如果製造業依賴“洋垃圾”的習慣不從根本上改變,就很難有動力去轉型升級,長期下去會大大影響國家經濟發展。

目前,我國已覆蓋製造業國際標準大類中的24個行業組和71個行業,是全球製造業體系最完整的國家,《北京人在紐約》中紐約人丟棄過時傢俱家電的場景,也在國內平常百姓家中上演了。我們從迫切需要廉價原材料發展工業,到了努力追求更高質量生活、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階段,也就到了該與洋垃圾說再見的時候了。

2020年國家多部位聯合釋出了《關於全面禁止進口固體廢物有關事項的公告》,明確自2021年1月1日起禁止以任何方式進口固體廢物。禁止我國境外的固體廢物進境傾倒、堆放、處置。

依靠進口垃圾的歲月自此畫上了句號,一個時代的終結意味著另一個新的開始,一個物質豐富、生活富裕、擁有青山綠水的美好開始。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如涉及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