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蘇東坡寫得不錯,“可以和方文山比肩”

2022-06-02由 新週刊 發表于 漁業

吸水石如何製作

蘇東坡寫得不錯,“可以和方文山比肩”

文 桃子醬

從李子柒等古風IP展示的各種古風場景裡,人們感知和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並以此表達自己的文化認同。

蘇東坡寫得不錯,“可以和方文山比肩”

“小時候睡的舊木床,蛻變成古色古香的流觴曲水桌”。/李子柒影片截圖

在知名生活方式博主李子柒6月5日釋出的影片裡,她將一張舊木床改造成一張“流觴曲水”桌:中間是景觀區,鋪上吸水石、苔蘚和多肉植物,就有了咫尺山林之感;四周是水渠,開啟小機關,水便流動起來,把食物碟放在其上,邀集三四好友,就成了真正的“流水席”。

有網友在評論區裡表示,這讓人聯想到《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裡的流水宴,以及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這正是李子柒被稱為“古風博主”的原因:她向全世界展現那些現代人已經遺忘或者無從得知的中國傳統生活方式。農曆三月桃花盛開,採來釀成桃花酒;穀雨時節,炒制新茶;端午包筍殼粽;九月霜降,新下來的柿子可以做柿餅、柿子醋……就像李子柒所說,這些生活技能以及離我們越來越遠的傳統工藝(比如筆墨紙硯的製作),“不需要每個人都會,但願很多人都還懂得和記得”。

從李子柒等古風IP展示的各種古風場景裡,人們感知和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並以此表達自己的文化認同。

以現代性觀念想象歷史文化

說到“古風”,你會想到什麼?有人第一時間想到漢服,以及在故宮博物院、四川青城山、無錫黿頭渚、橫店影視城等景點和周莊、西塘等特色小鎮“打卡”的漢服愛好者;有人說是古裝影視劇,如近年來熱播的《琅琊榜》《長安十二時辰》《陳情令》,以及“永遠的白月光”——《仙劍奇俠傳》;有人說是古風音樂,比如林志炫在《我是歌手》(第五季)用《卷珠簾》混搭《斯卡布羅集市》(Scarborough Fair),中式古風與英式古風交融得絲絲入扣,毫不違和;還有人說是自己正在玩的古風遊戲《江南百景圖》、正在看的動漫《霧山五行》……

蘇東坡寫得不錯,“可以和方文山比肩”

《霧山五行》中神隱霧山寫意風景。/動漫《霧山五行》劇照

可以說,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看到“古風”的影子,形成了古風文化、古風經濟。

“古風”是與“現代風”相對而言的。正如學者王曉路所說,“文化存在著迴歸,不同時期文化會以不同的審美形式出現”。學界普遍認為,今人以現代性觀念想象歷史文化,由此衍生出“古風”文化潮流。

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世華在論文《“古風”文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指出,當前流行的古風文化潮流不是一種單純的傳統文化複寫,而是一種“新的理智的綜合”,其背後蘊含著深刻的政治經濟文化動因。

陳世華認為,從經濟維度來看,“古風文化就是市場邏輯主導下文化產業對歷史的全新闡釋。在資本的操縱下,歷史文化資源成為文化生產和消費的關鍵資源,透過文化變現、釣魚效應、情懷營銷、文化產業擴張替換了歷史文化原有的語境,創造了新的消費情境”。

一方面,歷史文化資源被納入文化生產過程,歷史文化符號被加工利用。陳世華以李子柒為例:李子柒的走紅,是因為她“高度還原古代生活場景”。另一方面,文化意義的商品化則是指超越文化符號的價值,將文化符號進行深加工,實現歷史文化資源的商業價值。比如很多遊客去杭州旅遊,不是因為他們像日本文人那樣對江南乃至西湖有文化想象,而是因為受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影響,對劇中“斷橋”“雷峰塔”等文化符號加持的悽美愛情故事充滿嚮往,欣賞真實的西湖景觀反而顯得不那麼重要。

陳世華還提及推動古風文化潮流的兩大因素,一曰懷舊,一曰治癒。所謂懷舊,是弗洛伊德所說的被壓抑在無意識層的記憶重新迴歸。“過去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但卻濃縮為豐富的審美經驗。在日常的高壓力、快節奏生活的催促下,無意識層中久違的美好記憶會讓人更加嚮往。……懷舊情懷造就下的文化商品折射出的正是一個已經‘失蹤’的過去。”

蘇東坡寫得不錯,“可以和方文山比肩”

《劍網3·俠肝義膽沈劍心》第一季劇照。

而所謂治癒,指“古風文化跨越時空侷限,深入挖掘消費者內心的表達意願,為消費者自我的社會化生產、心靈安撫提供了契機”。網際網路提供了跨越時空侷限的場域,比如流行已久的穿越小說、像《劍網3》那樣的網路遊戲,等等。在虛擬的古代世界中,人們可以實現現實生活中難以企及的夢想,完成對自己的社會化想象,比如在《劍網3》中縱橫江湖、快意恩仇。

“中國崛起”需要中國符號

近年來,“古風”一詞有逐漸被“國風”取代的趨勢。那麼,如何區分“古風”“國風”乃至“中國風”呢?

有知乎網友用歌曲來舉例:“古風”指河圖、音訊怪物、HITA、銀臨、小魂、Smile小千、小愛的媽、Aki阿杰、橙翼等古風音樂人創作的作品;“國風”指李玉剛、霍尊這類歌手的作品,許嵩的不少歌曲也可歸入“國風”;至於“中國風”,最有代表性的當然就是周杰倫的歌了,比如那首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東風破》。

如果從調性來看,“中國風”指向現代,“古風”則指向古典——確切地說,是“虛擬的古典”,“古風”是自帶二次元屬性的。相較之下,“國風”是一個綜合體,涵蓋面廣,元素眾多,是那種範兒很正,觀眾一看到就會覺得“啊,這就是我們的國風”的東西。

知乎使用者“春梅狐狸”有此總結:“古風,完成對古代意象的表達,而古代意象比較多來自古裝影視劇、古裝仕女畫等;國風,完成與現代社會的對立表達,在芸芸眾生中尋找自己的獨特性,並將獨特性掛靠到中國元素或傳統元素上;中國風,完成對西方的輸出表達,需要有強烈的、刻板的、符號化的形象。”

蘇東坡寫得不錯,“可以和方文山比肩”

完成對西方的輸出與表達,中國風需要有自己的強烈的、刻板的、符號化的形象。/1986版《西遊記》劇照

無論是古風、國風還是中國風,都是現代的創造和發明,其根本訴求是文化認同。這基於全球化以及中國崛起的大背景。學者白惠元在著作《英雄變格:孫悟空與現代中國的自我超越》中認為,“新世紀以來,全球化將國族身份認同凸顯為核心議題。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符號被不斷複製再生產”;而在中國,尤其是2008年以後,伴隨著中國在全球金融海嘯中的強勢表現,“大國崛起”成為一個經濟事實,於是,中國越發需要與強勢經濟事實相符的文化表述,挖掘有代表性的中國符號。

在白惠元看來,孫悟空正是為國際認可的重要中國符號之一,是“一種想象中國的方法”。孫悟空作為一種身份意象,彰顯著空前的民族自信,成為“中國崛起”的迴音。

不要讓“古風”淪為工具

陳世華在上述論文中指出,一方面,古風文化賦予時代文化新的內涵和表現形式,促成了現代文化的繁榮;另一方面,它也無法掙脫資本屬性和文化工業的侵蝕。資本邏輯力求實現“文化商品化”和“商品自然化”,這使得歷史文化資源可能會逐漸淪為商業工具。

比如,打造地方特色古風產業成為地方城市發展旅遊產業的主要方式。本就是古鎮,但都希望像烏鎮那樣,既保留小橋流水的韻味,又能吸引網際網路大會那樣的國際級活動;本不是古鎮,那就“製造古鎮”,造出“復古”(準確地說是“摹古”)的景區和建築。

“資本邏輯操縱下的文化意義商品化,有可能誤導社會大眾對真實歷史的瞭解,為了片面追求經濟利益,而不惜製造出對市場發展有利、扭曲歷史真實性的意義生產,這是對歷史文化資源的一種消耗和透支,不考慮受眾的審美週期的歷史文化資源濫用,最終會被市場摒棄。”陳世華寫道。

蘇東坡寫得不錯,“可以和方文山比肩”

青壹坊“燦若繁星”系列盲盒。圖/視覺中國

另外,需要警惕的是,人們對“古風”的消費,往往只看重“表”,而甚少深入“裡”,即瞭解“古風”背後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此前就曾出現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現象:一個飯圈女孩在微博上說,“這個叫李商隱的是誰啊?抄襲了霹靂(即《霹靂布袋戲》)的《夜雨寄北》。姐妹們知道他微博嗎?必須爆了他!”;2010年版《紅樓夢》片尾曲《飛鳥各投林》被批“現代感太強,不古風,詞作者多補習幾年語文吧”,殊不知,作者正是曹雪芹本人;有人給《但願人長久》點贊,認為詞作者蘇東坡寫得不錯,“可以和方文山比肩”。

換言之,這些人愛的是看上去古色古香、“不明覺厲”的辭藻,卻不想也不願意瞭解更多的東西,更遑論對傳統文化進行系統性學習。也因此,有人把古風文化批評為“一種依附於傳統文化卻虛浮潦草的亞文化”。

魯迅當年對中國文化的態度,今天看來也不過時——“外之既不後於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取今復古,別立新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