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藝道馨聲|向“蹬趴貶踹”的陋習亮劍

2022-04-10由 詩兒看歷史 發表于 漁業

肥樂壯對豬有什麼作用

藝道馨聲|向“蹬趴貶踹”的陋習亮劍

向“蹬趴貶踹”的陋習亮劍

孫立生

山東省文聯文藝工作者

職業道德建設委員會主任

山東省曲協名譽主席

最近文藝界眾多有識之士,對“飯圈文化”、“三俗”、行幫習氣等不良風氣進行了批評,非常適時地就文藝界職業道德和行風建設工作展開廣泛而深入的討論。在為之深感欣慰振奮的同時,也想起了當年曲藝界老前輩曾屢屢告誡後人所要警惕的行業陋習“蹬趴貶踹”。所謂“蹬趴貶踹”,就是自認為自己高明,藝術水平比別人高,同行們個個都不如自己,表現出貶低同行、詆譭同行、傷害同行的行為。想到這些年,自己由一個相聲藝術的“熱愛者”變成了“陌生客”,這種變化與某些演員在舞臺上,肆無忌憚,以“砸掛”“現掛”為名,暗對同行進行“蹬趴貶踹”之實的低俗表演不無關係。前幾年,面對某大學教授對一個“流量明星”的讚美,我當場毫無情面地予以駁斥:“我心中的相聲藝術家理應是功夫、智慧、境界的統一,功夫不是賣弄技術而是要與健康的內容相協調;智慧不是腦袋反應快,而是與真善美的追求達到默契;境界就是要懂得演出場地是一個公共平臺,容不得你在這兒以調侃的方式洩私憤……”記得當時的我,心底頗有欲哭無淚的傷痛,一個好端端的大學教授怎麼會被這類“流量明星”所俘虜了呢?!

痛定思痛,在“迴歸傳統”被當下某些相聲從業者為“沉渣泛起”遮羞所高頻率使用的“幌子”時,“泥沙俱下”便容易成為一種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現狀。在加強職業道德與行風建設、爭做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的程序中,理性的做法當然是,不忘老前輩悉心叮嚀,反躬自省,不責於人。

聯絡到我本人,記不清哪年了,我的一件作品被兩個孩子演出後參賽,當場被另一位與我也熟悉的評委提出異議。後來此事傳到我耳朵後,我抄起電話立即給那位投反對票者一通惡語傷害,如此似乎仍覺不過癮,之後又給行界若干熟悉我們彼此的人對其“蹬趴”。這樣一想,怎敢說藝人曾經的陋習在我的身上已經銷聲匿跡了呢?!近年寫過一些評論文章和作品,當別人說到有些作品曾被某評論家肯定時,總也掩飾不住輕蔑一笑:“他會寫作品嗎?”儘管面上沒有直言,但“潛臺詞”卻是故意貶低他人而抬高自己。細想想,諸如此類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還遠不止這一樁。

常言說“打鐵還要自身硬”,我們唯有不斷反思、超越自我,從而不斷創作、演出寓教於樂、雅俗共賞的精品力作,才可以更加理直氣壯對“蹬趴貶踹”類的行業陋習做出更有力的痛擊。“蹬趴貶踹”是藝人“撂地賣藝”時的惡習;它與當時個體遊藝於市場,面對競爭、博弈而得以生存之弱肉強食的“藝人語境”不無關係。今天,新時代讓曲藝成為“藝術大院的一家”,而曲藝人亦有了“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責任擔當。顯然,“蹬趴貶踹”與今天飛速發展的時代背道而馳、格格不入。

如何看待當下所處的“語境”,這是我近年來始終思考且心底久久放不下的問題。荀子曾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業界每個人的具體所言所行,是形成行業之風的“源頭”與“根本”。倘若失去這樣的自覺,必會導致行風不端。“說書唱戲勸人方”,最好的“勸人方”莫過於言自本心與身體力行。一個作者只有做好人,才可能寫出情真意切的好作品;一個演員只有做好人,才可能塑造好表裡如一且生動鮮活的藝術形象。這是一條不容置疑的做人鐵律,更是不容忽視的藝術規律。

其實,行風中的新觀念與舊惡習始終是針鋒相對的。記得某曲藝前輩曾說,相聲素有“既打內又打外”之說,它們之間當首選“打內”,因為外行往往看熱鬧。低俗的相聲表演喜歡拿觀眾愛看說事。這些年相聲圈子有個別人打著讓觀眾“笑”的幌子,或明或暗而不乏“蹬趴貶踹”者。可以說,這些人骨子裡忽略了藝人自身的道德修養與思想改造,有意無意地為“娛樂至死”助紂為虐。說到家,藝術是形式與內容不容分割的一個整體;藝術家的道德情操與其審美眼光更需要彼此相依為命;藝術作品是起於人而至於人的“果實”。20世紀80年代初,我曾採訪過相聲藝術大師馬三立,他的話語重心長、猶在耳邊:“不能滿足於當滑稽人。只有多下功夫,提高思想、藝術修養,把相聲藝術提高一步,才能追上飛躍發展的時代。”在我們呼喚曲藝工作者注重職業道德和行風建設的今天,重溫這位已故相聲藝術大師的叮嚀、囑託,不僅感覺它博大精深,更覺肩頭有份沉甸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