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改革家的意志和情懷——劉禹錫

2021-06-23由 心恬澹 發表于 漁業

鴻佑是什麼意思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這首詩是誰寫的呢?相信許多朋友都知道是唐朝詩人劉禹錫所作的《陋室銘》,寥寥81個字,寫出了劉禹錫崇高的思想境界。表現了劉禹錫身處逆境卻處之泰然,不消沉,不沮喪。身居陋室心安淡然,不悲觀,不萎靡。堅持理想,初心不改的一種惟吾德馨的境界。

改革家的意志和情懷——劉禹錫

在人們印象中劉禹錫是唐朝著名的詩人,他用自己傲視憂患的氣概,抒發出一腔迎接苦難、超越苦難的情懷;以豁達的心胸,不屈的意志,展示著自己的錚錚風骨,給人們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文,卻不知

劉禹錫更是一位改革家,政治家。

談及“改革”二字,古往今來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改革就難免會觸動舊有的秩序,觸動權貴的利益,自然也會遭到許多權貴的反對。正因如此,真正的改革家就必須具備不畏強權、敢闖敢幹的勇氣、百折不屈的毅力、樂觀豪邁的情懷…

貞元九年,劉禹錫21歲與柳宗元同中進士,同年登博學鴻詞科。貞元十一年,再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書。23歲的劉禹錫連登三科,進入仕途,可謂年輕有為春風得意。

十多年後,唐德宗去世,唐順宗李誦即位。在唐順宗的支援下,王叔文、王丕執政後進行了大膽革新。劉禹錫、柳宗元也都積極參與,一道成為革新集團的核心人物, 史稱“

二王劉柳”

二王劉柳

”集團執政期間採取了不少具有進步意義的措施,

罷黜了貪官汙吏,免除百姓所欠租賦,提出廢除宮市,不準以皇宮名義到市場低價強買,放出宮女300人與教坊樂女900人…又準備削弱藩鎮、宦官的權力,加強中央集權。

這些措施在永貞元年,歷史上又稱為“

永貞革新”

永貞革新”

因觸犯了藩鎮、宦官和大官僚們的利益,很快遭到宦官、藩鎮勢力的聯合反撲,只進行了146天的

“永貞革新

”就如同曇花一現,唐順宗因此也被迫讓位於太子李純,王叔文被迫害致死,王丕也被貶後病亡,劉禹錫和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貶為遠州刺史,隨即加貶為遠州司馬。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八司馬事件”史稱“八司馬”

改革家的意志和情懷——劉禹錫

十一月十四日,劉禹錫再貶為朗州(湖南常德)司馬。劉禹錫時年34歲。正當年富力強,大展宏圖之時,卻遭此厄運。面對如此沉重的打擊,劉禹錫並沒有消沉。他以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氣概,傲視逆境。對於讀書人來說,筆就是最好的武器,劉禹錫用筆寫下了一系列的寓言詩、諷刺詩,對政敵進行了辛辣的嘲諷。

其中

《聚蚊謠》

:“

沉沉夏夜蘭堂開,飛蚊伺暗聲如雷。嘈然嘈起初駭聽,殷殷若自南山來。…

這首詩中劉禹錫就採用比喻手法,把腐朽狠毒的官僚比喻成喧囂害人的蚊蟲,描寫他們的醜態,堅信他們終有一天會被消滅,同時也體現了劉禹錫的錚錚鐵骨和對政敵的蔑視。

十年後,劉禹錫被召回京城。昔日參與革新的朋友大都凋零,朝中全是一些無所作為,只知中飽私囊的新官僚。對此,劉禹錫十分反感。

一日,劉禹錫在街上散步,街上許多人談論去道士廟“玄都觀”賞桃花的事,於是,他好奇地來到了昔日並無桃花的庭院,如今已是滿園盛開的桃花。聯想起朝中當權者培植起來的新勢力不禁感慨,揮筆題詩:《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詩中前兩句寫人們去玄都觀賞花的盛況,街上塵土飛揚,沒有人不在說是去看花回來。後兩句寫玄都觀的桃花,都是在我離開以後新栽的。詩中表面寫賞花,實則諷刺當局。“玄都觀”暗指朝廷,“桃千樹”指投機取巧新得勢的權貴。紛紛看桃花的人就是趨炎附勢,奔走權貴門下的小人。全詩含蓄地諷刺當時掌管朝廷大權的新官僚。

改革家的意志和情懷——劉禹錫

這首詩很快被流傳開來,一些看懂詩意的人拍手稱快。不過也有一些嫉妒劉禹錫的小人向當權者告密,說這首詩是劉禹錫對朝中新貴的怨恨。果然,很快劉禹錫就被髮落到連州(今廣東連縣)任刺史,又被遷徙為夔州(今四川奉節)及和州(今安徽和縣)任刺史。長達20多年時間,劉禹錫輾轉於湖南、四川、安徽等地。一生最寶貴的時光都在貶謫中度過嚐盡艱辛。不過他沒有消沉依然堅持自己的理想,決不攀附權貴。

在任連州刺史時,劉禹錫創作了《插田歌》“

連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樓,適有所感,遂書其事為俚歌,以俟采詩者。…”

此詩有感而發,借用俚歌形式,記敘了農民插秧的場面以及農夫與農吏的一場對話。揭示了封建社會世態炎涼和官貴民賤的社會關係,也揭露了大官僚貪賄賣官的弊政。

在夔州任刺史時,劉禹錫看到四川一帶農民有一種畲田的風俗,就寫了《畲田行》“

何處好畲田,團團縵山腹。鑽龜得雨卦,上山燒樹木。…

”畲田是一種原始的耕作方式,它不翻地、不進行田間管理,就是放火燒荒,以草木灰作肥料,又叫火耕,用火耕耕種的田。同時反映了劉禹錫對於農產農耕業的關心,對於農民的關懷之情。

在和州任刺史時,當地正經歷一場嚴重的旱災,百姓生活十分痛苦,劉禹錫對此非常關注。他走訪民間,瞭解災情,奏報朝廷,撫慰民眾,把糧食生產放在救災首位,組織生產自救。他寫了《和州刺史謝上表》

“臣某言:伏奉制書,授臣使持節和州諸軍事、守和州刺史。臣自理巴賨,不聞善政。恩私忽降,慶抃失容。臣某中謝。伏惟皇帝陛下,丕承寶祚,光闡鴻猷。…”

意思是說:我在江淮一帶任職,與這裡的百姓生活在一起,旱災之後工作艱難。我奉皇帝的厚愛在安撫百姓,我會長期堅持下去。祈求皇上施予恩德,明察我的為政之道。在他的努力下,災情得到緩解,他受到了當地百姓的讚頌…

寶曆二年,大臣裴度向皇帝唐敬宗推薦劉禹錫,劉禹錫得以第二次被召回京城。回京途中劉禹錫在揚州巧遇好友白居易。白居易為劉禹錫被召回京師而高興,特地設宴為他接風。

宴席中,大家舉杯向劉禹錫祝賀,開懷暢飲。白居易看見身旁的年僅50多歲的劉禹錫,頭髮、鬍鬚都白了許多,想起他的遭遇,又想起一些人的飛黃騰達,感慨萬千,寫下一首詩贈送劉禹錫《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意思是:你為我拿酒杯添酒同飲,我們拿筷子擊打盤碟吟唱詩歌。你才華橫溢寫詩堪稱國手,可命運不濟無可奈何。抬眼看到的人都榮耀體面而你卻長守寂寞,滿朝官員都在晉升官職,而你卻虛度光陰。也知道你應該被才高名顯所累,但這二十三年的損失也太多了。詩中為劉禹錫的遭遇而鳴不平。

改革家的意志和情懷——劉禹錫

劉禹錫讀後,十分激動,這些年的痛苦他怎會忘記。不過他生性豪爽、樂觀,個人的遭遇算得上什麼。於是當場賦詩回贈白居易《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意思是:在巴山楚水這些淒涼的地方,度過了二十三年淪落的光陰。懷念故友徒然吟誦聞笛小賦,久謫歸來感到已非舊時光景。沉船的旁邊正有千艘船駛過,病樹的前頭卻也是萬木爭春。今天聽了你為我吟誦的詩篇,暫且借這一杯美酒振奮精神。詩中寫了自己被貶謫、遭棄置的境遇,表達了劉禹錫對世事變遷和仕宦升沉的豁達襟懷,更體現了他的堅定信念和樂觀精神。

劉禹錫回到長安時,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都已經去世,朝廷裡大批人又換了。劉禹錫又來到玄都觀,這裡的情景讓他大吃一驚,當年滿園的桃花蕩然無存,滿地是又溼又滑的青苔,一些兔葵、燕麥在風中搖擺,一些菜花在開放。看見此情此景回想當年的詩,因詩所受的迫害,令他感慨萬千,於是寫下《再遊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詩中前兩句寫眼前的景象,後兩句是寓意雙關。借問道士歸何處,打擊當年革新運動的當權者如今到哪裡去了呢?我劉禹錫不隨波逐流,雖受盡挫折,但今天還是回來了。表現了劉禹錫堅毅的性格追求美好的理想和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

改革家的意志和情懷——劉禹錫

一日,擔任太子賓客官職的詩人李紳邀請劉禹錫赴宴。宴席上主人讓一群歌女前來歌舞助興,只見裝扮華麗的美女梳著當時最流行的“高雲髻”髮型,唱著當時最流行的歌曲《杜韋娘》在翩翩起舞。劉禹錫見到此情此景心中很不是滋味。他想起任刺史時,面黃肌瘦,衣不蔽體的百姓。於是,在主人邀請賓客賦詩時,劉禹錫吟出一首七絕詩《贈李司空妓》:“

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詩中前兩句是寫宴會的場面,後兩句是劉禹錫的感慨。意思就是像這樣豪華享樂的場面,司空大人看慣了,看得像平常事一樣。做過多年刺史的我,卻傷痛得腸子都有斷盡了。詩中的司空指的是主人李紳,李紳曾任職工部、主管水利、建築等工程,相當於漢朝司空的官職。這首詩正是“

司空見慣

”典故的由來。

劉禹錫重新被召回京又做了官,還能不忘辛勤貧苦的百姓,看不慣奢靡的生活,在封建社會的官場也非常難得。

改革家的意志和情懷——劉禹錫

縱觀劉禹錫的一生,他不僅是著名的詩人,更是改革家,政治家。他給我們留下了不少優美的詩文,還留下了壯闊的胸襟、雄偉的氣魄,更留下了改革家堅強的意志、樂觀的情懷。遭受迫害時,他堅持理想、自強不息。他堅韌不拔、勇往直前。他樂觀豁達,意氣豪邁。他讓人們懂得如何面對逆境,如何對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