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袁隆平長沙逝世,秘書稱袁老曾在三亞摔過一跤

2022-03-28由 西部新資訊 發表于 漁業

長沙農校現在稱什麼學校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於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上述訊息由湖南省委機關報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剛剛釋出。今天(22日)中午,武漢晨報記者聯絡袁隆平的一位秘書,其稱今年早些時候袁老在三亞摔過一跤,後轉到長沙治療。

袁隆平長沙逝世,秘書稱袁老曾在三亞摔過一跤

袁隆平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他曾說,“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另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他曾夢見水稻如高粱一般高,穗子和掃把一樣長,穀粒猶如花生米那樣大,人們可以坐在稻穗之下乘涼。

袁隆平衝破經典遺傳學觀點的束縛,於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他50多年如一日,全身心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和超級雜交稻。

袁隆平關於雜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使水稻的單產和總產都大幅度提高。近年來,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超2。4億畝,雜交水稻年增產約250萬噸,每年可多養活7000萬人口。

袁隆平始終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就,近年來他帶領團隊攻克耐鹽鹼水稻(海水稻)稻作改良難關。袁隆平曾表示,中國有約15億畝鹽鹼地,其中具備改造潛能的鹽鹼地面積在2億到3億畝之間。如果能夠將這近2億畝鹽鹼地開發成高產水稻田,那麼,我們就不用再為糧食安全問題而擔憂了。2020年10月14日,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傳出好訊息,“超優千號”耐鹽水稻的平均畝產量達到802。9公斤。

2020年11月,在參加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新聞釋出會時,90歲的袁隆平院士說,“高產高產更高產的追求是永恆的。我的腦瓜子還可以,還要從‘九零後’一直工作到‘百零後’。”

“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畢生的追求。為了實現這一宏願,他長期致力於促進雜交水稻走向世界。20世紀80年代以來,他透過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為近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3000多名雜交水稻業技術人才。

他擔任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幫助其他國家發展雜交水稻。現在,雜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美國、巴西等地大面積種植。

據中國工程院官網上袁隆平的自述,1960年7月,袁隆平在常規早稻品種試驗田中發現了一株“鶴立雞群”的水稻,他把這株水稻的種子收集起來。發現它的雜交第二代一株“天然雜交稻”。據袁隆平的自述,他由此深受啟發,從此選擇了研究雜交水稻的科研之路。

他認為既然自然界客觀存在“天然雜交稻”,那麼探索其中規律,就可以透過人工培育出雜交稻;且水稻雜種優勢利用能大幅度提高糧食產量。

1964年,袁隆平找到了天然雄性不育株。兩年後,他在中國科學院出版的《科學通報》雜誌1966年第四期上發表了那篇著名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為雜交水稻發展奠定了基礎。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於北京市,於1995年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1949年至1953年,他在西南農學院就讀,獲得農作物專業學士學位。畢業後,被分配到偏僻的湖南省安江農校任遺傳育種教師。之後18年,一直到1971年,他在湖南省安江農業學校擔任教員。此後,他轉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雜交稻研究協作組工作。1984年至2015年,他於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擔任主任。

1981年,袁隆平獲得我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2001年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4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他還相繼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美國“世界糧食獎“、以色列“沃爾夫獎”、香港“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等20項國內、國際大獎等20項國內外大獎。

據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的頒獎詞:“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薄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穫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武漢晨報記者溫豔麗 實習記者 李佳英 馬妍睿 長沙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