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煙臺故事丨樹鰾

2022-03-28由 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 發表于 漁業

鰾是什麼東西

微信朋友圈裡,看到有朋友發了校園裡桃樹的照片,桃子個個碩大滾圓,鮮豔誘人。朋友對其中一個長了桃膠的桃子充滿了遐想,說“這個肯定特別甜”,又說當年他父親把桃膠稱為“樹biao”。朋友可能是在調侃老爺子的土味兒發音。我當即留言:“說不定你父親說得還很有文化呢。”因為這個奇怪的“biao”,引出這篇小文——《樹鰾》。

又是“樹”,又是“鰾”,八竿子打不著,這不是“緣木求魚”嘛。其實,這和魚有關的“鰾”,還真和樹有著密切的關係,可謂“魚在木上”。

“鰾”字起源不算早,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裡尚未見到,到宋代的《廣韻》裡就收有“鰾”字了,其反切注音為“符少切”,就是現在的讀音“biào”。

作為海濱城市,咱們和魚有著不解之緣,“嘉吉頭、鮁魚尾、鰆鰆身子、鯽魚嘴”之類,隨嘴就能說上一串兒。“魚鰾”相對陌生些,但也能時常聽到。詞典裡的解釋是:“魚鰾,某些魚類體內可以漲縮的囊狀物,有的地區也叫魚白。魚鰾裡充滿了二氧化碳等氣體,它收縮和膨脹就決定了魚的下沉和上浮。”這就是俗稱“魚漂兒”“魚泡泡兒”的玩意兒嗎?

“魚鰾”又特指黃魚的鰾,用它熬製的黃魚膠是一味中藥,有助消化、補精益血、促進傷口癒合等功效。而一般魚鰾自古以來還有一種用途,就是製作黏合劑——魚膠。

魚膠製作也有很久的歷史了。《舊唐書·突厥傳上》:“(頡利)為大恩所挫,於是乃懼,仍放順德還,請和好,獻魚膠書十斤,欲令二國同於此膠。”這禮品送得很有水平,不但禮物貴重,還寓意深刻。同時,也讓我們知道魚膠相比於其他膠類的確是佼佼者。

當然,製作魚膠的材料不僅限於魚鰾,魚鱗、魚骨、魚皮等皆可。因魚鰾所制魚膠質量上乘,於是有“鰾膠”之稱,也叫作“膠鰾”。後來,“鰾膠”的“鰾”意義虛化,以豬皮等所熬製的膠也泛稱為“鰾膠”了。

鰾膠黏性強,多用來黏木器。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論畫體工用拓寫》:“雲中之鹿膠,吳中之鰾膠,東阿之牛膠,漆始汁,練煎併為重採,鬱而用之。”可見古代各種動物制膠也是種類繁多。

其實,作為一種常見的黏合劑,古人對“鰾膠”十分熟悉。《水滸傳》第二回:“那身份模樣,這氣毬一似鰾膠粘在身上的。”正因為“鰾膠”黏性好,所以常用來形容黏貼得牢固紮實。

即便到了現代的文學作品裡,也還可見“鰾膠”的用例。老舍先生的《二馬》裡有一段:“他想著的那點事,像塊化透了的鰾膠粘在身上的。”

順著這思路,忽又想到了筆者少時在家鄉聽到的悍婦罵街:“你死了好留著熬膠熬piào(或miào?年代久遠記不太清楚了)!”當時對“熬膠”還隱約可解,但對“熬piào”“熬miào”就不知所云了。今天想想,這難解的詈語不正是“熬膠熬鰾”嗎?

那“piào”或“miào”應是“鰾”的音變。古代典籍中,“鰾”直接表示“鰾膠”從中古就有了。如元代李直夫《虎頭牌》第二折:“有他這鰾接來的兩根兒家竹箭,更有條臘打來的這弓弦。”清人蒲松齡《日用雜字·木匠》:“木銼鯊皮磨鏡架,鋪筋粘鰾作茶盤。”“粘鰾”就是“粘膠”。

正是因為“鰾”可制膠,“鰾”“膠”連稱,久而久之,“鰾”就成為“膠”的別稱了。這也就是朋友的父親所說的“樹鰾”,它其實就是“樹膠”的古稱。

現代漢語“膠”既是名詞,像作黏合劑的桃膠、木膠、萬能膠;食用或藥用的果膠、阿膠。還可以是動詞,“膠住;粘住”的意思,如,“相框壞了,快把它膠上。”

既然“鰾”就是“膠”,在一些方言裡,“鰾”也有“用鰾膠粘住”的意思。引申開去,要是人“緊密地集聚在一起”,不就像被“鰾”粘在一塊兒的樣子嗎?所以,這樣的行為也稱為“鰾”。賀敬之《秦洛正》:“這會咱們貧農中農可真鰾成一股勁啦。”趙大年等《第三代》:“廠裡沒事幹,把大夥兒鰾到一塊兒白浪費時間!”

今表示賭氣比賽,說“哥兒倆摽上了”“他們這是跟咱們摽著勁兒”。其實,這個“摽”本來應該是“鰾”,因為比賽當然是捱得近,步步緊逼,交手拉拽,雙方就像被用膠黏在一起,難解難分。蒲松齡《增補幸雲曲》第二十三回:“或是使碗又使瓢,咱把酒量鰾一鰾。”這可是正兒八經的“鰾”了。

作者:嬰裡

本文來自【煙臺日報-大小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