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所有人,請查收畲族的前世今生

2022-03-27由 武義融媒 發表于 漁業

藍氏圖騰是什麼

@所有人,請查收畲族的前世今生

@所有人,請查收畲族的前世今生

@所有人,請查收畲族的前世今生

想要領略畲族的風土人情嗎?

想要欣賞畲族的俊美風光嗎?

想要了解畲族的阿哥阿妹們嗎?

趕快跟緊小編的步伐

一起來看看吧!

@所有人,請查收畲族的前世今生

@所有人,請查收畲族的前世今生

畲族歷史悠久,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裡的人。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2010年11月1日畲族人口為708651人。據文獻記載,畲族先民隋唐之前已聚居在閩、粵、贛三省交界這一廣闊的地域裡生息繁衍,唐宋時期開始陸續向外遷移,大量的畲民聚居在閩東、浙南山區。明清時期,畲族遷徙頻繁,分佈到福建、浙江、廣東、江西、安徽、湖南及貴州等七省的幾百個縣(市)。浙江有畲族22。2萬人(2012年),散居在麗水市、溫州市、金華市、衢州市、杭州市等42個市縣。

畲 民

畲族在歷史上被稱為“畲民”,最早見於公元13世紀中期。南宋末年,劉克莊寫了一篇《漳州諭畲》的調查記,稱居住在福建漳州一帶的少數民族為畲民。他寫到:“凡溪洞種類不一,曰瑤,曰黎,曰蛋,在漳州曰畲……西畲隸龍溪,南畲隸漳浦,其他西通潮、梅,北通汀、贛。畲民不悅(役),畲民不稅,其來久矣。”可見,南宋時期畲民主要聚居在福建漳州、汀州及交界的廣東潮州、梅州和江西南部的贛州地區。南宋之前的畲民史料稱畲族為“蠻僚”或“峒蠻”。《資治通鑑》記載:“黃連峒蠻二萬圍汀州。”又有《福建通志》雲:“六朝以來,九龍江兩岸盡屬蠻僚。”正史上記載的有關“蠻僚”、“峒蠻”均是早期畲民的別稱。

畲族族稱

史學家為何取用“畲”作為畲族族稱呢?其意思是什麼?據查,“畲”字最早出現在《詩經》的《周頌·臣》篇,有“新畲”句。《周易·無妄》載有“不耕穫,不菑畲”句。《詩經》上的“新畲”含意是剛開墾出來的荒地,即墾殖可以耕種的畲田。《周易》中的“菑畲”是火燒田的意思。宋代人稱“畲田,峽中刀耕火種之地也。”明代萬曆年間進士謝肇制到福建太姥山遊玩,路過福鼎縣湖坪村看見“畲人縱火焚山,西風急甚,竹木並爆如霹靂……回望十里為灰矣。”

《長汀縣誌》記載:“畲民一般在春風以前放火燒山,等到草木黃落,雨爆灰,播種五穀。”畲族先民以火燒山使荒地鬆散,灰當肥力,在耕作方面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由此可見,“畲”字含義,是與粗獷的耕作生活有密切的聯絡,反映當時畲族先民農業經濟的生產特點。自南宋稱“畲民”後,歷代都沿用了這名稱。

1953年8月,中央民委委派中央民族學院學者到浙江景寧、福建羅源等畲村進行民族識別調查。1955年,中央民委繼續派出畲民識別調查組,到廣東鳳鳳山區的潮安、饒平等地進行識別調查。1956年10月,浙江省人民委員會民族事務處在杭州召開畲民代表會,經過討論,一致同意“畲族”為族稱。1956年12月8日,中共中央統戰部根據浙江、福建、江西、廣東省委統戰部就畲民民族成分和民族名稱問題的意見,正式確認畲族為單一的少數民族,並確定統一的族稱為“畲族”。

畲族發祥地鳳凰山

清代詩人丘逢甲詩曰:“髻結遺風尚宛然,鳳凰山畔種畲田。山中自作盤瓠國,更在佗王左纛前”,說明在趙佗(公元前206—137年)之前,粵東已確有畲民居住。全國各地畲族普遍流傳著畲族發祥地在廣東潮州鳳凰山及其始祖龍麒的傳說和盤藍雷鍾4姓始祖的傳說。

據族譜記載:“始祖原為高辛王的駙馬,敕封為忠勇王,因龍麒不願在朝為官,攜妻三公主及四姓兒女舉族遷居潮州鳳凰山,墾荒打獵,蔓延成族。始祖在一次打獵中墜落山崖殉身,子孫將他安葬在鳳凰山上,並記有始祖墳四至:前至雷家村,後至觀星頂,左至會稽山,右至七星洞。”外省的畲族宗譜記載與潮州鳳凰山畲族說法相一致。在畲民心目中,忠勇王是勇敢忠誠、謙和的長者,而三公主是美麗、善良、堅貞的女神。三公主出身高貴,相傳是高辛王后懷胎14個月所生,她賢惠聰穎,隨夫攜子來到鳳凰山旺族,最終辭別子孫,踏上彩雲,升上青天。至今廣東省合源市郊區仙塘鎮、熱水村藍氏村民一直保藏著三公主與駙馬王(忠勇王)的一對石像。據村民反映,這對石像原安放在藍氏宗廟之中。三公主石像頭頂椎髻,身穿右任大袖衣衫,著褲,褲及膝下,足穿一雙前上翹和船形鞋,右肩扛一男嬰,當地畲民世代相傳,這個男嬰就是藍氏始祖藍光輝。

畲族史歌《高皇歌》唱出了畲族起源傳說,遷徙歷程,宗教信仰和民風習俗。但在廣東鳳凰山發族之前,畲民是從哪裡來的?這個問題史學家至今尚未定論,人們還在研究探討中。

畲族姓氏

畲族古代有盤、藍、雷、鍾四姓。姓氏的由來,據族譜記載和神話傳說;畲族始祖龍麒護國有功,高辛王賜配第三公主為妻,生育三男一女,長子出生時,盛在盤子裡到王宮討姓,高辛王賜姓盤,名自能,敕封為“立國侯”。次子用籃子裝著去討姓名,高辛王便賜姓“藍”,名光輝,敕封為“護國侯”。三子出生時“雷公雲頭向的好,筆頭落紙便姓雷”,名巨佑,敕封為“武騎侯”。小女淑玉,招殿前大將軍鍾志深為婿,敕封為“國勇侯”。據福建《雲霄廳志》記載,該地最古的一座五通廟,“石柱上鐫有‘盤藍雷’字樣,廟柱為蠻所舍。”由此可見,早在唐代之前,畲族確有盤、藍、 雷諸姓了。現在的畲族中藍、雷、鍾是大姓,卻沒有盤姓畲族。盤姓失傳是否如族譜中所載:“唐末4姓300餘丁從廣東由海路入閩時,盤王碧一船被風漂流,不知去向,故盤姓於今無傳。”福建寧德際頭雷氏宗譜《源序》記述:“忠勇王世孫盤藍雷鍾同遷廣西棲避秦亂……共數千戶散行廣西。”據全國人口普查,廣西有盤、藍、雷、鍾姓的瑤族、壯族,無畲族。也許因避世亂遷散、漂流他處後,逐漸融入他族或成了另一個少數民族。

畲族語言

畲族普遍通行雙語制,即與漢族交際時,使用當地漢語方言或普通話,在畲族內部交際時,即使用本族通行的畲語。畲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使用漢字時,根據自己語言的需要,會採用別字,借音字和生造字。

畲族語言分二種:一是廣東省蓮花山區和羅浮山區的惠東、海豐、博羅、增城等4個縣1000多畲族人,使用屬於漢藏語系苗瑤族苗語支的一種語言。二是分佈在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及廣東省鳳凰山區的潮州、朝安、豐順、饒平等地佔全國畲族總人口的99%以上的畲族,使用一種由古畲語成份、漢語客家話成份和現在畲族居住地的漢語方言成份組成的畲語。各省之間的畲語交流,雖帶有各地畲語的方言,但雙方都能聽懂對方的意思,畲族稱這種語言為“山哈話”。如廣東鳳凰山畲語,在人口少又處於分散雜居的環境下,至今沒有失傳,原因是鳳凰山區的畲族,嚴格遵守先祖的族規約束,祖祖輩輩按照先祖訓示“可賣子孫田,不扔祖公言。”“在族內和村裡不講山哈話被視作忘祖,要挨長輩及族人的譏罵。”同時族規明令:“娶漢族或他族媳婦,最長應在半年內學會畲話。”屆時還要考試,對拒不學講畲語的,責令其退婚。另一個原因是畲漢通婚大多在清代末期才開始。千百年來畲漢不通婚,都是族內聯姻。加之畲族大多居住在偏僻、交通閉塞的山區,為族內人營造了使用本民族語言的環境。畲族語言在全國各省畲民中基本可以通行交流,畲語中個別地域方言詞句也大同小異。畲族語言是珍貴的“活化石”,對研究畲族民族史、民族語言、民俗習慣乃至中國少數民族語言學科類都是極為珍貴的“活標本”。

畲族服飾

畲族服裝顏色多黑(青)、藍(靛藍)色,但以黑色為主,體現勤勞、樸實。畲族女子的服裝,造型美觀、色彩斑斕、風格獨特,稱為“鳳凰裝”。畲女的鳳凰裝,加上銀飾的配搭點綴,則如錦上添花。鳳凰冠是畲族銀飾的代表,做工也最為複雜,圖案以龍鳳、牡丹、梅花為主,沿襲了畲族崇龍崇鳳的民族文化。

@所有人,請查收畲族的前世今生

畲族傳統文化

畲族的傳統文化極為豐富,主要有:

(1)圖騰信仰。畲族普遍信仰遠古的盤瓠神話,尊為開世紀發族的神奇力量。(2)畲歌文化。畲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沒有本民族文字,幾千年來能延續凝聚民族文化,一個最重要的辦法就是口耳傳唱畲族山歌。畲族人從誕生到剛牙牙學語,父母就給他傳唱畲歌。古時候畲族大多數人不能夠上學受教育,他們的“文化知識”主要是靠唱山歌從中獲得文化營養,增長知識,畲歌是一部研究畲族文化的百寶書。(3)農耕文化。歷史上的畲族是一個不停遷徙的民族。由生活形式決定了他們的農耕活動的特點。如狩獵文化、耕種文化、編織工藝(自種薴蔴到加工製作薴布衣服,編織綵帶、刺繡等)、採藥、種菇等等,都有著獨特的文化內容。(4)尊祖祭祀文化。畲族人“一生之重是生孩,一世相伴緣祭祖。”畲族非常重視繁育後代,畲族婚姻制度比較有特點:如果男子嫁女方,雙方是獨子女的,男可在兩家住,稱兩頭家婚姻。年輕婦女有丈夫亡故的,三年後可招夫入贅,或出嫁再婚。侄兒輩可給叔伯繼嗣,同族兩姓可以合為一家等。尊祖敬宗更為重中之重。畲族逢節必祭祖,在遷徙途中,必須帶著祖宗牌位、香火爐,逢節就祭祀。有的孝子還挑著裝藏有父母親的骨遺壇罐,待遷到安居地方擇地埋葬。畲族家族觀念十分強烈,如雷姓男子到鍾姓家入贅,為保持雷姓血脈,就立兩隻香爐祭祀雷氏鍾氏祖先。(5)男女平等同勞同酬。畲族婦女自古以來不纏小足,與男人同耕同勞,有些人家經濟權(管家理事)都由婦女承擔。(6)民俗文化。畲族民風淳樸,熱情好客,性格開朗,以歌代言。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情習俗。

畲族風情習俗

1。畲族秘語認宗親。有客人進村,主人首先會用畲族秘語考一考客人是哪一家族親。主人問:“人客字頭是‘頂角’還是‘蓋耳’?”(這是問姓氏,藍姓為“頂角”,雷姓為“蓋耳”,鍾姓為“金蟲”或“千字頭”),來客必須按自己姓氏作答,如鍾姓就答:“我是金蟲喔。”雷姓客人答:“蓋耳呢。”藍姓客人答:“我是頂角。”主人問:一桁毛竹打幾來?(或一根毛竹破幾片?)藍姓有行位有大小百千萬念六字,即答“六來。”雷姓行位缺“念”,鍾姓缺“小”,即答“五來。”問:“牛仔牽過欄沒有(你結婚了嗎?)”等等。盤問到七到八句秘語,回答正確,視為貴賓,熱情相邀用膳留宿。

@所有人,請查收畲族的前世今生

2。“三月三”習俗。三月三是畲族人的對歌節、烏飯節,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畲族三月三融對歌、傳統舞蹈、民間風俗等於一體,民歌內容舉凡民族歷史、倫理道德、天文地理、農事知識、生活常識、男女戀情等等;按照畲族唱歌的習慣包容喜慶、哀傷、雜歌三大部分,系統地以口頭傳承方式,以文學和民俗為載體,保留了原生態民間傳統文化。

畲族傳統節日“三月三”,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行,其主要活動是去野外“踏青”,吃烏米飯,以緬懷祖先,故亦稱“烏飯節”。烏米飯就是用一種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飯染成烏色。相傳在唐代,畲族首領雷萬興和藍奉高,領導畲族人民反抗當時的統治階級,被朝廷軍隊圍困在山上。將士們靠吃一種叫‘嗚飯”的野果等充飢度過年關,第二年三月三日衝出包圍,取得勝利。畲族由此把三月三日作為節日,吃“烏米飯”表示紀念。節日期間,附近幾十裡同宗祠的畲族雲集歌場,自晨至暮,對歌盤歌,內容為歌頌盤瓠,懷念始祖。整個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烏米飯”。深夜,進行祭祖活動。

3。婚嫁習俗:畲族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同姓遠房的也可嫁娶。婚嫁方式有女嫁男方,男嫁女方,做兩頭家和子媳緣親等四種。

女嫁男方為畲族婚嫁主要方式。其步驟是男方先看姑娘,稱“睇布娘。”雙方同意後,女方“睇人家。”然後是“定親。”

一是開門禮。畲族送聘禮稱“送擔”,娶親前一天將事先約定的禮物送到女家。迎親隊人數要求湊雙,新娘到夫家也是成雙,加上新娘和大舅也正湊雙。舊時新郎一起去接新娘,新婚夫婦同打一把花傘,新娘身著鳳凰裝,花布綁腿,足穿滿耳草鞋,鞋耳上吊著銅錢,一路走來叮噹作響。清朝末年始學漢族風俗坐花轎到夫家。迎親隊稱“赤郎送擔”,把聘禮送進女方家門,需過三道關。一是村口被杉樹刺攔住路。男方赤郎(歌手)要唱山歌與女方歌手對答,唱好規定的禮儀歌,並送上紅包(稱接禮包),女方客人才可以搬開杉樹刺,赤郎們才能過來。

二是接禮擔。女方客人說禮擔遠遠來幫你挑一程。不容赤郎許可十幾個人一下把禮擔搶過,朝反方向跑了起來。赤郎跟著後面講好話,請求少跑一段路就還給他,這也是有規矩的,跑了一二百米,赤郎給了女客人紅包(稱捋袖腕頭),赤郎接過禮擔高高興興回程。

第三是進門關。新娘家大門緊閉,赤郎需在大門外唱《開門歌》,要放大量鞭炮,然後由親家伯把紅包從門縫裡塞進去,如門縫緊,就從門旁狗洞裡扔進去,這時大門才打開,進屋後將聘禮擺在中堂桌上,進行“撿田螺”儀式,男方四人站右邊,女方四人站左邊,相對作揖三次,口唸:“成雙成對,子孫萬萬年。”然後行“脫鞋禮”,新娘姐妹把板凳擺在中堂東首,請他們坐,懂規矩的赤郎馬上把板凳移到西首,表示謙虛。赤郎脫去草鞋,換布鞋時還要唱“脫草鞋歌”。

第四是借鍋禮。晚餐是男方宴請女方客人,要“借”女方炊具辦酒席,故要借鍋。此時,中堂祖宗香案須點燃香燭,赤郎來到廚房,雙手端著籐盤,上擺放著酒肉豆腐和香燭,先向客人作揖,再向灶神作揖後將籐盤擺在灶臺上,開始“借鍋”:赤郎唱《借鑊歌》,女歌手對答後,女家拿一件炊具,一直把炊具唱借完備。

赤郎唱(男):四四方方一坪牆

當央兩口清龍塘

烏雲遮月一對寶

一對鴛鴦水面上

女歌手:借使鍋灶一坪牆

鐵鍋兩口 龍塘

桶蓋囹圇一對寶

木勺舀水水面上

男:一個水鴨飛落塘

口銜珍珠水面上

一對鯉魚又翻白

身上何鱗好省癢

女:撈篦撈飯鍋當央

介邊放落那邊上

刀板好似魚翻白

鍋刷來到鍋正光

男:仙人手掌定一對

雙龍搶珠兩路來

金盞一堂福壽全

玉宇金盤取一對

女:鐵打火釵釵柴灰

火鉗火釵兩路來

桌凳酒盞擺上位

搬個板墩好切菜

男:鯉魚遊在塘底上

手拿魚網放魚槍

玉女吹蕭火城內

龍塘寶塔珍珠藏

女:借你鏟炊好炒菜

碗箸調羹放桌背

分你火筒來吹火

飯甄炊飯香氣來

男:一對龍眼掛牆上

大嘴開口叫朗朗

金龍練寶五龍取

五龍搶珠噴噴香

女:油盞點火朗來光

碗公裝菜氣望上

茶壺燒水泡茶食

酒壺斟酒六親嘗

男:龍塘肚裡取寶貝

取寶師傅來分開

金盤裝寶送上位

進寶狀元出朝來

女:鐵鍋肚內煮酒菜

鐵打鐵勺好舀菜

籐盤端菜送上位

六親食酒笑噯噯

男:撥兵出將似戰場

大倉小倉何砘糧

黃龍來載長流水

鐵扇公主來思量

女:面板扮菜來得忙

大缽小碗裝菜香

又叫走堂來擔水

燒火煮菜姨幫忙

男:江水渺渺在海中

好借落地十八雙

真是大戶人家女

好似皇帝主出宮

女:水缸裝水似海中

八仙桌上十八雙

廚下傢伙都借好

借齊何禮好成雙

凡做飯燒菜用到的炊具必須一一“借”齊。如脫漏一件,赤郎會被女賓抹黑臉、罰紅包。借好炊具,當門赤郎(炊事員)刷鍋做飯,當鍋剛刷好,又被女賓用菜葉或柴草扔一把進去,赤郎只好再刷,又扔再刷。直把赤郎仔搞得滿頭大汗。有經驗的赤郎仔一手拿鍋蓋,一手拿竹刷,當竹刷把雜草刷出去同時飛快蓋上鍋蓋就算成功,不然,要給赤郎仔塗黑臉、掏紅包女賓才罷休。

接下來是殺雞請祖公。該公雞是男方特挑來祭祀“祖公”用的,即供在香案上,由女方長輩告知先人,新娘某某嫁到某村某家安家落戶了。女賓將盛著小半碗清水的碗放在地上,赤郎執刀殺雞,如有雞血滴地,就要罰酒,一滴罰一碗,可以硬灌。所以,愛耍的姑娘們總是找時機去碰撞赤郎,使雞血滴到碗外邊,幾個姑娘便用酒壺、酒杯同時給赤郎灌酒,還可以抹烏面、扭大腿,把赤郎搞的狼狽不堪,在場的客人個個前仰後合捧腹大笑,一派喜樂景象。當然,老手的赤郎是眼明手快,一刀下去,雞血滴幾滴碗裡,馬上把雞頭夾進翅膀提走。

長夜對歌:畲族婚俗中最為熱鬧,從喜宴的“序曲”開始,赤郎唱著歌請賓客們就坐,這種儀式叫“舉位”;然後是女歌手雙手端一籐盆上點一對紅燭、放兩隻酒杯、一個紅包,由新娘姐妹提酒壺陪同,挨桌唱敬酒歌。畲語稱“撬蛙”。如給新娘的孃舅敬酒,女歌手就以新郎的輩份唱:“一對酒盞紅了紅,端上米酒敬舅公。敬您舅公食雙酒,酒宴完滿結成雙。”孃舅喝完雙杯酒,放一隻紅包在籐盤上,稱“拉袖口”。

敬完酒,女歌手就開始找赤郎對歌了。

女歌手: 昨日聽說赤郎來,姐妹雙雙站門背,姐妹雙雙去修路,修條大路赤郎來。

赤郎:今日竂裡起身來,裝好南貨(禮物)兩三回,裝好南貨餅搭面,擔到娘垌度花栽。

男女歌手邊吃邊唱,待筵席結束,即拼桌搭臺,面對面盤歌,長夜對唱。對歌是男女歌手一次唱歌實力大比拼,透過“爭高手”等上萬條(節)的山歌對唱,嬴者稱“歌師”、“歌王”,如輸的很慘,即被嘰為“歌孫”、“歌蛙”。所以對歌臺也是擂臺賽,歌手施展“肚才”,把對方唱啞,答不上歌,以示自己歌王地位、歌師之尊。圍觀聽歌者,興趣濃厚地觀戰,如遇自己偶像遇卡,會主動上前助唱一二段,有粉絲們助威,歌手們從坐著唱到站著唱,有時跳著唱,其熱鬧場景足以顯擺喜慶之夜盛況。凌晨時辰到,新娘要抱上轎了,歌手雖猶興未盡也只好唱《上轎歌》打住。但遇到富足人家連唱兩夜對歌的,就再好不過了。

女:“唱了一夜心不甘,唱到明年三月三,唱到明年二三月,春筍出泥心正寬。”

男:“茅杆點火兩頭翹,開姆阿姨快活頭,昨夜就講沒唱爽,今晏又來唱夜奏。”

喜慶之夜,所唱的山歌都是喜慶一類的,如歷史歌、勞動歌、生活歌、嫁女歌、情歌、勸學歌,還有歌手現場即情編唱,風趣詼諧的趣味類山歌,引發陣陣鬨堂大笑,拍手叫好。畲族嫁女對歌,可以讓歌手和聽眾有好幾年回味呢。當年新娘的孩子十多歲了,人們還能津津樂道說:你娘出嫁時對唱山歌情景如何如何。足以見證婚嫁對歌藝術的魅力。

武義縣畲族遷居歷程

浙江畲族主要有藍、雷、鍾、李四個姓氏。李姓一支,始祖李廷玉原系福建安溪胡頭人,因世亂逃到福州湯嶺,贅藍色豔為妻,奉行畲族語言、風俗習慣,後裔於明朝萬曆年間遷居浙南平陽縣的華陽、五畝、楓樹灣等村。武義縣的畲族只有藍、雷、鍾三個姓氏。

畲族自明代萬曆年間開始從福建山區向浙南山區遷徙進入宣平縣,到清代則有更大規模的遷入。畲民遷居宣平後,大多居住在人煙稀少的深山凹或崗頂,少數畲民以替人看管山林為主,多數山民以採集纖維、澱粉類野生植物和狩獵為主。

根據藍、雷、鍾族譜資料,武義畲族大部份從景寧、雲和、麗水、遂昌、松陽、青田、平陽等縣遷移而來,然後又由本縣南部地區向北部地區遷移,縣內遷居時間長達百年。現散居在全縣3個街道、8個建制鎮和7個鄉,主要聚居在柳城畲族鎮,以及桃溪、坦洪、俞源、新宅等鄉鎮的26個行政村,人口萬餘人。柳城畲族鎮是金華市唯一的畲族建制鎮。

一、雷姓遷徙

畲族最早遷入武義的是雷姓,其始祖是雷楊擔,於明崇禎11年秋(1639)從福建羅源縣遷入宣平縣陶七弄村(又名洛頭山腳村,今桃溪鎮)。依據武義雷氏宗譜記載。從1639年至1894年的156年中,有14支雷姓畲民分別從景寧、雲和、麗水、松陽、遂昌、青田等縣先後遷入武義。

二、藍姓遷徙

清順治年間(1644~1660),藍時德從雲和縣慄坳遷至宣平縣八里坑(柳城畲族鎮)種子源(桃溪鎮)。到1909年,藍氏有15支分別從平陽、青田、景寧、雲和、遂昌、麗水等縣遷入。

三、鍾姓遷徙

清嘉慶年間(1796~1821),鍾聖朝公從雲和縣旱大遷宣平縣塘弄塢、下湖源、白馬下居住(柳城畲族鎮)。至1894年,鍾姓有7支從景寧、雲和、青田、遂昌、麗水、松陽等縣遷入。

@所有人,請查收畲族的前世今生

畲族的風采未完待續

在這鶯飛草長的三月

更多的美好

等待你來發現!

記者丨陶鴻飛

通訊員丨鍾發品

編輯|陳姝婷

(轉載請註明來源)

@所有人,請查收畲族的前世今生

@所有人,請查收畲族的前世今生

@所有人,請查收畲族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