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薩爾滸之戰:關乎明清國運的一場戰略決戰

2022-03-25由 品讀二十四史 發表于 漁業

房田房屋怎麼樣

長篇連載《秦漢三國五百年》音訊版!

發生於1619年(明萬曆47年,後金天命4年)的薩爾滸之戰,是在戰略上以少勝多,在戰術上速戰速決、各個擊破的典型戰例,此一戰可以說是關係乎明清國運的一場戰略決戰,當然,那時努爾哈赤建立的只是後金政權,還沒有大清這個國號。這場戰爭之後,明朝國力大衰,由之前的進攻轉入防禦,而後金則力量大增,防禦轉入進攻。

薩爾滸之戰:關乎明清國運的一場戰略決戰

明朝費時九個月,集全國之力,號稱47萬大軍,薩爾滸之戰卻仍敗於後金的六萬之軍,有很多人從不同的角度分析過原因,但總的來說,薩爾滸之戰,不過是歷史規律的再一次體現而已,這場戰爭,就如同一個衰弱不堪的老人與血氣方剛的小夥子之間的對決,戰爭未起,氣勢已輸!

01

戰前形勢

明朝對女真的統治,一直推行的是在政治上歧視,在經濟上封鎖的政策。

為防止女真各部的統一,明朝在建州和海西各部之間挑撥之間,製造分裂,多次支援烏拉侵犯建州,慫恿葉赫與努爾哈赤為敵,明朝的遼東官員視女真“如昆蟲,極其侮慢”。

明朝與女真原本開放有馬市等,使女真能以馬匹、人參等特產交換鐵器及糧食等日常物資,但萬曆中葉以後,實行了經濟封鎖、物資禁運,而且嚴禁漢民進入女真地區。

這種種政策,沒有使女真民族走向崩潰,反而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逐步走向了統一,成為與明朝中央政府抗衡的強大的地方勢力。

努爾哈赤以遺甲十三副起兵,奮鬥四十多年,擁精兵六七萬,自東海至遼邊,北自蒙古、嫩江,南至朝鮮鴨綠江,基本上完成了統一女真各部的大業,也使得其農業、手工業、商業等得到發展,他軍事上建立了八旗制度,文化上創制了滿文,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建立後金,大明王朝的掘墓者,就這樣出現了。

1618年4月,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由,率兵兩萬發動了對明朝的進攻。

所謂“七大恨”,即是努爾哈赤為此次伐明祭出的檄文,說明自己為什麼要與明朝決裂,七大恨的具體內容是:一是

明無故殺害努爾哈赤祖父

覺昌安

和父親

塔克世

;二是明朝偏袒

葉赫

哈達

等部女真,欺壓

建州女真

;三是明違反雙方劃定的範圍,強令努爾哈赤抵償其所殺的越境人命;四是在建州與葉赫的部族爭戰中出兵幫助葉赫;五是明支援葉赫將已許給努爾哈赤的女兒(

葉赫老女

)轉嫁蒙古喀爾喀部,致使建州蒙羞;六是驅逐居住在邊境,已開墾土地上的建州百姓,毀壞其房屋田地;七是明朝遼東政府派

蕭伯芝

赴建州,作威作福。

明朝對努爾哈赤或許做得確實不公,有過分的地方,但總的來說,這七大恨,也不過是為自己造反找個理由罷了,沒有這七大恨,逐漸壯大起來的後金政權,也會找別的理由時刻覬覦中原的。

努爾哈赤這一次徵明大獲全勝,明撫順守將李永芳舉城投降,遼東巡撫李維翰命總兵張承蔭率兵一萬鎮壓,結果全軍覆沒,同年七月,努爾哈赤率兵進入鴉鶻關,圍攻清河城,明將鄒儲賢抵抗,城破被殺,接著又佔領了一堵牆、鹼場二城。

這一戰使得“全遼震動”,北京城裡萬事不理的萬曆皇帝也惶恐了起來。

這一戰也成為了薩爾滸之戰的導火索,明朝意識到,如果不能鎮壓後金政權,那自己的政權可就朝不保夕了,於是開始大規模集結部隊,想一戰而殲後金。

02

戰中謀略

當時駐守遼東的明軍名義上有八萬多人,但能作戰的不過萬人,而且兵備松馳,士氣低迷,根本不堪一擊。

明朝只好“以傾國之兵,雲集遼東,又招合朝鮮、葉赫”,但徵召來的這些人,“伏地哀號,不願出關”,許多將領也“哭而求調”,唉,這樣的烏合之眾,又怎能上場殺敵?

而剛剛大獲全勝、攻城掠地的努爾哈赤,則率六萬精兵士氣高昂,枕戈以待。

不管怎麼樣,到了1619年四月,明朝還是湊起了十萬兵馬,號稱四十七萬大軍,集結到了遼東。

這十萬兵馬當中,有一萬餘名徵調的朝鮮兵,但事實證明,朝鮮雖為明朝的藩屬國,但根本不跟你一個心思,從某種意義上講,薩爾滸之戰,敗就敗在了朝鮮人身上。

明朝以楊鎬為大軍總領,以杜松、李如柏、劉綎等為副,擬定的戰略是分四路進攻後金,劉綎出寬甸向東;馬林出三岔口向北;杜松出撫順由西;李如柏出鴉鶻關由南。以西路杜松為主力,都指向赫圖阿拉。

赫圖阿拉,俗稱老城,也可以說是後金政權的首都之地,是努爾哈赤的中興之地。

明軍制定的這個“分進合擊”的戰略,說實話是很高明的,這四路大軍走的正是後金出山的四條路,這樣也就是堵死了後金出山的路,把後金壓縮到他的老巢裡一舉絞殺。

作戰計劃雖完美,但努爾哈赤很快掌握了明軍的部署和行動計劃。

這麼絕密的作戰安排,敵方怎會輕而易舉地掌握?

事情壞就壞在了朝鮮人身上。

朝鮮將領姜弘立率領一萬朝鮮兵與劉綎所率明軍合軍出擊,但朝鮮國王李琿兩頭下注,並不甘心只為明朝賣命,他密集姜弘立“觀勢向背”,也就是看情況再決定幫著哪邊打。

這種情況下,姜弘立反覆以糧草不繼為由,拖延不前,致使東路軍十日出發,十六日才到達富察,距赫圖阿拉還有五六十里地,但此時努爾哈赤已在西北兩路獲勝,得以糾集大軍,劉綎戰死,朝鮮軍則全部投降。

朝鮮軍不但延誤時日,更為可惡的是,他們還

派遣使者私自己前往後金通報軍情,使得努爾哈赤掌握了先機。

朝鮮軍投降後,獲得了努爾哈赤的優待。

努爾哈赤掌握了明軍的戰略部署後,制定了“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對策,把兵力集中起來,首先打擊從西而來的杜松的明軍主力,這樣努爾哈赤親率六萬大軍對付杜松的三萬軍隊,兩軍在薩爾滸一帶相遇。

四月十三日,杜松率領三萬明軍,出撫順關,十四日到達薩爾滸。

按之前計劃,杜松的西路軍和馬林的北路軍要匯合於二道關,然後一起向赫圖阿拉殺去,在次日佔領赫圖阿拉。但杜松到了之後,本應該在當天已經有先頭部隊與杜松接洽的北路馬林部,卻還滯留在三岔口的稗子谷,耽誤了一天行程。

杜松只能單獨行動,得知後金正派兵構築界凡城阻擋明軍東進。於是杜松留下兩萬人駐守薩爾滸,自領一萬人攻打界凡城,把已經分散的兵力再行分散。

此時,努爾哈赤率兵已到界凡以東,派代善、皇太極帶領兩旗截擊杜松,自己親率六旗猛打薩爾滸的明軍,明軍遭到突然攻擊,紛紛逃往薩爾滸河西岸,結果在得力阿哈一帶全部被殲。

而杜松帶著過河的一萬部隊匆忙進攻界凡西麓的吉林崖,陷入重圍,杜松喪生,全軍覆沒。

四月十四日,馬林率明軍與葉赫兵出三岔口,紮營於富勒哈山的尚間崖,努爾哈赤在西線消滅明兵主力以後,乘勝揮戈北上,十五日首先擊潰了駐守斡輝鄂模的明兵,隨後又攻打尚間崖,明兵大敗,馬林隻身逃往開原。

四月十六日,努爾哈赤又派扈爾漢、阿敏、代善、皇太極先後出發日夜兼程趕赴東線,截殺了劉綎。

坐鎮指揮的楊鎬驚悉三路大軍完敗,知道大勢已去,趕緊下令李如柏撤兵,好歹保留了這一支兵力。

03

戰後哀鴻

五天之內,三個地點三次大戰,戰前部署周密,戰中勇敢頑強,戰後迅速脫離奔向下一下戰場,努爾哈赤機動靈活的指揮才能和後金部隊的勇猛,決定了這場大戰的勝負。

薩爾滸之戰後,努爾哈赤揮軍西進,攻破開原、鐵嶺、大掠人口、財物,至八月間,又攻來葉赫,遼東地區一片混亂,明朝在遼東長期經營建立的精兵重鎮蕩然無存。

努爾哈赤雖未活到入關的那一天,但他領導的薩爾滸之戰,可以說是為最終清軍入關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

歷史的輪迴,朝代的更迭,已為時不遠了。

薩爾滸之戰:關乎明清國運的一場戰略決戰

薩爾滸之戰:關乎明清國運的一場戰略決戰

薩爾滸之戰:關乎明清國運的一場戰略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