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行走的法治史

2022-03-22由 趣觀天下 發表于 漁業

蒙拖石散新生兒怎麼吃

行走的法治史

尋找法律的印跡有兩部,這是第二部。第二部《尋找法律的印跡(2)中國卷》,距離第一部的出版已經八年。

作者餘定宇,1982年廣州師範學院政史系畢業,曾任《廣州商報》記者、執行總編,現為獨立學者、自由撰稿人。他致力於“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採用“以大眾喜聞樂見的遊記體裁來講述艱深枯澀的法律史”的方式,從“歷史”的視角為讀者展示“法律”。

餘定宇不是法律科班出身,亦非法學家圈子內的人物,但這都不妨礙本書的學術深度,反而因他獨特的視角和敘事手法使得本書不僅在法律學子中廣受好評,在社會學、政治學以及普通大眾中都很受歡迎。他書中蘊含的法學和歷史學知識十分豐富,許多法律事件,法學院的法制史課堂上都未曾講授過,更何況書中還有那些對法律事件、法律專著的精彩點評。而作者顯然也並未止步於展現法制史,他議古論今,著眼於當下我國正進行中的司法體制改革。也因此,本書贏得華東政法大學何勤華教授、著名法律文獻學者田濤教授等諸多法學專家的點贊,連著名法學家、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陳光中先生都稱讚作者為:“一位在法學的激流中,為中國的現實和改革出力的縴夫。”

翻開書本,書頁圖文並茂,一共七個章節,分別是“根”的尋覓、“法”的萌芽、法典的生成、法制的流變、“重刑主義”的再抬頭、舊律的崩潰、法制的轉型。每個章節約七八篇文章。敘述時,作者採用夾敘夾議的手法,配上相應古蹟的照片,讀來引人入勝。

《黃帝的王道:問道崆峒》一文中,作者描述了黃帝一系列“慈悲為懷,以德服人”的“王道”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據說,黃帝當年曾在崆峒山向一個叫“廣成子”的隱士高人請教“治國之道”。為了更好地重現這一對話場景,作者一路來到甘肅省平涼市以西12公里的地方,按照文獻的記載找到了崆峒山的大約位置,結合莊子寓言篇中的相關記述,那一場“問道崆峒”的經典對話被生動地展現在讀者眼前。

每一個法學生進校門的第一課上,教授都會講述那頭傳說中的獨角神獸。而為了追尋那頭神獸的發源地,在《唐堯故園:尋找“獨角神獸”的故鄉》一文中,作者考證了《山海經》中獬豸的記述,輾轉來到汾河邊上的山西,終於在汾河灘畔尋到那個聞名遐邇的“羊獬村”,也就是如今的“唐堯故園”。如文中所說,“我自己,已經踏踏實實地,站到了一部中國法律思想史最古老的源頭上”。那一刻,捧著書的我,彷彿也看到一頭眼如銅鈴,目光如電,樣子既像牛又像羊,但頭上僅有一角的神獸。

作者以一顆赤子之心,用自己獨特的視角,來審視中國法律的發展軌跡,並且,不斷地發出讚美之聲:“以德治國”“以德服人”的“王道主義”,也是我們民族最為寶貴的法律文化遺產之一;子產與鄧析的傳奇,永遠都是我們民族最值得驕傲的傳奇之一;漢文帝廢除肉刑,是中國法律史上又一項遙遙領先於世界的文明成就;漢文帝從先秦法學的一地血汙之中高舉“公平正義”和“人道主義”的火炬,不僅照出了一個“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在日後,其遺留下的火種,還將會恆久不滅地,時時照亮中國法律史的沉沉夜空……

今日的我們,且不論中國法律的發展歷程中,那些永載史冊的大事件和法律典籍的出臺,對中國法制文化發展的作用到底如何,但至少,我們可以一路跟隨著作者腳步回到過去,和那些古代先賢站在一起,看著他們行走在法制史的長河中,一路向著公平正義奔去。

【來源:揚州市人民檢察院_檢察文化】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