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什麼是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

2022-03-22由 哲學慢生活 發表于 漁業

武斷意思是什麼

康德是德國著名哲學家,其學說深深影響著近代西方哲學;他的主要著作有《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以及《判斷力批判》。

今天簡單聊一聊他的《純粹理性批判》,首先丟擲的問題就是,究竟什麼是“純粹理性批判”:

什麼是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

1.“純粹理性批判”是理性考察“人的認識能力”,努力去探究人可以知道些什麼

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純粹理性+批判”;當然相對應的學說還有“實踐理性+批判”

“純粹理性”教導人們,人類知識是以經驗為基礎的。

“實踐理性”認識到在心靈中,還存在一個“先驗觀念”,完全不受經驗的支配。

人們透過對“理性”的本身,即“先天認知”能力的批判考察,確定其中一些“先天的,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用以探討“能認識哪些”和“不能認識哪些”。

“批判”並不是完全否定的意思,而是帶有一種審視和考察,用一種“反思精神”去考察人類的“純粹理性”問題。

2.“現象界”是可以被認識的

“現象界”是指人類意識的物質世界,也就是人們所認識的實在界。

在這裡就要做出區分,什麼是“可以認識”的,什麼是“不可以認識”的。

“現象界”是可以認識的,而下面要講到的“物自體”是不可以認識的。

什麼是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

3.“自在之物”是不能被認識的,這是實踐的領域,這是信仰的領域

“自在之物”又譯為“物自體”,是指在人的意識之外;存在著只能信仰,不能被認識的本體。

康德把世界分為“此岸的現象世界”和“彼岸的物自體世界”。

“自在之物”只能為信仰所發現,不能被“知性”所達到;也不是“理論理性”所能勝任的,必須邁向“實踐理性”。

只有依賴於“實踐理性”,而非“純粹理性”,才能使我們通向“自在之物”的領域;也就是透過“純粹理性”認識“現象界”,透過“實踐理性”認識“物自體”。

4.認識的三個環節:感性,知性和理性

“感性”是憑藉感官接受表象,獲得“感性知識”的認識能力;說白了,就是憑感覺,感覺好就多做做,感覺不好就回避。

“知性”是運用概念和範疇,進行“判斷,推理”的認識思維能力。

也就是運用知識的力量,透過既有知識的學習,來解決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所碰到的問題。

比如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是告訴我們要將學習和思考緊密結合自一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這就是一種“知性”。

關於“理性”,西方哲學家大多都非常重視。

凡事要求冷靜,莫要衝動行事;透過演繹,歸納,三段論,做實驗等等科學的方法,去得出結論,從而做出選擇;感覺上更偏向理科知識。

5.先天綜合判斷

那麼什麼又是“先天綜合判斷”呢?還是拆開了來說,就是“先天判斷+綜合”。

“先天判斷”不是來自經驗,而是獨立於經驗,甚至獨立於感官的一切印象的判斷。

“算術命題”永遠是“綜合”的,然而它又是先天的;如“2+2=4,等邊三角形是等角三角形”等,具有不是來自經驗的“普遍必然性”。

只有“先天綜合判斷”才能構成科學知識;是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又能提供真實知識”的判斷。

什麼是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

康德在這裡透過“純粹理性批判”,讓我們去掌握可以認識的“現象界”,擱置不可認識的“物自體”,將時間和精力始終用在有研究價值的物件上。

做事情的第一步並不是一頭扎進去,而是首先做出區分,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哪些;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深入,才能不枉費僅有一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