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那些你不知道的山東風俗文化:清明寒食

2022-03-20由 Hey柒叔 發表于 漁業

豬豬草圖片大全豬牙草可以渚水喝嗎

又一載春暖,復一年清明,這是一個不太尋常的節日,

中國大多數節日是向喜的,只有少數是向悲的,就像清明

。這時節,似乎總跟陰雨和懷念有關,人們習慣在這個早春來時祭祖。

每個人現在的樣子,都或多或少受原生環境的影響,同樣,很多現實的記憶點都跟童年的成長痕跡有關,關於清明的記憶不如寒食印象深刻,大概是它帶來的儀式感更強烈。

那些你不知道的山東風俗文化:清明寒食

清明的前一天是寒食,而寒食相關的一天叫“一百五”,這個名字不知由來,只知道山東的有些區域有這樣一句諺語“

一百五,燕子來填土

”。也就是

這天開始燕子北迴,後輩要去給祖墳填上幾抔新土,寓意人丁興旺,後繼有人。

還會一大家族的人相約一起去祭祖。長大後,出門在外,回鄉祭祖的次數也越來越少了。

那時候還小,並不懂寒食的真正意思,只知道一早要煮很多雞蛋,一天基本上只吃煮雞蛋,那時真是感謝還有如此美妙的節日。後來聽爸媽講,“寒食”就是這一天禁菸火,吃冷食。

聽大人們說是為了紀念古代的忠臣,因為他們被放火燒死在樹林中。等人們進去的時候發現兩人一個抱著松樹,一個抱著柳樹。後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不燒火做飯,只吃寒食。不僅如此,在老家山東的很多地區,每家每戶都會在每個屋簷下插上一把松枝和柳枝,以表達對忠臣的哀思。

那些你不知道的山東風俗文化:清明寒食

網上搜索“寒食”節的由來,有個類似的版本: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

割股啖君

”。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故事的起源和過程或有不同,但一代一代就這樣口口相傳下來。漸漸地吃寒食,插松柳成了習俗,成了儀式,成了人們對忠臣好人的紀念和緬懷。

那些你不知道的山東風俗文化:清明寒食

記得這天一大早,媽媽就會煮好很多雞蛋,有時還會有鴨蛋、鵝蛋。還會用田間地頭一種“豬牙草”做荷包蛋,煮好的湯有種淡淡的青草香。吃完荷包蛋,湯里加點白糖喝掉,簡直美味。

我們小孩子起床的第一件事,往往是把自家煮好的雞蛋挑幾個大的好的給家族裡的長輩送去。老人們總是喜笑顏開,有的會獎勵我們一些糖果,有的會把比較稀罕的鴨蛋、鵝蛋塞到我們兜裡。如今想來,這

寒食節不僅是對古代賢臣的紀念,更流傳成一種尊老敬老的習俗

。童年時,即便不太明白其中的奧秘,但孝敬長輩的觀念就在這送雞蛋的過程裡種在了心裡。

那些你不知道的山東風俗文化:清明寒食

煮雞蛋、吃雞蛋可不是全部的內容,小孩子們總能想到更多玩法。我們經常會用五彩繩編織大小不等的雞蛋網,上頭打一個活釦,留個提手,下面扎一堆流蘇,飄逸又好看。有單色的,有彩色的,記得那時候套在酒瓶上編,既捋得清綵線,又不容易出錯,那就是最生動的手工課了。

編織網兜的過程,其實是孩子動手能力和培養審美的過程

,因為能編得美觀又牢靠,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家會比較誰的手更巧,編的網兜更好看。我們還會自己做一些染料,或者用彩筆把雞蛋染成不同的顏色或圖案。把最得意的作品裝進編好的雞蛋網兜裡,看著倍兒有面子。

那些你不知道的山東風俗文化:清明寒食

小夥伴們還會聚在一起,相互碰雞蛋,以此來炫耀誰的雞蛋更硬、更無敵,也是從那時候起,我知道原來雞蛋裡面都有一頭空,通常是大頭空,小頭硬。當然為了贏比賽,有的同學也是花樣百出,有的故意用手擋著雞蛋,生怕碰破。記得班裡有個搗蛋鬼甚至把雞蛋從後面塞進一顆釘子,洋洋得意之後被發現使詐,免不了一頓懲罰……那時候童年沒什麼玩具,但簡單的東西也能玩出很多歡樂。現在的玩具遊戲層出不窮,可真正能觸發孩子記憶點得很少,於是人們開始懷念那種簡單的美好。

小時候寒食前後,還會纏著爸爸給扎鞦韆,那時候院子空間很大,幾根大木樁,幾條繩子,一塊木板,扎出的鞦韆高大氣派,玩的時候可以送出老高,可以坐著玩,站著蕩更高,往往能引來很多小夥伴一起玩。那時我們只知好玩,卻不知扎一座鞦韆費時費力。父親平時雖然嚴厲,但能給到的寵愛,他從不會吝嗇。雖然後來見識過各種各樣的鞦韆,但似乎都不如當年爸爸給扎的好玩。

人們對某種事物記憶深刻,大多是因為它背後跟某種情感相連。而這種記憶越來越深刻,也許是因為它再也回不去了。

那些你不知道的山東風俗文化:清明寒食

清明之前是寒食,現在想來,對寒食的記憶似乎更清楚些,或許是因為小時候總是對吃的玩的東西更有記憶,與之相關的諸多玩法也都是童年時光裡抹不掉的印記。長大了才明白,

那些簡單的儀式感,其實都包含了許多文化內涵,對忠賢人士的尊重,對家族長輩的孝敬,與眾夥伴同樂的美好,對美好事物的敬畏之心,還有許多潛移默化的家教禮儀和價值觀念在裡面

。這些樸實而久遠的記憶,都與“

忠孝持家遠,詩書處世長

”的家風是一脈相承的吧。

長大後,遠離家鄉,沒有人天不亮去拔“豬牙草”,沒有人年年此時煮雞蛋,能夠收雞蛋的老人也越來越少了,能一起編網兜、碰雞蛋、盪鞦韆的人也早已不見。

人總是越長大,失去得越多,還好有些記憶能刻在心裡,留在一生裡

如今,現在的孩子們怕是越來越不知道這“寒食”的由來,更不會記得它背後藏著的是關於仁孝與人性的故事。城市裡多得是新奇的生活方法,網路裡多得是娛樂消遣方式,可我總覺得這樣過節更有傳統味道,更有文化內涵。記憶裡的歡樂是早已不見,可那時的“寒食”節,卻是如此美好又浪漫。

也許是受孔孟禮儀文化的影響,也許是還沒有完全被城市化掩蓋,山東的很多地方得以保留些許多有趣的風土人情,而這些儀式感的背後,大都與一些文化典故和人文情感相聯絡。不懂的人不屑一顧,只有經過的人,才視若瑰寶。

那些你不知道的山東風俗文化:清明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