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扶貧信條|碧桂園:探索產業扶貧路徑 精準脫貧目標落地

2022-03-14由 中國藍籌地產 發表于 漁業

旱藕多少錢一斤圖片

在中國國際時裝週舞臺上,一位穿著明豔時尚刺繡禮服的模特,踏著自信的貓步向人們走來。她是東鄉繡娘馬色麥,很難想象舞臺上靚麗的她是從大山裡走出來的。

扶貧信條|碧桂園:探索產業扶貧路徑 精準脫貧目標落地

東鄉刺繡在中國國際時裝週舞臺上盡顯風

今年35歲的馬色麥,是三個孩子的母親。自從出嫁後,馬色麥就再也沒有出去打工,而是承擔起“女主人”的責任。從小,馬色麥對外面的世界有很多向往,可是缺少文化,走不出去。

東鄉刺繡是馬色麥的愛好,也是一個獨屬於她的一方天地。為了這次的走秀,馬色麥經過了密集的專業培訓,練站姿、練形體、走貓步。一切辛苦她認為都值得,透過訓練室的鏡子,她看見了自己的美。

自從2018年馬色麥參加了刺繡培訓班、加入繡坊後,她得到了系統的培訓,描樣、改良刺繡的工法。透過刺繡,馬色麥從家庭主婦變成了靠手藝實現自我價值的東鄉繡娘,現在一個月最多能賺上2000元左右。

扶貧信條|碧桂園:探索產業扶貧路徑 精準脫貧目標落地

碧桂園幫扶東鄉繡娘發展刺繡產業 實現

東鄉刺繡,是有著千年傳承的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很久以前這些手藝一直未被開發。“全國脫貧看甘肅,甘肅脫貧看臨夏,臨夏脫貧看東鄉。”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屬於深度貧困地區,也是全國唯一以東鄉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

碧桂園主動結對幫扶東鄉參與脫貧攻堅。2018年5月起,公司組建了20人的專職扶貧隊伍長期駐紮東鄉,進行產業扶貧。由於當地資訊閉塞、交通不便、物流成本昂貴,當地的手工藝品、土特產的銷路成為難點。在深入調研當地產業的基礎上,公司決定著重幫扶東鄉羊、馬鈴薯和刺繡三大產業。

產業扶貧 讓貧困地區生活有了底氣

在碧桂園東鄉扶貧工作組的帶動下,馬色麥加入扶貧刺繡坊創業,“以前,嫁人成為家庭主婦似乎是東鄉婦女的宿命,心裡對未來沒有特別大的嚮往,但現在,東鄉刺繡讓我們的生活有了色彩,也有了生活的底氣。”隨著深藏閨房的東鄉刺繡升級為“指尖上的產業”,在碧桂園東鄉扶貧工作組的帶動下,繡坊逐步走向正軌,如今,銷售刺繡產品10萬餘件。

像馬色麥這樣的東鄉繡娘,在東鄉還有很多。楊梅蘭也是東鄉繡坊的一名繡娘,她擅長的是剁繡,在沒加入繡坊工作前,刺繡只是楊梅蘭的興趣愛好,平時繡點鞋墊、枕頭送給家人做禮物,她從沒想過刺繡還能掙錢。

今年10月25日,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聯合國強公益基金會在北京舉辦了一場東鄉刺繡專場時裝秀。楊梅蘭、馬色麥等10人作為東鄉繡娘代表,到北京參加了中國國際時裝週走秀,走上國際T臺。公益秀現場共展出60套精美時裝,為觀眾們帶來美輪美奐的視覺盛宴。

自2018年起,碧桂園集團、國強公益基金會就從多方面幫助農村婦女實現就業,推動貧困婦女穩定脫貧。2020年,碧桂園聯動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在東鄉縣落地1個東鄉刺繡產業樞紐,總面積達1125平方米,集生產、運營、培訓、展示、交流為一體,打造為展示東鄉文化和扶貧成果、東鄉刺繡產業的示範和交流體驗基地。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天才媽媽·夢想工坊”公益專案於今年9月18日落地該樞紐,並聯動張肇達服裝設計院於10月25日在北京開展“東鄉繡娘中國國際時裝週”專場公益秀,讓非遺產品煥發新的生機。截至目前,“天才媽媽·夢想工坊”公益專案,已經帶動超800名東鄉族婦女就業,帶動消費刺繡產品近200萬元。

碧桂園聯合清華大學、北京服裝學院開展東鄉刺繡設計合作,請知名設計師進行產品、包裝和品牌形象等提升工作,推動碧家公司和東鄉土本土刺繡作社三方聯動合作,共同推動東鄉刺繡產業。截至目前,已採購、幫銷近10萬件東鄉刺繡產品,總價值約200萬元。

除了刺繡產業,碧桂園還積極推動“東鄉三寶”另外兩個特色產業——東鄉羊和東鄉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幫扶東鄉羊建立標準化生產線,打造東鄉羊產業鏈;幫扶東鄉土豆高標準種植,引入優質種薯,加強深加工,開發土豆餅乾、土豆曲奇、鮮薯條等休閒產品,助力銷售東鄉土豆。

扶貧信條|碧桂園:探索產業扶貧路徑 精準脫貧目標落地

碧桂園到貧困戶家裡收羊、做記錄

碧桂園持續幫扶東鄉羊養殖業,助力東鄉羊養殖產業轉型升級,從直產地到餐桌全程冷鏈,屠宰、儲存、運輸和配送每個環節都嚴格把關、智慧調節溫度,真正確保東鄉羊的新鮮、營養和健康。每賣出一隻東鄉羊,幫助貧困戶獲得1000元到1200元的收入。

東鄉縣馬鈴薯每年種植面積達30萬畝以上,也是當地產業脫貧的重中之重。2019年初,碧桂園聯合當地馬鈴薯籽種種植企業,投入資金200萬元,對東鄉縣7個鄉鎮32個貧困村2625戶未脫貧戶開展馬鈴薯籽種幫扶工作,每戶提供586斤籽種,並提供技術指導。2019年東鄉馬鈴薯豐收,增產約25%。

產業扶貧成為脫貧致富基石

產業是脫貧之本,也是致富的基石。近兩年來,碧桂園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為載體,整合各方資源,建設產業扶貧專案資源庫,助力將貧困地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競爭優勢,帶動貧困地區實現產業發展,逐步達到脫貧奔小康的目標。

今年39歲的馬大五德是東鄉布楞溝村的村民。為了生計,17歲就跟著父親離開了村子,在河西走廊一帶幫人養羊。隨著扶貧攻堅的展開,村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外漂泊多年的馬大五德決定回家創業,籌建東鄉族自治縣布楞溝養殖專業合作社,以實現兒時“建一座養殖場”的夢想。

碧桂園透過碧桂園農業公司專家遠端影片和不定期現場指導的方式,協助東鄉縣建立東鄉羊品質標準、品種標準、飼養標準和出欄標準。2016年-2018年,合作社每戶分紅800-1000元,成立碧桂園東鄉羊養殖共建示範基地後,社員的分紅翻了一番。

2019年,養殖合作社與碧桂園集團合作共建“碧桂園產業扶貧東鄉羊養殖共建示範基地”,碧桂園集團予以養殖技術、品種改良以及銷售方面的支援。

2020年7月9日,碧桂園扶持成立東鄉縣養殖產業協會,幫扶東鄉羊樹立養殖標準,建立產品體系,同時在布楞溝村建立東鄉羊標準養殖示範基地,搭建養殖溯源體系。目前已選出20個東鄉羊養殖合作社作為會員單位進行扶持,每個合作社計劃支援10萬元,幫扶其擴大養殖規模,提升組織建設,助力東鄉羊養殖產業發展。

馬大五德說,“我們改變了傳統飼養方式,現在的羊舍更現代化、標準化、高科技,而且更加的環保。”在家門口辦養殖場,帶領村民一起致富,馬大五德小時候的願望實現了。

在大化瑤族自治縣雅龍鄉勝利村,翻過一座座高低起伏的山,可以看到一座嶄新的兩層小洋樓。這是弄呈屯韋榮建的家,這兩年透過種植旱藕增收致富,一家7口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韋榮建的家鄉坐落在大石山裡,基本沒有超過100平米的平地。“人均耕地少,以旱地為主”是勝利村的硬傷。

碧桂園駐村扶貧工作隊結合勝利村的地貌特點,透過多次深入走訪考察,決定動員農戶發展種植與深加工相結合的旱藕產業。在碧桂園等社會幫扶力量的參與,幫助旱藕加工廠完善了水電設施,提升了標準化,拓寬了旱藕和加工產品的銷售渠道,也增強了村民發展旱藕加工產業的信心。

遠在廣東務工的韋榮建,聽說村裡引進了旱藕加工廠,還有政策扶持,便在2018年回鄉發展。他承包了約30畝土地種植旱藕新品種,為村裡加工廠提供藕粉原材料。

“旱藕容易種植打理,石頭縫裡也能種植,這幾年的產量都不錯,是貧困戶脫貧的希望。”韋榮建說,“現在每年靠賣旱藕果增收4萬元左右,加上閒暇日打散工,年收入可到7-8萬元。今年的旱藕長勢一如既往地好,致富更有希望了。”

打造可持續的產業扶貧樣本

碧桂園注重將精準扶貧的可持續性,放在重要位置。學會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而不是一味強調加大投入。透過精細管理,投入產出,提高扶貧效率,提高扶貧質量,努力實現貧困戶、政府、社會機構和企業的多方共贏。

碧桂園探索建立利益捆綁與共享機制。與村集體、農戶民主協商,透過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建立長期穩定合作。比如,在幫扶縣推廣苗木種植產業,按照“借本你種,賣了還本,賺了歸你,再借再還,勤勞致富”的資金運轉模式,採用“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合作模式,發展集約化、規模化的苗木農場或發動農民分散式、房前屋後等不同形式種植苗木,有效輻射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截至目前,碧桂園在12個縣推廣苗木種植近2000畝,透過租用土地、解決就業、財政資金入股分紅等方式幫扶超15000名貧困人口。目前興國、田東、平江、藍田、新河、英德、虞城、東鄉、灤平、舒城10個農場已陸續出貨,產值超過1。3億元。

東鄉縣坪莊鄉合興源養殖合作社採取的是“企業+合作社+養殖戶”的合作形式和“入股+分紅”的扶貧模式。46歲的王熱哈麥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東鄉族婦女,家有病患和幼兒需要照顧,加上文化程度低,沒有一技之長,務工收入並不夠一家人維持日常開支。

自從加入養殖合作社後,王熱哈麥開始發展東鄉羊養殖。2019年10月至11月期間,碧桂園透過合作社的連結,收購了王熱哈麥家養殖的東鄉羊40只,增加收入43200元。此前的2018年11月11日,透過政企聯合啟動“愛在東鄉消費扶貧月”,碧桂園以“一隻羊活體毛重按一斤16元收購,貧困戶每隻羊再額外補貼60元”的價格收購王熱哈麥家東鄉羊68只,使其直接增收74832元。2019年,在消費扶貧打通產銷對接機制後,東鄉政府又聯合愛心企業在東鄉建立了“碧桂園產業扶貧東鄉羊養殖共建示範基地”。王熱哈麥開始在離家不遠的基地上班,有了穩定的收入。

星火計劃扶貧系列旅遊是碧桂園創新推出的又一產業扶貧專案。透過挖掘9省14縣紅色、綠色、古色、特色資源,在當地縣委縣政府的指導和幫助下,聯合鳳怡假期國際旅行社完成路線行程設計,透過“走扶貧專線、聽特色黨課、談扶貧經驗、看特色村莊、購農特產品、嘗特色農菜、住鄉村民宿”,輻射幫扶縣建檔立卡戶,助力當地經濟發展。圍繞9省14縣結對幫扶縣,推出廣東英德、廣西田東、陝西耀州、江西興國、甘肅東鄉、湖南平江等14條扶貧旅遊線路。截至2020年6月,助力幫扶當地約5535人,旅遊扶貧消費約536萬元,讓貧困戶吃上“旅遊飯”。

碧桂園還發揮集團龐大的產業優勢,結合集團發展戰略,優先在貧困縣落地自身產業專案。下屬現代農業公司,在貧困地區規劃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如在連樟村投資約4000萬元建設連樟村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引導和扶持貧困村創辦合作社,已在廣東英德、江西興國、陝西耀州和藍田落地了無土蔬菜栽培、富硒水稻專案、貝貝南瓜等專案。

在碧桂園看來,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脫貧致富的長遠之計。多年來,碧桂園結合自身優勢資源與產業,幫助多個貧困縣、貧困戶透過發展產業,促進貧困地區發展,不斷增加貧困農戶的收入,深度攻克了貧困難題,成為產業扶貧的示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