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392歲張小泉的長生秘方

2022-02-27由 金臺資訊 發表于 漁業

甲魚粉料怎麼生產

392歲張小泉的長生秘方

竹節剪。

392歲張小泉的長生秘方

張小泉工廠門店內景。

392歲張小泉的長生秘方

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杭州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陳偉明在用古法制剪。

392歲張小泉的長生秘方

古法制剪作坊。

392歲張小泉的長生秘方

張小泉工廠試製車間自動化生產裝置。

“北有王麻子,南有張小泉。”說起刀剪,總繞不開這兩家老字號。剪刀是耐用消費品,張小泉卻在2019年賣出2700多萬把,這是怎麼做到的?最近,本報記者踏上張小泉工廠探訪之旅。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富春江穿城而過。江水沖積形成的東洲沙上,長深高速東側,坐落著富陽電商產業園,張小泉股份有限公司就在這座產業園。記者發現,這家誕生於明崇禎年間、392歲高齡的老字號,秉承“良鋼精作”的祖訓,守護經典的同時,也在銳意創新。更多年輕人進入管理團隊,越來越多接地氣的產品走向市場,自動化裝置被引入生產線……一股湧動的青春氣息,拉著這家老字號從歷史深處跑向現代化。

年輕人管理300多年老字號

對張小泉來說,如今朝氣蓬勃的面貌來之不易。滯後的經營與管理模式,曾讓現代化程序中的張小泉陷入困境,與上海張小泉的商標之爭更令其雪上加霜。

轉變從2007年開始。富春控股集團將張小泉收歸旗下,隨後開始品牌整合之路,直至2014年品牌實現全國統一,才徹底卸下商標之爭這個歷史包袱。2018年5月,張小泉完成股份制改造,成立張小泉股份有限公司,資本化程序進一步加速。

品牌整合的同時,一場年輕化變革在內部悄悄醞釀。

“這一攤就歸你管了。”2012年,28歲的夏乾良被任命為張小泉電商負責人,後又升任公司總經理。

質疑隨之而來。“這麼年輕的人管一個300多年的老字號,能管好嗎?”不少人私底下紛紛議論,尤其是在這樣一個注重技藝積累的企業裡。

頂著壓力,夏乾良帶著團隊從績效考核、人事管理到產品研發、經營策略,給企業動了一次“大手術”。

在夏乾良看來,一些企業的年輕化戰略之所以失敗,原因就在於過於關注產品端的變化而忽視背後的人和規範人行為的機制,這種捨本逐末的戰略導致事倍功半。尤其對於刀剪這樣一個特殊行業,其年輕化更不能僅僅停留在跨界聯名,“即便把小豬佩奇印在菜刀上,我6歲的女兒也不會去買你的產品。”產品端的變化是企業年輕化過程中“最不重要”的一環,產品是人造的,要轉變人的思維和管理模式,才是年輕化的根本之策。

企業這麼多人,年齡層覆蓋“60後”到“90後”,年輕人越來越多,怎麼管?

對於不同年齡層的員工,考勤、獎金、股權、晉升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該不該一刀切?一場大討論在公司展開。結果是,多數人認為應該體現差異性。以考勤改革為切口,引入彈性工作制,保證核心工作時間在崗的前提下,員工上下班時間更靈活。

“以點帶面,企業管理理念、產品設計思路、研發方向、市場營銷行為都能從中受益。”夏乾良說。

公司平均年齡下降,年輕人頂上來了,“90後”佔中層管理者的1/4。團隊盤活了,機制理順了,企業進一步發展有了源頭活水。2013年開始,張小泉的發展駛入快車道,近3年,營收由3。4億元增至4。84億元,淨利潤由4884。16萬元增至7230。07萬元,主營業務毛利率由36。37%增至41。25%。

重視在消費場景中研究人

管理模式年輕化,帶來最直觀的變化在產品端。張小泉工廠的展示區堪稱“刀剪博物館”:個護類剪刀、廚房剪、園藝剪、廚師刀、蟹八件、禮品剪……分類之細、品類之全令人大開眼界。

據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張小泉已有2000多個產品。“現在每年保持上百個新品的研發速度。”夏乾良說。不過,他最得意的還是那把廚房剪。

剪刀作為耐耗品,家家戶戶都有,而且常常多年不換,如何才能創造出更多的消費需求,賣出“第二把”剪刀?夏乾良花了不少心思。

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他想起一句話:“一剪在手,萬事不愁”。和許多上海人一樣,母親在家殺魚、做針線活、拆快遞,用的都是同一把剪刀,由此也帶來衛生問題。這對於追求生活品質的人尤其是年輕消費者而言越來越難以接受。

“每個家庭在廚房應該有一把專用剪刀。”

“剪刀放在廚房不就行了,搞什麼廚房剪?”當夏乾良把“廚房剪”的概念告訴研發團隊時,那些做了一輩子剪刀的老師傅大惑不解。

“‘廚房剪’是一把專業化的廚房烹飪料理工具,具有特定的消費場景,和其他剪刀有本質差別。”夏乾良和小夥伴們暢想這把剪刀的各種功能特點:要足夠鋒利,能剪斷小排、帶魚甚至甲魚殼,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剁骨刀;要能把光滑肉類牢牢夾住;要方便清洗……

於是,比家用斬骨刀還厚1毫米、可拆分、帶鋸齒的廚房剪誕生了,這把剪刀還被賦予啟瓶器、核桃夾等更多功能,定價69元。

六七年前,國產剪刀賣到國際品牌的價格,不少員工都覺得“夏總想錢想瘋了”。在上海南京路店,廚房剪上市頭10天,只賣出6把。但接下來的15天,48把。此後節節攀升,線下門店月銷量達到2000把,成為一個爆款。

廚房剪的誕生過程,也暴露出研發團隊和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產品造型和質量方面的過度研發,根本無法激發消費興趣。夏乾良認為,應該結合自己的優勢,“在消費場景中研究人,而不僅僅是在工廠裡研究產品”。

寶爸寶媽想為孩子選一款物美價廉的保溫杯,女性缺少趁手的粉刺針……為孩子選的保溫杯,“臉上動刀”的粉刺針,安全都是第一要素。“良鋼精作”的品質是品牌最大優勢。嬰童保溫杯天貓月銷量5000多個、粉刺針天貓月銷量1萬多根,“一下子成為領域頭部品牌”。

對年輕人消費需求的重視收到回報。據天貓大資料分析,張小泉的購買者中,“90後”佔總消費群體的32%,“85後”佔24%,且“90後”消費群體的佔比趨勢正在逐年上升。

機器人學會老師傅的手藝

琳琅滿目的產品是如何製作出來的?

走進試製車間,記者目光被四濺的火花吸引。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杭州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陳偉明,正對一根鐵棍加熱、捶打、再加熱、再捶打,如此往復。陳師傅告訴記者,這是古法制剪72道工序中的第六步嵌鋼。剪刀的刀刃是鋼材,而其他部分則是鐵質,鋼鐵融合才能取得經濟性和實用性的統一,“好鋼用在刀刃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嵌鋼正是其中關鍵步驟。

陳師傅今年60歲,仍然每天來到工廠用古法制剪。

“古法制剪的訂單已排到明年2月份。”夏乾良介紹,各級非遺傳承人的作品會以拍賣或文創禮品的方式進入市場。

陳師傅和徒弟兩人配合,2天只能鍛造2把剪刀。但2019年,張小泉賣出2700多萬把剪刀,靠的是自動化生產線。

在智慧工廠試製車間,一排排自動化裝置連續運轉,偌大的作業現場只有寥寥數人。工作站內,機器人正抓起一把刀具毛坯,透過相機識別輪廓後自動生產開刃軌跡。

技術人員告訴記者,這套機器人開鋒自動化工作站,採用國際領先的機器人智慧技術,透過感測器配合機器人及相關裝置,完成刀具倒角、開刃、拋光三道關鍵工序。“每一步結束都有一個視覺識別系統,對照是否符合工藝圖紙,刃線偏差控制在±0。1mm內。”

張小泉是刀剪業較早引入自動化生產線的企業。夏乾良幾乎跑遍了世界各地的刀剪廠,發現鑄剪對於工序標準化的控制要求是世界級難題。兩片鐵精確到毫米級,“不是不行,只是成本太高。你願意用造航母的單價來造車嗎?我們要找的路徑是用老百姓能夠接受的價格,實現標準化。”夏乾良說。

從幾百萬元提升到幾千萬元,張小泉砸重金研發機器人。機器人磨出來的刀從土豆都切不動,到如今追上老師傅的水準,一套成熟的自動化生產流程逐漸成型。據介紹,1個操作工可以同時負責4條開刃工作站生產線操作,平均產能1850張/天(按照每天10小時),相比人工節省達80%。

“有人說,‘我們這麼一個刀剪工廠,現在對機器人的瞭解程度,已經不亞於一個機器人裝置公司了。’”夏乾良笑言。

今年底,張小泉陽江刀剪智慧製造中心專案將建成投產。“遠期目標是建成‘黑燈工廠’,實現全部自動化作業。”夏乾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