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艾葉的應用概況(三)

2022-02-24由 好醫哥 發表于 漁業

艾葉有毒嗎能治什麼病

艾葉的應用概況(三)

一、薛己

薛己(約1487-1558年),字新甫,號立齋,明代吳郡(今江蘇蘇州市)人。治疾多奇中,以治療兒科及外科見長。著有《內科摘要》、《婦科撮要》、《保嬰金鏡錄》、《外科發揮》、《外科新法)、《外科樞要》、く正體類要》、く日齒類要》、《癧場機要《外科經驗方》等著作。關於艾葉的應用在其著作中記載不多《外科樞要》有八首艾灸的治病方,並提出艾灸之法“必使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的觀點。《婦科撮要》中記載了膠艾湯、八珍加膠艾、阿膠散、芎歸補中湯、人參黃芪湯等含艾葉方劑。

(收割紅艾艾草)

艾葉的應用概況(三)

二、李時珍

李時珍(1518-1593年),字東璧,號瀕湖,明代蘄州(今湖北蘄春)人。其父親李言聞在當地也是名醫,並著有《蘄艾傳》,稱讚艾葉“產于山陽,採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補”。此書可能是第一本專門論述艾葉的專著,惜已失傳。李時珍“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餘家,稿凡三易,復者芟之,闕者緝之,訛者繩之”,完成了一部內容浩瀚的藥物學專著《本草綱目》,書中有關艾葉的記載較為詳細。時珍對於產自家鄉的道地藥材蘄艾十分推崇,他在《本草綱目》中指出:“(艾葉)自成化以來,則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蘄艾,相傳他處艾灸酒罈不能透,嶄艾一灸則直透徹,為異也。”此述被後世視為有關蘄艾的經典論述而被歷代醫籍所轉載,蘄艾也因此而名傳漸遠,聞名天下。全書涉及艾葉的論述有300餘處,艾葉單方或以艾葉為主的方劑有164首,不僅輯錄了前人應用艾葉的經驗,而且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加以補充和發展,並聞述了獨特的見解。時珍認為:“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切寒溼,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痾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並對前代醫家認為艾葉“性寒,有毒”的觀點進行了駁斥,認為:“蓋不知血隨氣而行,氣行則血散,熱因久服致火上衝之故爾。夫藥以治病,中病則止。若素有虛寒痼冷,婦人溼鬱帶漏之人,以艾和歸、附諸藥治其病,夫何不可?而乃妄意求刷,服艾不輟,助以辛熱,藥性久偏,致使火躁,是誰之昝歟,於艾何尤?”並且推崇“艾附丸治心腹、少腹諸痛,調女人諸病,頗有深功。膠艾湯治虛痢及妊娠產後下血,尤著奇效。老人丹田氣弱,臍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臍腹,妙不可言。寒溼腳氣,亦宜以此夾入襪內。”他擴大了艾葉的臨床應用範圍,成為後世醫家應用艾葉的典範。

(好醫哥在老家栽種的紅艾)

艾葉的應用概況(三)

三、陳實功

陳實功(155-1636年),字毓仁,號若虛,江蘇東海(今南通市)人。陳實功從事外科四十餘載,治癒了不少疑難雜症積累了豐富的治病經驗。蒐集明以前的外科有效方藥,著成《外科正宗》,後人評價此書具有“列證最詳,論治最精”的特點。是一部代表明代外科學偉大成就的重要著作。《外科正宗》卷一癰疽門中單列章節介紹艾灸洽療癰疽,並且首推艾灸治療瘡科,介紹到“蓋艾火拔引鬱毒,透通瘡竅,使內毒有路而外發,誠為瘡科首節第一法也,貴在乎早灸為佳”。介紹了患者頭部、腎俞及元氣素虛等發瘡的艾灸方法及艾灸瘡穴的禁忌,並認為艾灸用法不當易引起津液虧損,矯正了前人醫家認為“艾火不虧人”的觀點。書中另有治療外科疾病含艾葉的眾多複方。

四、王肯堂

王肯堂(約1549~1613年),字宇泰,一字損仲,號損庵,自號念西居士,江蘇鎮江府金壇(今江蘇金壇)人。著有《證治準繩》,書中對各種疾病的證候和治法敘述“博而不雜,詳而又要”,為歷代醫學家所推崇,也是17世紀流傳最廣的醫學著作之一。艾葉在《類方・證治準繩》、《雜病・證治準繩》、《女科・證治準繩》多有使用記載,尤其在《女科・證治準繩》中有一百多條關於艾葉的論述,擴大了艾葉的臨床使用範圍。尤其活用膠艾湯,如治勞傷血氣,衝任虛損,月水過多,淋瀝不斷;治陽崩不止,小腹疼痛;治勞傷血氣,月水過多,淋瀝漏下,連日不止,臍腹疼痛及妊娠將攝失宜,胎動不安,腹痛下墜,或勞傷胞絡,胞阻漏血,腰痛悶亂;或因損動,胎上搶心,奔衝短氣,及因產乳衝任氣虛,不能約制,延引日月,新成贏瘦;產後白帶下者。並對膠艾湯進行靈活變方,如膠艾六合湯、丁香膠艾湯芎歸膠艾湯等。

五、張介賓

張介賓(1563-1640年),字會卿,號景嶽,又號通一子,明代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景嶽治學極為嚴謹,能師古而不泥,辦疑而不苟,既善於繼承,又勇於創新,並重祝理論聯絡實踐,對醫學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晚年以畢生醫療經驗撰成《景嶽全書》,其醫理多與易學相通,主張醫易同源,療病思想以“陽非有餘,真陰不足”為中心,認為“人體虛多實少”,強調命門在人體中之重要性,治療則主張補真陰元陽,創立左歸、右歸之法。他曾述艾葉:“味微苦,氣辛,生用微溫,熟用微熱。能通十二經,而尤為肝脾腎之藥。善於溫中逐冷除溼,行血中之氣,氣中之滯,凡婦人血氣寒滯者,最宜用之。”

(人工處理紅艾艾葉與杆的分離)

艾葉的應用概況(三)

註明:本文資料來源《艾葉的研究與應用》梅全喜著,好醫哥整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