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中國世界古文化:磁山文化——以“世界之最”著稱的文化

2022-02-24由 群姐說歷史 發表于 漁業

中國哪裡還有蓍草

磁山文化是1972年發現的一處新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該文化遺址位於河北省武安市西南20公里磁山村東南臺地上,北靠紅山,南臨洺河,總面積14萬平方米,現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磁山文化於1976年開始發掘,主要發現有房基、糧窖400多個,出土各種文物、遺物5000餘件,出土遺物有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動物骨骸、植物標本等6000餘種。遺物中以陶支架(座)和石磨盤最具特點。石器中有打製石器、打磨兼制石器和磨製石器三種,主要器形有石磨盤和石磨棒。陶器均為手工製作,用泥條盤築法和捏塑法制成,以素面為主,主要器形有陶盂和陶支架(座)等。

中國世界古文化:磁山文化——以“世界之最”著稱的文化

此外,磁山文化遺址還出土了一批植物炭化物和動物骨骼標本,其中植物有粟、榛子、胡桃、小葉松等;動物有獸、鳥、龜、魚、蚌5大類23種。這些文物證明:早在7300多年前,先民們已經居於半地穴式的房子之中,過著以原始農業為主、輔以漁獵、採集而定居的生活。磁山文化的發現是中國半個世紀以來考古工作的重大突破,它把新石器仰韶文化考古年代上溯了1000多年,縮短了新、舊石器時代之間的一段距離,為研究原始社會提供了新的重要佐證,在國內外的考古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中國世界古文化:磁山文化——以“世界之最”著稱的文化

它不僅從年代上突破了已知仰韶時期諸文化距今不超過7000年的大關,從文化面貌上跨出了所謂“彩色陶器”或黑、灰等“單色陶器”的界限,而且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起源、內涵、區系型別的研究及社會經濟、文化藝術、宗教祭祀等領域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資料。水平較高的農業生產磁山文化遺址出土有大量動植物標本和器物,為尋找中國農業、畜牧業、製陶業的文明起源,提供了可貴的線索。

中國世界古文化:磁山文化——以“世界之最”著稱的文化

據專家考證,磁山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中,有三項“世界之最”一是粟的發現,證明我國黃河流域是世界上由人工培植粟類最早的地方;二是家雞骨的發現,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雞的國家;三是出土的炭化核桃,糾正了核桃是漢代張從西域帶入中原的說法,將中國產核桃的記載往前推了5000多年中國原始農業起源,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但磁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粟、黍、核桃證明它絕不是由於外來的影響。至少粟、黍一類的耐旱作物,七八千年前已栽培於華北黃土地帶,成為新石器時代有史記載以來的傳統作物。

中國世界古文化:磁山文化——以“世界之最”著稱的文化

磁山先民在長期採集活動中,將野生植物狗尾草馴化成栽培作物粟,他們將山林砍倒燒光,從“焚而不耕”的“火耕農業”階段,進入“翻土耕種的鋤耕農業階段。磁山文化向世人宣告,中國磁山才是粟的發源地。這說明在7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時期,生活在今河北武安市磁山村一帶的人類已經結東了“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開始了從事農業生產,並漸漸創造了比較發達的農業。

中國世界古文化:磁山文化——以“世界之最”著稱的文化

他們還飼養家畜、家禽,過著定居的生活,這對研究中華民族起源與發展都是有力的依據。從1976年到1986年,考古工作者曾對磁山文化遺址進行過三次正式發掘,他們發現了88個圓角長方形糧食窖穴,庫存粟谷14萬斤,這說明使用糧食窖是很普遍的,也可見當時農業相當發達,已達到連年有餘的地步。人文與科技成就磁山文化出土有陶蓍草器和圭盤,有專家認為這可能是制訂曆法和二十四節氣的東西。

中國世界古文化:磁山文化——以“世界之最”著稱的文化

磁山文化同伏羲、女媧正好處於同一時期。圭盤和陶蓍草器同時在磁山文化遺址出土,說明伏羲時代的“作甲歷、定四時”在磁山文化時期已初步形成,二十四節氣由此而來,這說明磁山也是我國農業曆法的最早發源地之一。二十四節氣告訴人們太陽在黃道上劃分的二十四個具有季節意義的位置的日期,用以指導糧食作物的播種、種植和收穫,幾千年來它對我國農牧業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這點上講,磁山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遺蹟與伏在發掘磁山文化遺址時,人們還發現了兩座房基址,均為半地穴式房義文化也完全一致屋。

中國世界古文化:磁山文化——以“世界之最”著稱的文化

在房基遺址器物中,有一燒土塊,沾有清晰可辨的席紋,說明在7000年前這一帶就已編制葦蓆,考古學家稱此器物為全國之最。磁山與傳說中女媧補天的鳳凰山相距很近,這也為女媧為何“積蘆灰以止淫水”(《淮南子覽冥訓》)產生於此而做了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