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中醫藥可以把“膽結石”化掉嗎?

2021-06-08由 中醫肖相如 發表于 漁業

廣鬱金治膽囊炎嗎

魏長春 肖相如頻道

導讀:

今天學習魏長春先生治療膽囊炎、膽石症的臨床經驗方及常用的藥物加減。

膽囊炎、膽石症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其主要症狀為右上腹疼痛,噁心嘔吐,發熱及黃疸。

中醫學雖無此病名,但早有類似本病的證候記載。《靈樞·脹論》:“膽脹者,脅下脹痛”,及《傷寒論》中“結胸發黃”的描述與本病十分相似。

其他醫籍在有關脅痛、黃疸、寒熱、嘔吐等門類中,均有有關本病證候、治療的論述,可供借鑑。

膽囊炎、膽石症常易反覆發作,而膽石的大小,性質和分佈範圍又各不相同。

尤其是肝內膽管結石,依靠單純的手術方法,常難取得理想的治效;而結石範圍廣泛的病例,手術中亦易忽略遺漏,致使結石殘留常致再發和再次手術。

1

中醫學從增強機體自身的抗病能力,調整人體臟腑功能出發,能促進炎症消退,結石排出或縮小。不僅能緩解症狀,減少發病次數,且能使部分病人得到徹底痊癒。

膽為六腑之一,附於肝下,肝膽相互聯絡,

膽以通降下行為順,它既具有傳而不藏,實而不滿等各腑所具的普遍性。

但又和其他各腑不同,具有不儲藏或轉輸水谷糟粕以及糞溺等濁物的特殊性,是異乎尋常的腑,故稱之為“奇恆之腑”,膽汁清淨不濁,故又稱為“中清之腑”。

膽囊炎、膽石症的病因多端。

凡情志不暢,寒溫不適,飲食不節,過食油膩或蟲積等均可導致肝膽氣滯、溼熱壅阻,影響肝臟的疏洩和膽腑的通降功能,使膽汁排洩不暢,不通則痛;溼熱燻蒸,發生黃疸;氣血鬱結,熱結不散則化為膿;如溼熱長期不化,膽汁凝結,可成為砂石。

膽囊的炎症和結石常同時並存,互為因果,且與飲食和蛔蟲等有關,因此,在治療時往往難以截然分開。

一般治療方法不外乎:

通裡攻下,清熱解毒,燥溼瀉火,舒肝利膽,理氣開鬱,行氣活血,降逆止健脾和胃,安蛔止痛,補氣養血,溫中散寒。

從臨床症狀分析,

以溼熱氣滯居多,

見證除有口苦、咽乾、頭暈、不思飲食等少陽經症狀外,溼熱者,多有寒熱往來,面目或全身出現黃疸,右上腹持續脹痛或偶有陣發性疼大便秘結,小便黃濁或赤流,脈象弦滑或滑數,舌紅、苔黃膩或厚,治宜

清熱利溼、通下、疏肝利膽。

氣滯者,

平素性情急躁,善怒,一般無寒熱和黃疸出現,右上腹脹痛、絞痛或陣發性竄痛,常因鬱怒誘發致痛勢加重,小便清利或微黃,脈象沉澀或弦細,舌尖微紅、苔薄白或微黃,

治宜舒肝利膽、緩急止痛。

2

“六腑以通為用”,按照“痛隨利減”的規律。

在急性期間,一般以和解少陽、舒肝利膽、通裡攻下為法,用大柴胡湯加鬱金、廣木香、金錢草。

若溼熱重者,加苦參、滑石;實火者,加龍膽草、生山梔;氣滯者,加香附、青皮;血瘀者,加當歸、赤芍、紅花、丹參;

痛劇者,加川楝子、延胡索;出現黃疸者,加茵陳、白鮮皮、秦艽;嘔吐者,加橘皮、竹茹;有食滯者,加焦六曲、焦山楂、烏藥;平素嗜酒者,酌加葛花、枳椇子、紅豆蔻。

慢性病人出現腑實證的機會甚少,若兼有時,其症亦較輕,故治療時較少應用攻裡瀉下劑,臨床上常以自訂驗方金錢開鬱散為主,藥用金錢草、柴胡、枳實、白芍、生甘草、鬱金、海螵蛸、浙貝母。

本方取四逆散疏達肝膽鬱氣,烏貝散化滯散結,金錢草清溼熱、化結石,鬱金行氣活血、利膽止痛。

若兼有脘痛者,加蒲公英、甘松、天仙藤;若陰虛血熱,煩躁,頭暈頭痛,舌質紅絳者,則去柴胡加焦山梔、決明子、旱蓮草。

3

膽囊炎、膽石症的治療,在明確診斷下,還應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

按患者體質、年齡、職業、飲食、情志等狀況之各異與所見症狀之不同,以及其他兼證等等,隨症變化,靈活運用。

切忌千篇一律,固守成方。

臨床除應用上述二方外,還常採用下列一些方藥治療:

三花芍草小金蔞散,

藥用玫瑰花、厚朴花、佛手花、小青皮、雞內金、瓜蔞皮仁、柴胡、生白芍、生甘草、白蜜。

本方具芳香柔潤、調中理氣的作用。適用於陰虛之體、性情急躁之人,症見右上腹脹痛,面黃神疲,失眠,脈弦,舌質乾燥、邊紅、中剝脫、苔微黃者。

當歸四逆湯加減,

藥用當歸、乾薑、吳茱萸、柴胡、鬱金。

本方能溫中散寒、行氣活血。適用於膽石症,右上腹部疼痛或疼痛不顯著,形瘦,肢冷、素體虛弱,脈細、舌淡者。

烏梅丸檳榔丸合劑,

烏梅安胃丸、木香檳榔丸、白蜜,用滾開水泡汁服。

肝膽並治、通腑止痛。適用於膽病挾食滯、鬱怒,或殘石未盡,劇痛不止者,或兼慢性肝炎,消化不良,舌苔白厚膩者。

四逆散合平胃散加味,

藥用柴胡、枳實、白芍、生甘草、蒼朮、厚朴、青皮、雞內金、地枯蘿。功能舒肝利膽、和中化溼。

溫膽湯加味,

藥用陳皮、制半夏、茯苓、生甘草、枳實、生薑、竹茹、吳茱萸、木瓜、烏梅。

功能清膽和胃、理氣止嘔。適用於肝胃不和,泛嘔酸水,右上腹隱痛或不作痛,脈緩,舌質紅潤者。

金鈴子散合更衣丸加味,

藥用川楝子、延胡索、更衣丸(吞)、蒲公英、天花粉、金錢草、丹參、鮮蘆根、竹茹。

功能和中止痛,養陰通腑、調理氣血。適用於陰虛體質,右上腹隱痛,大便乾燥,脈象沉弦,舌質乾燥、紅糙無苔者。

增液湯合麻仁丸改湯加減,

藥用火麻仁、苦杏仁、生地黃、麥門冬、玄參、生白芍、生大黃、生甘草、白蜜、金錢草、玉米鬚。

功能養液潤燥、消石通腑。適用於陰虛體質,右上腹痛,納食減少,大便秘結,脈象弦細,舌紅乾燥有橫裂紋,或有胃痛史者。

當歸建中湯加味,

藥用當歸、桂枝、芍藥、炙甘草、生薑、紅棗、飴糖(衝)、甘松、天仙藤。

功能溫暖中焦、強壯脾胃、消積止痛。適用於虛寒體質,中氣不足,術後綜合徵,嘔大便清薄次數增多者。

4

驗案舉例

一、通腑洩熱

邱XX,男,30歲。

2周來右脅下持續劇烈腹痛,口苦,納差,大便乾結,失眠,脈弦滑,舌質紅、苔黃糙。

經X線造影攝片診斷為膽囊炎、膽石症。證屬少陽、陽明合病,熱鬱膽胃,熱邪壅盛,腑氣不暢。

以大柴胡湯加減治之:柴胡9克,黃芩9克,生白芍9克,生大黃9克,玄明粉6克(衝),天花粉6克,金錢草30克,廣鬱金9克。

3劑後,大便通順,日解軟糞2次,胃納轉佳,右脅脹痛減輕,夜寐易醒,舌紅、苔薄黃,脈弦滑,前方減生大黃為6克、玄明粉為3克,加焦山梔9克,淡豆豉9克。

續進5劑,右脅痛止,大便軟、日解1次,納佳,夜眠稍安,舌紅、苔淨,脈弦滑。

仍擬清解:柴胡9克,黃芩9克,生白芍9克,焦山梔9克,天花粉6克,金錢草30克,廣鬱金9克,蒲公英15克,竹茹15克。

5劑後,病瘥,

改以輕劑善後:用玉米鬚30克,蒲公英15克,泡茶代飲。

二、疏肝膽、化結石

沈XX,男,50歲。

右上腹部疼痛,反覆發作已30餘年,2天來劍突下絞痛,陣發性加劇,痛連右側肩背,伴嘔逆,脈弦,舌紅。X線攝片,膽囊內有大石1塊,小石5塊。

病久體弱,金錢開鬱散加減治之:金錢草60克,柴胡9克,枳實6克,炒白芍9克,浙貝母9克,廣鬱金9克,玫瑰花9克,蒲公英15克。

服5劑,疼痛未作,續以原方加減調治,或佐當歸、川芎、丹參以活血,或加厚朴花、天仙藤以調氣,並根據時令兼症隨症酌加桑葉、菊花、茯苓、滑石、谷精草、忍冬藤、烏賊骨、冬葵子、夜交藤、棗仁。

經治9個半月,共服藥129劑,連續3次X線攝片,膽石由逐漸縮小而至全部消失。

三、柔潤調氣

許XX,女,76歲。

脘腹間歇作痛已30年,時作時止,經確診為慢性膽囊炎,近半年來加劇,心煩,失眠,面黃,神倦,脈弦,舌紅、中剝脫液、苔微黃乾燥。

老年氣液並虧,擬柔以克剛,輕以去實法:

玫瑰花9克,厚朴花9克,佛手花9克,生白芍9克,生甘草1。5克,小青皮6克,雞內金9克,瓜蔞皮9克,柴胡9克,白蜜15克(衝)。

5劑後痛止,舌苔轉潤,脈緩,原方去白蜜,續進5劑,告愈。

四、溫通氣血

李XX,女,41歲。

右上腹部疼痛,經X線攝片診斷為膽囊炎,頭昏,腰痠,面色蒼白,脈細,舌淡紅。證屬寒凝氣滯血瘀。

藥用當歸9克,桂枝1。5克,白芍9克,炙甘草3克,生薑3克,紅棗6只,吳茱萸1。5克,黨參6克,柴胡6克。

5劑後,腹痛止,胃納增,頭昏愈,脈軟,舌淡紅、苔薄,原方去黨參,加細辛0。9克,通草3克,雞內金9克。

服5劑後,去雞內金,加附子、茯苓、黨參溫陽補氣,川芎、香附理氣活血,疏補並進,以鞏固治效。

五、理氣止痛

昌XX,女,30歲。

膽囊炎、膽石症,已作手術治療,但術後脅痛時作,近日脹痛尤甚,大便秘結,舌苔白厚,脈象沉弦。

擬理氣止痛法,烏梅安胃丸30克,木香檳榔丸15克搗碎,白蜜60克,用滾開水衝丸蜜飲服。

1劑後,便解,痛止,但脹悶未消,脈遲,舌淡、苔如白粉滿布,再以四逆散、金鈴子散加厚朴、蒲公英肝膽並治。藥後痛止,恢復健康。

注:

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

本文選摘自《魏長春臨床經驗選輯》,浙江中醫院整理,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1984。10。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絡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

封面圖來源於攝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