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我爺爺敢生7個,我為啥不敢呢?就生孩子的事聊聊躺平背後的邏輯

2022-02-19由 說文說事 發表于 漁業

人為什麼會斷子絕孫

我爺爺敢生7個,我為啥不敢呢?就生孩子的事聊聊躺平背後的邏輯

躺平的人生觀引人深思

生活中,總會有很多人,想多生一個孩子,同時又下不了決心,最後用最近的網紅詞語“躺平”來聊以自慰。

所謂的“躺平”,其實就是得過且過的另一種說法而已,不想折騰了,不想努力了,將就著過吧。然而,它和生孩子的事情又有什麼關聯呢?歷史以來,為人父母不都是想多折騰出幾個孩子來嗎?為何生孩子的事情,現在也和躺平掛上鉤了?

關於生育的問題,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一直有一個論調叫做

“人多力量大”

,也就是鼓勵

“多生多育”

,為何到了現在,“多生”還是“少生”?竟然上升到了一個人生意義的哲學高度了呢?

我爺爺奶奶這輩子生了7個孩子,全部存活,是為我爸六兄弟,加上我小姑姑1人;我外公外婆這輩子生了5個孩子,活下來4個,夭折了1個。而我現在卻守著一根獨苗,再也不敢有所動作了。為什麼這幾十年時間裡,我和我的祖輩在生孩子的事情上會有這麼大的分歧呢?

我爺爺敢生7個,我為啥不敢呢?就生孩子的事聊聊躺平背後的邏輯

孩子們的低成本生活

今天,就和大家來聊聊這背後的深層次的邏輯。

我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在他們那個年代,普遍有一種想法:

不生孩子就是傻子!

為何這麼說呢?因為他們所處的那個年代,他們所處的階級基本上可以稱為“無產階級”,也就是俗稱“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人的慾望往往是原始的,也是相似的。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的行為選擇是有利益驅動和成本分析的。我的祖輩基本上都是無產階級,他們沒有知識改變命運的機會和條件,或者說他們也不一定有這樣的見識和格局。

在他們最原始的觀念中,只有勞動力才是最可靠的生活保障。

我爺爺敢生7個,我為啥不敢呢?就生孩子的事聊聊躺平背後的邏輯

孩子就是希望

當一個人或者一個家庭渴望改變自己的命運的時候,他就會想方設法去尋求突破口。通常地,讓自己的家庭變得更富裕無疑是能提升社會地位,進而改變命運的。但是,身為無產階級的他們能存錢嗎?沒錢存。所以他們只能存孩子,透過生大量的孩子去改變家庭命運。

這種邏輯就是,

當你面對一個你必須或者迫切想解決的問題,但又找不到精確的解決辦法,你只能擴大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也就是“廣撒網”,然後乞求遲早可以發生中彩票一樣的奇蹟。

從另外一種角度來說,他們這種行為背後其實想表達的就是延續希望。

也許很多人都會覺得他們這種行為邏輯很是荒唐可笑,但是,中國幾千年大部分的底層老百姓就是這麼“賭”過來的。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誘惑力實在是太大了,大到人們會用這種原始、最無奈的方式去反抗命運。

我爺爺敢生7個,我為啥不敢呢?就生孩子的事聊聊躺平背後的邏輯

每個孩子的投入成本其實都是不一樣的

又有人會說,為了一個並不確定的希望,這麼使勁地給自己施加壓力,這划算嗎?其實對於他們來說還是挺划算的。至少從成本和收益的角度上來講,他們會覺得這是他們的最優選擇。

首先,按照他們的設計,

他們生孩子的成本並不高!

比如,我爸在家中排行老二,據他老人家的憶苦思甜,他幾乎從小到大就沒有穿過什麼新衣服,都是穿我大伯的舊衣服;更是很難得享受什麼親子教育、拓展培訓,能不餓死他已經是很難得了。我媽倒是穿過所謂的“新衣服”——基本上都是我外婆的舊衣服改造的,但是,據我媽的回憶,幾乎是從記事起,她就每天在不停地忙活著,幫家裡割草砍菜乾農活、洗衣做飯帶弟妹……

所以,對於我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來說,生我爸和生我媽都是一門很划算的“生意”。這麼說,或許有點不近人情,但卻是話糙理不糙。

我爺爺敢生7個,我為啥不敢呢?就生孩子的事聊聊躺平背後的邏輯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

在那個年代,生第一個孩子才是最大的成本投入,生得越多,成本越小,就像一個分數一樣,分子一定,分母越大,最後值自然越小。

而且,只有多生孩子,第一個孩子的成本投入才會快速回收。因為第一個孩子在幾歲的時候,很多活他是幹不了的,但是照看弟弟妹妹這種活他是可以乾的,只要他幹活了,他就能產生價值,就能回收成本,就能解放生產力。

多生孩子,對於那個時代的父母來說,

一是可以均攤成本,二是可以讓他們提前給家庭發展正向做功。

與此同時,孩子生得越多,作為父母的權威越容易被維護和尊重。

因為孩子們也都是正常的群體,他們會自己產生內卷,會自覺地形成以爹媽為中心的團體。這個道理也並不難理解,大家想想,是大公司的領導說話管用還是小公司的領導說話管用?你特麼手下只有我一個兵,管你領導不領導,很多時候還真不能動不動就擺譜。

我爺爺敢生7個,我為啥不敢呢?就生孩子的事聊聊躺平背後的邏輯

孩子們“自由”生長

又有人會問,那個時候,生這麼多孩子,爹媽管得過來嗎?打敗天真的,往往只有無邪!大家覺得他們會一個一個孩子去管嗎?幾乎都是像我媽那樣,老大帶老二、老三、老四……並把接力棒一路傳下去。

別覺得古代說“長兄為父、長嫂為母”是瞎說的,這都是基於一定事實的道德拔高。

這事就跟張三丰帶徒弟一樣,只有大徒弟宋遠橋是他一手帶出來的,其餘像張翠山那些人都是宋遠橋帶大的,張三丰只是有時間的時候才過問一下,盡點義務。講得直白一點,就是掛個名。

所以,在以前,長兄、長姐的威望都是極高的,老一輩的兄弟姐妹關係也要牢靠得多,基本上都是以老大為核心的。因為他們名為兄弟姐妹,實為“父子母女”。

那麼,問題又出來了,這些由小孩帶出來的小孩,他們的安全性和成材率能有保障嗎?實話實說,確實沒有什麼保障!但是,這在那個時代並不重要。試想一下,一群自己都不知道怎麼才能穿上鞋的人,他們會考慮只有能確保孩子有鞋穿的情況下才會去生孩子嗎?他們在意的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應該有鞋穿,而是萬一他們的孩子有一個穿上鞋,他們一家人都因此變得不一樣了。

我們今天,若是一個奶爸邊玩手機遊戲邊看孩子,一定會被口誅筆伐,罵得半死,會被指責太沒有責任心。事實上,那個時候,孩子看孩子,其實就和邊玩遊戲邊帶孩子一個意思,

都是“你呆在這別亂動哈”,然後該幹嘛幹嘛去了。

我爺爺敢生7個,我為啥不敢呢?就生孩子的事聊聊躺平背後的邏輯

生得起,卻並一定養得起

可是,那個時候的父母並不在乎,或者說有心無力、顧不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他們把你生下來就是最大的努力了,能不能活下去,很多時候還要看你自己的造化。

真要有個別孩子就意外被淘汰了,那就只能怨自己的命太脆弱了。因為條件有限,沒辦法給你太多保障。

也許有人會說今天的一句廣為流傳的話:“養不起你就別生啊!”恰恰相反,越是養不起的人家,他們越是想多生孩子。原因其實前面已經提及過了,因為多生一個就多一分希望。

當一個人的境遇到了他們認為糟糕得不能再糟糕的時候,他們一定會選取一些賭博式的收益和風險對沖。

不生,我連機會都沒有了;多生,至少還有一絲機會;大家會怎麼選擇?

而且前面也說了,生孩子在那個年代,它的邊際成本幾乎是為零的,但是它的可能收益卻是無窮大的,這就和很多人喜歡買彩票的道理是一樣的。

我爺爺敢生7個,我為啥不敢呢?就生孩子的事聊聊躺平背後的邏輯

人在低估的時候,很多事是不及深思的

但既然是彩票一樣,就沒有張張中獎的道理,這畢竟不是什麼參與就有獎的專案。這就得從他們“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心態上去找原因了。

那個年代有大量營養不良及夭折的孩子,絕大部分家庭都有沒有養活過的孩子,比如我媽的兄弟姐妹就夭折過一個。但是,那個時代的父母有功夫忙著悲傷嗎?雖然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少一個孩子自然會多一份傷心,

人在生存的壓迫下,總是顧不上悲春傷秋的,活下去,讓活著的更多的人活下去才是他們生活的燃眉之急,傷悲只能被暫時按壓在內心深處。

人在極其嚴苛與卑微的生存條件下,會不由自主地停止很多關於意義和價值、道德和尊嚴的思考,會變得麻木不仁、無動於衷,並不是他們沒有感情和追求,而是他們無奈,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人在看不到希望和收穫的時候,會更容易固守成本。

越是活得不容易的人,越容易覺得自己活著的每一天都是賺的。那些身患絕症,感覺自己在劫難逃的人,往往會用這種可憐的方式去尋求最後一點蒼白的自我安慰。

那個年代,

大多數父母都是一天天麻木地生活,並裹挾著自己的孩子往前麻木地走著,真正地走一步看一步,根本沒時間悲傷、沒時間憧憬,沒力量反抗、沒力量憤怒。

我爺爺敢生7個,我為啥不敢呢?就生孩子的事聊聊躺平背後的邏輯

很多孩子的教育是一種刻骨銘心的傷

你也更不能奢望那個年代的父母能有

“再窮不窮教育,再苦不苦孩子”

的覺悟,碰到一個願意砸鍋賣鐵送你上學的父母,你就趕緊燒高香吧。

因為送孩子進學校並不符合那個年代的家庭受益。

男孩生下來養到青春期就是壯勞力了,基本上被列為了家庭的收入項了,我記得我父親在十幾歲的時候就是家裡賺工分的主力了;女孩稍大一點也可以在家裡照顧弟弟妹妹,解放父母、兄長的勞動力,養到成年後便可以嫁出去,換回的彩禮錢則可以用來給兒子娶媳婦,類似於資源替換。

這就是大多數貧困農民最簡單的經濟學,他們有些是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反正祖祖輩輩都是這麼做的;

有些可能意識到這是一種惡性迴圈,但現實生活的蒼白無力、心力憔悴又逼著他們重蹈覆轍。

上學,聽起來很美,但是追起來卻很遙遠,就好比故事裡的仙女一樣,那都是屬於別人的愛情。

在他們現實的衡量之中,送孩子上學就是一種奢侈享受,是一種敗家行為。飯都吃不飽,還要犧牲勞動力、浪費資源去讀什麼書,難道是為了讓家裡人更加吃不飽嗎?

我爺爺敢生7個,我為啥不敢呢?就生孩子的事聊聊躺平背後的邏輯

多子多福其實是一道計算題

綜上所述,我們的祖輩之所以敢於且願意生一大堆孩子,其內在的演算法是這樣的:

1、人多力量大,人多機會多,多子多福嘛!

生得多能改善千瘡百孔的家庭生活,即使改善不了,至少也不會增加什麼負擔,前面也說了,多生對於他們來說,成本到最後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能讓家庭的物質生活變好,就算不能把生活變好,至少不會降低現有的生活水平。

2、如果把生孩子當作一個再造工程,生孩子對於大多數父母來說,維護成本並不高。

不都是有哥哥姐姐帶著嗎?這是一項一勞永逸的工程,反而是少生了,前面生的孩子還在客觀上形成了資源浪費。

3、孩子生得越多,父母的權威和地位就越高。

這個道理就不用多解釋了,你如果是一個領導,手下只有一兩個小嘍囉,你能有什麼權威和地位?要是你手下是一群嘍囉,能一樣嗎?

4、在當時社會,生孩子基本上是大面積的社會內卷;

他大舅別笑他二舅,都是半斤八兩,咱們都是比數量,不是比質量。什麼成材率等主要的KPI指標,基本上沒人太關注。生的孩子都沒出息,也沒人笑話你;萬一生的孩子有一個有出息,那就發大發了。

所以,在我們祖輩那個年代,在生孩子這件事情上,

絕對是“能多生絕不少生”和“沒有條件多生,創造條件也要多生”的。多生,是符合他們的利益驅動和情感需求的。

我爺爺敢生7個,我為啥不敢呢?就生孩子的事聊聊躺平背後的邏輯

優生優育

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也就是我父輩的時候,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因為改革開放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計劃生育則拉開了人口結構最佳化的序幕。

咱們大中國固然是地大物博,但是這樣不受控制的人口野蠻式增長,顯然是後患無窮的。為了控制人口的非正常增長,計劃生育的時代來了。

目的就是在於逼著老百姓往“優生優育”的路上去自覺靠攏,別像以前那樣,只管生,不管養。

限制了你孩子的數量,就不怕你不把有限的資源投資到你有限的孩子身上。

我爺爺敢生7個,我為啥不敢呢?就生孩子的事聊聊躺平背後的邏輯

獨生子女引起連鎖反應

所以,我父輩和我祖輩,在對待子女的觀念上產生了兩個方面的巨大反差:

1、孩子死不起了。死一個就得重來一次,就是一次投資失敗,就是一次成本浪費。

這玩意就跟古董字畫的規則類似,甭管是不是出自名家,只要是孤本,價格就低不到哪裡去。

也就是逼著所有的父母都必須要想方設法地把孩子帶好帶大,別老想著“隨便買張彩票,中不中獎無所謂”的美事了,現在彩票漲價了,一次只能買一張了,看你無所謂不無所謂?

對於大多數父母來說,孩子其實就是一種延續的希望,

這種希望自然是越多越好,但是實在少一點也勉強可以接受,可這種希望萬萬是不能斷絕的。

中國人罵人最狠毒的一句就是罵人家“斷子絕孫”,原因就在此。

我曾在某公司上班,有一對兄弟皆是我的同事。前一年,弟弟因為下班途中被火車撞了,撒手而去,追悼會上,我見其父母面容憔悴、痛哭流涕,但勉強還能撐得住;禍不單行的是,第二年,哥哥又是在上班途中被貨車給撞死,追悼會,我再見到其父母,才真正知道什麼是

行屍走肉、形容枯槁

,他們的頭髮一夜白盡,坐在靈堂前,沒有一絲生氣,既不哭也不喊,狀若痴呆,

這就是真正的“哀莫大於心死”。

雖然兩個孩子的去世都是按工亡處理的,公司賠給他們不少的錢(足夠他們安享晚年),但是錢對他們來說,又還有什麼意義呢?

我爺爺敢生7個,我為啥不敢呢?就生孩子的事聊聊躺平背後的邏輯

多一個孩子,其實就是多一道保險

這就是多個孩子和單個孩子的父母的心理差異。

有兩個以上孩子的父母基本上不會過於悲傷和糾結於其中一個孩子的夭折問題,因為至少還能留下一個,他們心裡還有念想和寄託。但是,只有一個孩子,就完全不一樣了。這個孩子就是他們的全部,是容不得有半點閃失的。

《趙氏孤兒》的故事為什麼這麼震撼人心?呂雉為什麼會在劉盈早逝之後性情大變?李淵為什麼對第三子李玄霸的夭折那麼輕描淡寫?其實都是類似的邏輯。

而且,這種變故的破壞性是很容易擴充套件的,若是作為父母,他們的孩子都死光了,一個都不剩,他們的心基本上就會堅硬如鐵了,這種基本上屬於惹不起的那一類人了。比如說前文的呂雉。

所以,

我們這一代的獨生子女,最大的問題其實並不是教育成材、享受生活的問題,而是每個家庭、每對父母對待孩子的那根弦時刻被繃緊的問題。

沒有多少人承擔得起、敢於去挑戰斷根的風險。

我爺爺敢生7個,我為啥不敢呢?就生孩子的事聊聊躺平背後的邏輯

家庭重心下移到孩子身上

孩子,在父母心中、在整個家庭中、在整個社會中的分量悄然完成了逆襲,成了當之無愧的重中之重。以前是孩子們圍著爹媽內卷,現在是爹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乃至社會生活、文化心態都圍著孩子開始內捲了。

於是乎,與孩子相關的醫療、食品、教育等衍生領域的成本被越卷越高。

明牌!就問你跟不跟?不跟的,慢慢地只有那些真的跟不起的人了。

於是乎,

以前簡單生個孩子的事情就被賦予了各種複雜的使命和職能、意義和象徵,變得越來越複雜了。

我爺爺敢生7個,我為啥不敢呢?就生孩子的事聊聊躺平背後的邏輯

資源過剩的父母將走向另一個極端

2、吃飽了沒事幹了。

經濟條件越來越好,養活一個孩子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基本都不成問題了,資源慢慢出現了冗餘。咋辦?這些資源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只能全部傾注到孩子身上了。

給你吃越來越好的,穿越來越貴的,學越來越多的……反正你好我也好,而且我要讓你比別人更好。孩子,咱家現在啥也不缺,不指望你能早點為家裡做貢獻,你努力學習,變成那個比別人更好的自己,咱就心滿意足了。

於是,第一波獨生子女就這樣被動地成為了第一代“被慣壞了”的人。他們享受了祖輩、父輩的成果,卻沒有經歷過他們的艱辛,隨之而來的,是他們與上一輩的價值觀念逐漸脫節。

等到他們長大了,結婚生子了,他們再把他們從父母那裡接收到的培養方式和理念做了擴充和延伸,便逐漸形成了現在的家庭教育和社會生活的習俗和規則。

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生活、教育環境,給孩子買婚房、屯資金……就像一個無形的漩渦,把越來越多的父母捲了進來。

我爺爺敢生7個,我為啥不敢呢?就生孩子的事聊聊躺平背後的邏輯

生二胎,想說愛你並不容易

慢慢地,獨生子女的後遺症被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於是,又出現了“生二胎”的吶喊聲。可是,

生個老二,就能從“獨生子女”的囚徒困境中走出來了嗎?

沒那麼簡單,因為回頭路有時候並不好走,我們都回不到以前了。

你現在生個老二,你就能重複你祖輩那種模式嗎?能讓老大去幫著看老二嗎?就算你心大,你家老大那一關就過不去。老大會想:別人家的孩子都跟王子公主似的,我憑什麼就要像個奴僕一樣地給你們去帶小孩子,想都別想!

這不是人性變了,而是時代變了。

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人對自身的環境,反應是十分敏感的。

以前是大家都那樣,現在是為什麼就我要這樣?

而且,作為父母,你在孩子身上的投入越來越大,你還真不能有

“不換思想就換人”

的憤怒,臭小子,辛辛苦苦把你養大,讓幫忙照看一下老二,不應該嗎?不管你了,換人,全心全意管好老二算了!試問,有幾個父母能這麼霸氣側漏?

總之,物質生活隨著時代開始大幅度騰飛,也使得生育不僅僅是經濟問題了,還有很多上層精神殿堂因素的考量。

所以,很多人在選擇二胎、三胎的問題上,

反覆糾結並不純粹是得付出多少經濟代價的問題,而是他們有了更謹慎、更全面的辯證考量。

我爺爺敢生7個,我為啥不敢呢?就生孩子的事聊聊躺平背後的邏輯

男女比例

同時,這裡還要岔開說一下,中國的男女性別比例問題。眾所周知,在中國總體上是一個男多女少的人口性別結構的,但事實上,在一線城市中,通常卻是女多男少。

其根本原因就在女孩無論在智商和情商上都相對於男孩要更早成熟,

她們在應試教育中更容易脫穎而出,更容易在青春歲月中佔據上風。

從高校的女生所佔的比例資料來看,目前已經接近60%。

獨生子女時代優渥的經濟條件,為我們的社會培養一大批超過同齡男孩的優質女孩,這些女孩子經過高等教育的培養,會逐步蛻變成所謂的社會精英。社會精英的最終流向也一定是向大城市集中的。

也就是說,越是在大城市裡,越是需要更多的精英男孩去匹配那些蛻變過後的女孩,可事實上,這可能嗎?因為不符合資源分佈規律。

所以,越是在大城市,越是優秀的女孩越容易單身。因為男女關係,一直都是錯位搭配的,更多優秀的女孩因為缺乏更多比她們更優秀的男孩來匹配,從而變成了剩女。

而在落後地區和農村,廣大落後了的男孩,因為女孩的整體境界前移,也找不到合適的物件了。

男女的兩個極端群體因為錯位匹配成了單身大本營的主力軍,這就是人口結構的巨大作用力。

我爺爺敢生7個,我為啥不敢呢?就生孩子的事聊聊躺平背後的邏輯

回個頭來,我們再來看看經過精英蛻變並順利結婚生子的男孩女孩,他們在生育和生活上會有什麼潛移默化的意識轉變:

1、自己從小到大就一直被當作是個“孩子”,他們根本不知道怎麼去帶孩子。

不像以前的哥哥姐姐,很小就知道怎麼帶弟弟妹妹。

2、這些人通常都對自我生活質量要求較高,孩子的誕生會不會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成為了他們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

生孩子不是他們的必選項了,不像以前,啥也沒有,沒啥好想的,白天努力幹活,晚上認真生孩子,現在的年輕人都會自己給自己搭建上層建築,社交、健身、旅遊、影視……喜歡啥就可以幹啥,沒必要太沉迷生孩子的事情了。

3、他們對於孩子的成長過程和未來期許更高

,尤其是母親們,她們作為孩子的生產者,天生從基因上就會對孩子的成長和要求關注度更大一些。在孩子們的培養上,她們會投入更多資源,同時也會對孩子的父親提出更多要求。

總而言之,

父母,特別是母親角色的生活層次的提高,進而對整個社會的生活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相應地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我爺爺敢生7個,我為啥不敢呢?就生孩子的事聊聊躺平背後的邏輯

中產階級,有時候很尷尬

一箇中產家庭,年收入30萬差不多了吧,每年在孩子身上投入十萬算是正常的吧,這還只是一個孩子在經濟資源上的搶佔,還有時間和精力資源呢?

這筆賬若是乘以二,有多少中產家庭可以拍著胸脯表示自己無壓力?

另外,從社會關係的角度來看,多生一個孩子的代價更是一般人難以承受的。

首先,你的社交時間無疑會被大量佔用,甚至趨近於零。

你敢丟下家裡的孩子不管,跑去和朋友約個茶?唾沫星子都夠你喝一壺了。

其次,你的職場競爭力會大幅度下降

,你能保證你的精力和時間不被孩子分散,你能保證你的領導和老闆都是那麼人性化?你因為孩子生病、上學,多請幾次假試試?

當然,也有朋友會說,不都中產了嗎?不缺錢呀,讓老婆在家做全職太太不就行了。那就更不行了,首先收入會下降,中產就會變得名不副實了。其次,沒有了職業工作的老婆們,一定會給你很多你覺得不可理喻的“驚喜”,很多毛病就是這麼閒出來的;最後,你們夫妻的感情小船說翻就會翻,因為兩人的關係已經不對等,心態都會發生變化。男的會覺得什麼都是靠我,女的會覺得啥都不放心。

外面的世界誘惑太多,家裡的生活太寂寞。

所以,即便是一箇中產家庭,在面對多生一個孩子的問題上,一定也是需要反覆協商、權衡的,最後有人做出犧牲,才能最終決定下來的。遺憾的是,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去承擔這種風險。

我爺爺敢生7個,我為啥不敢呢?就生孩子的事聊聊躺平背後的邏輯

生孩子不是玩遊戲

恰恰是由於時代的變化,“吃穿不愁”的中產家庭越來越多了,所以多生孩子其實對大部分家庭是沒有太大吸引力的,因為多生孩子會破壞他們的生活基礎,會增加他們的生活成本。

那麼,多生孩子對於什麼樣的人來說是利好的呢?

一種自然是低產階級

,他們恰如我們的祖輩一樣,本身生活條件就十分有限,多生一個孩子,未來就多一分希望,即使希望落空了,也對他們生活影響不大,畢竟再差能差到哪裡去?

另一種的就是高產階級

,因為生孩子的那些成本對他們可以忽略不計,他們對於孩子有著“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追求。跟做實驗一樣,做實驗的次數越多,就越有把握。

總之,

高產階級不在乎成本

,他們要保證自己基業的傳承命中率,自然希望孩子多,

低產階級渴望命運突破卻又無能為力

,也只能寄希望多生幾個有出息的孩子。

唯獨只有不上不下的中產階級進退維谷

,只能用“躺平”來自我安慰了。

我爺爺敢生7個,我為啥不敢呢?就生孩子的事聊聊躺平背後的邏輯

躺平,其實很可怕,也不可取

其實不願多生一個孩子和所謂的“躺平”就是一個道理,就是說服自己安於現狀罷了。但是,確實也不能說它好或者不好,

更多是一種無力、無奈的心理掙扎吧。

現在大張旗鼓地宣揚“躺平觀”的不絕大多數都是所謂的中產階級嗎?躺平,對於高產階級和低產階級毫無意義,高產者,躺不躺,都能平,低產者,躺不躺,都不能平。唯有中產階級,

求而不得之後,最容易拉攏共情人們來給自己的無奈、不滿穿上一件美麗的外衣。

躺不躺平和多不多生,是一個道理,

沒有最好的選擇,只有最好的動機。

很多事情,既不復雜也不簡單,認同就用心去做,不認同就不主動參與,這便是內心安寧的時光。

誰也沒比誰高尚,誰也沒比誰自私,人永遠是趨利避害的動物,別被道德綁架,也別丟開道德一路裸奔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