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追星“塌房”?藝術中的廢墟也很美

2022-02-06由 芭莎藝術 發表于 漁業

新月沃土現狀如何

追星“塌房”?藝術中的廢墟也很美

追星“塌房”?藝術中的廢墟也很美

卡納萊託(Canaletto)《君士坦丁凱旋門與羅馬競技場的景

色》(View of the Arch of Constantine with the Colosseum),布

面油畫,1742-1745年

追星“塌房”?藝術中的廢墟也很美

忙於追星吃瓜的你,是否也有過“塌房”的經歷?要知道這個詞並不是飯圈獨有,在藝術界也是個炙手可熱的主題。今天,時尚芭莎藝術就帶你追一追“塌房”之美

忙於追星吃瓜的你,是否也有過“塌房”的經歷?要知道這個詞並不是飯圈獨有,在藝術界也是個炙手可熱的主題。今天,時尚芭莎藝術就帶你追一追“塌房”之美

追星“塌房”?藝術中的廢墟也很美

追星“塌房”?藝術中的廢墟也很美

卡爾·哈格(Carl Haag)《巴爾米拉太陽神廟

廢墟》(The Ruins of the Temple of the Sun, Palmyra),布面油畫,1859年

歷史與記憶

隨著時間流逝,建築古蹟與廢墟殘骸被賦予了亙久魅力,默默向我們昭示著遙遠而輝煌的歷史。儘管這些斷壁殘垣如今已被歲月塵封,但它們卻在藝術創作中永垂不朽。

追星“塌房”?藝術中的廢墟也很美

拉蒙·馬丁·阿爾西納(Ramon Martí Alsina)《宮殿的廢

墟》(Ruins of the Palace),

布面油畫,1859年

追星“塌房”?藝術中的廢墟也很美

休伯特·羅伯特(Hubert Robert)《羅馬

遺蹟》(Roman Ruins),

布面油畫,

1760年

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古典建築中科林斯式的柱廊和哥特式的尖頂便成為了眾多藝術家的靈感源泉。這些來自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的建築元素被重新運用在藝術家半虛構的創作中,畫面莊嚴肅穆,富有強烈的神秘感。

追星“塌房”?藝術中的廢墟也很美

塞巴斯蒂安·佩特(Sebastian Pether)《月光下河邊的一座哥

特式教堂廢墟》(A Ruined Gothic Church beside a River by Moonlight),布面油畫,

1841年

追星“塌房”?藝術中的廢墟也很美

馬可·裡奇(Ma

rco Ricci)和塞巴斯蒂亞諾·裡奇(Sebastiano Ricci)《帶有古典遺蹟和人物的風景》(Landscape with Classical Ruins and Figures),

布面油畫,1725-1730年

在這些畫作中,我們可以看到月光掩映下蕭索破敗的哥特式教堂,也可以欣賞樹影婆娑下空寂荒涼的古羅馬廢墟。那些建築腳下一去不返的水流,以及沉浸在自我生活中的小人物們,似乎都在向我們展示著歷史與當下不可跨越的距離感。

追星“塌房”?藝術中的廢墟也很美

朱爾斯·路易斯·科尼奈特(Jules Louis Coignet)《巴勒貝克遺

址》(Ruins in Baalbek),布面油畫,1846年

在另外一些作品中,我們也能看到頗具異域風情的景色。法國風景畫家朱爾斯·路易斯·科尼奈特曾親身來到黎巴嫩,並用畫筆記錄下他旅途中的所見。畫作中描繪的巴勒貝

克(Baalbek)古羅馬

廢墟,如今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這座城市以太陽神而聞名,其太陽神朱庇特神殿曾一度吸引成千上萬的朝聖者。

追星“塌房”?藝術中的廢墟也很美

阿斯卡尼奧·盧西亞諾(Ascanio Lucia

no)《耶穌與通姦女子》(Christ and the Adulteress),布面油畫,1669年

除了單純的風景繪畫,《聖經》故事等宗教與神話也是廢墟繪畫的重要題材。義大利畫家盧西亞諾的作品便描繪了約翰福音中耶穌與被抓住的通姦女子的故事。

故事中的人們抓住了一個通姦女子,想要帶到耶穌面前以石刑處置,藉機加罪給耶穌。而耶穌卻問道:“你們當中誰沒有犯過罪,誰就先拿石頭打她。”人們聽後,就從老到少先後退了出去,女人最終也沒有獲罪。

追星“塌房”?藝術中的廢墟也很美

路易斯·達蓋爾(Louis Daguerre)《霍利路德教

堂廢墟》(The Ruins of Holyrood Chapel),布面油畫,1824年

追星“塌房”?藝術中的廢墟也很美

卡爾·布萊興(Carl Blechen)《哥特式教堂遺

址》(Gothic Church Ruin),

布面油畫,1829-1831年

在這些風景繪畫以及宗教神話題材的作品中,建築廢墟不論荒涼或是古樸,總能傳達出令人難以忘懷的美感。也許正是廢墟所承載的那份歷史記憶,為作品帶來了凝重感和嚴肅性,引人深思。

追星“塌房”?藝術中的廢墟也很美

卡納萊託

《君士坦丁拱

門》(

The Arch of Constantine

),布面油畫,26。8×37

。6cm,1742年

災難與破壞

廢墟不僅記錄著時間的流逝,也象徵著毀滅與破壞。許多歷史建築其實並非毀於自然界的消磨,而是葬送於人類社會的混亂與紛爭。

追星“塌房”?藝術中的廢墟也很美

休伯特·羅伯特

《聖讓恩格里夫教堂的

拆除》(

Démolition de l‘église Saint-Jean-en-Grève - Musée Carnavalet

,布面油畫

,1800年

追星“塌房”?藝術中的廢墟也很美

休伯特·羅伯特

《聖嬰教堂的拆除》(The Dismantling of the Church of the Holy Innocents),布面油畫

,1785年

生活於18世紀的法國,畫家羅伯特親眼目睹了法國大革命的動盪。在推翻君主制過程中,衝突和暴力在巴黎留下了永久痕跡。城市在硝煙和戰火中扭曲變形,整個社會都開始分崩離析。在他的畫作中,往日光輝神聖的教堂變得破敗不堪,表現著畫家對於巴黎甚至法國狀況的不安與擔憂。

追星“塌房”?藝術中的廢墟也很美

休伯特·

羅伯特

《盧浮宮大畫廊的假

想圖》(

Imaginary View of t

he Grande Galerie in the Louvre)

,布面油畫,65×81cm,1789年

追星“塌房”?藝術中的廢墟也很美

休伯特·

羅伯特《大畫

廊的廢墟》(

Imaginary View of the Gran

d Gallery of the Louvre in Ruins

),布面油畫, 114。5

×146cm,1796年

對於羅伯特而言,沒有建築能夠屹立不倒。不管它們看起來多麼宏偉,終會化作一片廢墟。而面對永恆,他所處的時代也只是短暫一瞬,脆弱不堪。在《大畫廊的廢墟》中,我們看到盧浮宮的屋頂塌陷,藤蔓伸展到拱門和廊柱的邊緣,宮中的藝術品也蕩然無存,好像人類的浮華榮耀與文化遺產終會走向暗淡與衰敗。藝術家透過描繪廢墟場景,不斷反思著虛無與毀滅這一主題。

追星“塌房”?藝術中的廢墟也很美

安塞爾姆·基弗(Anselm Kiefer)《奧西

里斯與伊西斯》(

Osiris und Isis

),油、丙烯酸、乳膠、黏土、瓷器、鉛和

銅線

,379。7×561。3×24。1cm,1985-19

87年

在20世紀,人們對於廢墟主題的探討則更進一步。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讓歐洲大陸滿目瘡痍,饑荒、瘟疫、廢墟、屍體因此成為藝術創作中反覆出現的主題。

在德國新表現主義畫家安塞爾姆

·

基弗的筆下,廢墟不僅表達著他對於民族歷史和戰爭責任的反思,更傳達著畫家對人類生死命運的思考。

追星“塌房”?藝術中的廢墟也很美

安塞爾姆·基弗《

新月

沃土》(

The Fertile Crescent

),丙烯酸、油、蟲

膠、

沙子與畫布,280×570×8cm,2009

追星“塌房”?藝術中的廢墟也很美

安塞爾姆·基弗《內

部》(

Interior

),油、丙烯酸、

紙與畫

布,287。5×311cm,1981年

這些作品中衰朽的建築和荒涼的場景既是對戰爭和暴力的控訴,也是對社會和人性的反省。直至今日,這些深刻命題都值得我們不斷重溫與反思。

示與未來

藝術家們不僅熱衷於表現廢墟中深厚的歷史重量感,也嘗試著將現代元素帶入自己的創作,在超越時空的藝術碰撞中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和心靈震撼。

追星“塌房”?藝術中的廢墟也很美

追星“塌房”?藝術中的廢墟也很美

希臘一座擁有四百年曆史的村莊廢墟上,柏林藝術家

托馬斯

·

格蘭瑟(

Thom

as Granseuer

)和托米斯拉夫

·

拖匹克(

Tomislav Topic)

使用120餘種顏色的噴漆織物組成數字化、畫素般的裝置藝術。

這些多彩織物在陽光下十分亮麗,像極了現代城市街頭的廣告牌和霓虹燈,與四周古老的灰色石壁形成鮮明對比。

追星“塌房”?藝術中的廢墟也很美

而在一些日本藝術家的創作中,廢墟並不是現代文明的對立面,而是城市文明本身。我們生活中司空見慣的高樓大廈,在他們筆下變成荒涼廢棄的鋼筋水泥。這些了無生機的建築殘骸,讓我們感到對當下和未來的迷惘,以及對城市發展和工業文明的懷疑。

追星“塌房”?藝術中的廢墟也很美

本田久晴(Hisaha

ru Motoda)《聖瑪麗大街30號》(

30 St Mary Axe

,版畫,2017年

追星“塌房”?藝術中的廢墟也很美

野間實(Minoru Nomata)《

聽故事》(Listen to the Tales),丙烯酸

與畫布,2013年

不論是對歷史的凝視、對戰爭的反思還是面向未來的重構,廢墟一直以來都是藝術創作中一大充滿張力的主題。在殘破腐朽的物質現象背後是關於時間、死亡、虛無、重生的永恆反思和精神命題。藝術中“塌房”,並沒有看起來那樣簡單。

追星“塌房”?藝術中的廢墟也很美

陳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