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老子《道德經》:“大器晚成”?錯了!是“大器免成”

2022-02-06由 悅讀國學 發表于 漁業

什麼器成什麼成語

老子《道德經》:“大器晚成”?錯了,是“大器免成”!大象無形,又是什麼意思?

大家好。這裡是悅讀國學。

道德經的神奇之處就在於,它本身並沒有標點符號,但是,各種斷句方法,居然都可以解釋通,很多人傳抄錯誤,居然也順理成章,有的還成了成語,比如原本是大器免成,被抄做大器晚成,居然還出鏡率極高

我們今天看到的通行本道德經,是大器晚成,但是在郭店楚簡和馬王堆帛書本,都是:大器免成

大器免成。意思是說:真正的大器渾然天成,而不需要人為合成,人為合成的,再大也是小器

大器根本不需要合成,何謂早,何為晚?像姜子牙一樣垂釣到80歲再出山?

老子《道德經》:“大器晚成”?錯了!是“大器免成”

如果按通行本的解釋,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鍊,所以成就較晚,也是說的通的,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樣了。而且,在這裡就會和上下文格格不入,顯然,這並非老子本意。

可能手抄的那個人,自己加了一個日字旁,也未可知。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大器晚成”

但是我們結合上下句來看: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無和希,在本章,都是不能的意思,所以,應該是大器免成,而非晚成

老子《道德經》:“大器晚成”?錯了!是“大器免成”

大象無形,又是什麼意思?

象,形,一個形而上,一個形而下,一個是客觀存在,一個是主觀認知;象,是事物本身的狀態,形,是人辨識感知的結果

大象無形,意思是:真正的大象,不能辨識感知;可以辨識感知的象,就不是真正的大象

比如說,一個物體,必然具有形狀,可是這個形狀,你未必看到的,感受得到,為什麼,人自身的侷限性,包括意識,感官,所處的空間維度,等等,決定了感受到的只能是區域性的,片面的。

那麼,象和形具體應該怎麼理解?象,是事物本身的狀態,形,是人辨識感知的結果。何為象?易經所謂:見乃謂之象,直白的說,客觀事物所具備的形狀或者呈現的狀態,就是象;而形,是你對這個客觀事物觀察辨別,感知到的形狀

老子《道德經》:“大器晚成”?錯了!是“大器免成”

也就是說,象,是客觀事物所具備的形狀,是形狀本身;而形,是你感官捕捉到的形狀。一個是主觀,一個是客觀,對於客觀的存在,你的主觀認知,不一定完全精準,準確的說,一定不會完全精準,更不可能全面的認知。打個比方,泰山所具備的真實形狀就是象,但是,泰山那麼大,你不管站在哪個角度看它,都只能是區域性,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這個嶺和峰就是形。進一步,如果是幾萬個泰山在你的面前,可能你看到的就是一個點,那麼無邊無際的大道呢,你能感受到的可能就是虛無混沌了。所以真正的大象,無法感知辨別,此為大象無形。大象無形和大音希聲,大器免成一樣,都是老子用來喻指人道非天道,主觀不能代替客觀,意在透過具體的形容描述,說明,對於大道,人們是不可能完全精準認知的。進一步詮釋了:道可道,名可名。

我們簡單總結一下,你會發現,這幾句,老子是透過,體用兩個方面來講訴天道和人道的對比關係

說到體用,簡單介紹幾句:所謂體,就是事物的本質,事物的主體,實質;所謂用,就是事物呈現的狀態,發揮的作用,執行的規律法則等等,用易於理解的說法,可以簡單的這樣理解,就是,主體和體現,這樣的關係

好,我們看這幾句:大白若辱,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方無隅。其中:

白,是客觀真實,辱,是主觀錯覺;象,是客觀主體,形,是主觀認知

音,是客觀存在,聲,是聽覺感知;方,是客觀存在 隅,是主觀感受

一個客觀,一個主觀,就是這樣的對比關係。因為感官接觸到的,總是區域性,而非整體,

既然是區域性,就是片面的,也可能就是錯覺,只有從自己的感受當中跳出來,放下主觀認知,遵循客觀法則,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