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青州記憶丨古樸山村——東西峪

2022-02-04由 談青州 發表于 漁業

疔癰瘡癤是什麼病

東西峪,在邵莊鎮區西南10公里處,東臨紅嶺,南依黃龍山,西靠雞冠山,西北隔淄河與齊魯石化城相望。

東西峪是兩個古老的自然村落。東西走向的黃龍山脈,在此向北延伸出一道山樑,兩個古村分別坐落在山樑下不同的峪溜中。東峪溜中的村子叫東峪,西峪溜中的村子叫西峪。

兩村的居民以傅姓為主。由《傅氏族譜》可知,洪武年間傅氏先祖自冀州棗強遷徙而來。因為西峪水源充足,他們首先在這裡定居。當初沒有房子,只能住在山上的黃石洞內。艱苦的生活條件,使先祖們養成了堅韌樂觀的性格,他們管這個洞不叫“洞”,而是稱作“黃石屋”。直到現在還口碑相傳,傅姓後人仍這樣叫著。

隨著生產資本的積累,傅氏先祖不斷置房置地,到第十世的時候傅氏家族已人丁興旺,財多地廣,為了耕種方便,就有人到東峪居住。久而久之,逐漸形成了兩個村落。

青州記憶丨古樸山村——東西峪

古村一角

傅氏先塋碑文記載,早在明朝以前這裡就有人居住,但那時還不叫東西峪,村名叫“郭莊”。如今的東西峪、東郭、西郭、南山子五個自然村,還有“五郭莊”的叫法。

歷史上之所以稱郭莊,跟這一帶出過一個叫“南郭”的人有關。南郭是戰國時期著名的音樂家,年輕時不懂音樂,因家境貧困無力贍養老母,不得不混進齊宮鼓瑟吹竽,被齊湣王嗤笑為“濫竽充數”,逐出宮外。南郭是一個很有進取心的人,從此他遍訪名師,發奮勤學,十年後終成一位優秀的宮廷樂師。這個故事在《韓非子·內儲說上》中有比較粗略的記載。

這說明2000年以前,東西峪一帶已有古村落雛形了。當然,現在人們看到的東西峪古村,大多是明朝的建築。

近幾年來,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條件的改善,居民多已遷入新村,古村內少有人居住。原本偏遠的山村,顯得更加僻靜清幽。迤邐的圍牆、青石小巷、石砌民宅、古井古池等遺蹟,初春嬌嫩的香椿芽和仲秋火紅的柿子等豐饒的物產,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人們在懷古幽思或飽覽自然風光的同時,對這裡深厚的古村落文化也作著進一步的瞭解。

青州記憶丨古樸山村——東西峪

北門閣子

高聳的北門閣子

沿東峪新村西南角的石板小路向南不足百米,便是東峪古村標誌性的建築——閣子。

閣子是古村的北門,為一座小型二層樓閣,遠望極像一座城門。前牆上鑲有碑刻,字跡清晰可見,以端端正正的小楷記載了閣子的承建時間和主要承建人:“大清乾隆二十一年三月越朔……石匠王振道”。整個閣子是泰山紅門的縮建,構築佈局更比紅門協調美觀,線條比例也更玲瓏精緻。閣子雖小,但居高臨下的氣勢卻不容小覷。該閣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文革時期遭到人為破壞,本世紀初當地村民又根據其原貌進行了修繕。

閣子坐北朝南,整體呈梯形,高約八米,寬為六米,由上層的殿宇和下面的門體通道兩

部分組成。

上層的殿宇東西長四米,南北深三米,青磚碧瓦,龍簷鬥壁,紅漆塗就的木柃門窗。周邊是一米多高的青石板做成的圍欄。圍欄四角都有一尺見方的石柱,柱頭上有精雕細刻的花瓶作裝飾。殿宇正前的圍欄中央,有一人高、兩步寬的石匾,但終因年代久遠,難以辨認字跡。

殿宇正中供著正宮老爺,邊上有朱公端和桃花女相陪。遇上戰亂時,這裡就成了古村的崗樓,由村內壯丁輪流職守。現村中有一90歲的老人記得,過去崗樓上還掛有大鐘一口,以備匪患之時警報所用,因此閣子也叫鐘樓。

殿宇西側是一青瓦簡門,木門丹漆,寬不足米半,護住了閣子上面圍欄團起的這個“小院”。門框上刻有“開門迎香客,神靈保平安”的對聯。簡門向下是攀登的石階,兩邊是對稱構築的護階。石階一米寬,共七層,每層高約一箸,皆由整塊巨石鋪成,人走上去腳下非常平整舒適,很是符合現代人體工程學原理。

殿宇的背面,均勻地設計了四處排水口,中間的兩處通殿內,兩邊水口仿花苞而設,長尺餘,與整個閣子搭配巧妙,成為其絕佳點綴。

靠近殿宇之下的牆體,即閣子的下層,先是兩層薄石板,再向下由十幾層大型石塊築成。牆體正中即為東峪古村北門通道,該道約有兩米半寬,兩邊備有條形板石,寬約40釐米,係為來往行人歇足而設。通道穹頂設計為半圓形,由巨石鑲嵌護定。巨石上赫然顯現著一排排竹蓆印跡。據村裡人介紹,建閣子時先在原地築起半圓型土堆,上覆竹蓆為模,在其上壘砌石塊。待閣子建成後,再將土堆和竹蓆撤掉。由此可以看出古人的聰明才智。

站在閣子上北望,可將東峪新村盡收眼底。南望,是年代久遠但大部分依然儲存完整的古村。時至今日,閣子已無守衛古村的功能,但它承載了一段歷史,見證著一新一舊兩個東峪村桑海滄田般的變化。

長城一般的圍牆

眾多的遊客到東西峪看什麼呢?原來,主要是看古村的圍牆。

青州有好幾個古村,都能見到石壘的古圍牆,如井塘、黃鹿井,但只是斑斑點點的遺蹟。

東西峪古村的圍牆儲存完好,其規模之大、文化價值之高,不僅在青州獨樹一幟,在全國也十分罕見。也許人們見過長城的雄渾巍峨,但未必見過古村圍牆的古樸壯觀。

由於兩村的圍牆同出自傅氏之手,從建築構造上看有許多相似之處。仔細觀察,卻發現各有特點,展現的是兩村不同時期的文化內涵。

西峪圍牆。西峪村的圍牆較早,修築時間在明朝中前期。

青州記憶丨古樸山村——東西峪

青州記憶丨古樸山村——東西峪

古村圍牆

傅氏先祖從半山腰的黃石屋下來,在西峪中蓋屋安家。這裡地處偏僻遠離城鎮,為防匪患和竊賊,壘築圍牆是必不可少的措施。最初圍牆的範圍很小,在今西峪古村的西半部,緊靠西邊的山樑。隨著家族的迅速壯大,村子向東不斷擴充套件。在原來基礎上,圍牆由西向東南延伸,爾後又折向北。西峪地勢開闊,圍牆構築規模宏大,時間跨度長,最終形成了現在的格局,即:西、南、東三面圍牆。

整道圍牆高低錯落,隨勢就勢,宛若一條蒼龍在山峪間蜿蜒。圍牆構築非常講究,牆基均有山體巨石鋪就,牆體所用石料就地取材。牆基近1米寬,越向上越窄,牆頭僅寬半米。圍牆總長約2500米,最高處在2。5米以上。留有四門,西南方兩門,南、東各有一門。南門是正門,石砌的門垛,垛子上按有結實的木門,稱寨門。

村北沒有圍牆。因地勢南高北低的緣故,村北住宅的後牆和高高的牆基,就是最好的屏障。北門與南門在同一條街上,其實北門只是一個小小的便門,有利於關閉據守。

東峪圍牆。東峪村的圍牆修築時間比西峪要晚,應在明朝末期。

西峪傅氏家族到第十世,開始向東峪搬遷發展。當東峪村發展到一定規模時,才修築圍牆。

東峪這條山溜比較窄,所以圍牆的長度也就相對短一些——2000米左右。在構建格局方面與西峪是一樣的,同為西、南、東三面圍牆。但牆基寬度超過1米,牆頭寬處達0。8米,牆體最高處在3米以上。東邊的圍牆遠離村居,一直修到東山樑之上,有利於站崗瞭哨保障村子安全,也為村中新添人口和蓋房置宅拓展了空間。圍牆有四門,東西南北各一,北門就是前面提到的閣子。

這個時候,東峪傅氏經濟上已經相當富裕,人丁也特別興旺。從圍牆的宏偉氣勢上看,已經超過了西峪。

幽靜的青石小巷

東西峪古村是兩個山村,南依黃龍山陰坡,北臨溝壑,地勢南高北低。兩村均以幽靜狹長的青石小巷吸引遊客。

西峪石巷。西峪古村南北長約800米,東西約1200米。有三條南北石巷,中間一條是主街道。主街其實並不寬闊,且曲曲折折,寬處3米多一些,窄處不足兩米。若從北邊進村,順著主街向南走,腳下盡是大小不一、凹凸不平的石板,兩邊是石牆石屋,院落中栽滿香椿樹,偶爾也有兩人合抱粗的古槐和楸樹。行至南門,左右環顧便見古村圍牆。門西側有一坍塌的土地廟,按照鄉俗每逢農曆的二月初二,鄰近的村婦便結伴前來燒香許願。

青州記憶丨古樸山村——東西峪

青州記憶丨古樸山村——東西峪

石巷

西峪古村沒有較通暢的東西巷,只有幾條短短的衚衕。當年一條衚衕裡住著好幾戶人家,甚至院中套院,裡院人家每次進出,須得經過外邊的小院,極其不便。不大的山村,顯得特別擁擠。

東峪石巷。東峪古村只有一條南北石巷,這就是主街。東西巷有六、七條之多,因為南面是狹窄的山峪,所以靠北的就長,靠南的就短。人們說東峪古村的街巷基本呈“豐”字形,是有一定道理的。

從北閣子向南一路爬坡。巷子西高東低,東瞰是人家的天井和矮矮的屋頂,西望但見清一色的高大石牆。巷子東側閒置一石碾,西側巨石上遺有兩個古老的石臼,跟石巷一起承載著古村不同時期的歷史記憶。

生命之源——古井古池

古井古池是東西峪古村的又一大景觀。

古井。據不完全統計,兩村共有古井八口。別的村多數把井打在低窪的地方,而這些井全都打在村南山峪溜的最高處。

西峪古村南有古井四口,這條山峪就叫井上峪。無獨有偶,東峪村南的山峪有古井三口,也叫井上峪,為了有所區別,就在前面加一個“東”字,叫東井上峪。山峪中土層較厚,水源也旺。兩個山峪不僅是兩村的水源地,還長滿了各種各樣的果樹,自古就是古村的經濟命脈。因此,人們把這裡親切的稱作“母親峪”。

要說水源最旺的地方,還要數兩個井上峪之間的張坡溜。眾所周知的黃龍井,就在張坡溜靠近山崖的地方。該井全由青石砌成,井底清泉旺盛。逢上大旱年月,別處水源都斷了,這裡便成了山村唯一的水源。上世紀末,兩村居民捐資重修一座黃龍廟,一側立有民國時期的古碑。每年定期舉辦一系列文化活動,或檑響鼓樂,或載歌載舞。以此來祈禱風調雨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古池。水池是儲水用的一種設施,雨季把水存起來,待乾旱季節就可以飲牲畜、澆莊稼。通常的水池或圓形或方形,口大,便於蓄水。

西峪村有一被人們稱作“合池”的古池,跟一般的水池相比很是特別,古池類似古井,池口為圓型,非常小,僅有一隻水桶那麼粗。但越向下越大,10米深的水池,底部直徑不小於5米。這種水池結實耐久,蓄水量大,還可保證人畜安全。在古池東側的屋牆上,壘一殘碑,記載修池的時間為萬曆年間,亦涉及到原因和經過:“茲因天旱莊內缺水,合莊會議,修池一座。修池之地,系傅珠璽所施,池外之地乃……

東峪古村東北角也有一座古池,修建風格、規模與之相仿。旁有碑文記載捐資人姓名,修建時間為大清嘉慶二十三年七月。

柿子林與柿餅

“牆頭累累柿子黃,人家秋獲爭登場”“誰道秋來景色稀,玲瓏燈果滿枝輝,紅妍不是桃和杏,佳味應同荔子妃”“風雨頻將黛葉摧,紅霞染透暖香腮,芳姿欲顧徘徊我,為汝相思該不該”。這些優美的詩句都在稱頌同一樣果品,那就是佔據青州市重要果品位置的柿子。東西峪是青州柿子的主要產地之一。

當你走進東西峪古村及附近的山野,就會發現村落裡、山坡上到處是柿子樹。每逢春天,蔥蔥郁郁,花香飄逸,蜜蜂縈繞於柿樹之間,好不熱鬧。重陽節前後,柿子樹上的葉子脫落大半,柿子已經熟透,遠遠望去,高大的柿子樹上似掛滿了金黃的燈籠,一串串、一束束,在金秋颯颯微風吹拂下,起起落落,搖搖擺擺。妝扮著這裡的山山嶺嶺,村村落落。每到這個季節,山村的人們開始忙碌起來,河灘邊、場院裡,到處是刮皮,晾曬,捏製柿餅的人們,吆喝聲、吵鬧聲、此起彼伏,歡聲笑語在山間迴盪。

青州記憶丨古樸山村——東西峪

東西峪柿樹的栽培歷史悠久,迄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目前種植的品種主要有大萼子和小萼子,還有少量託柿、鐵柿等。

東西峪柿子橙紅豔麗,果形圓滑嬌美,營養豐富,味美香甜,古今很受人們的讚美,說柿果“色勝金衣,甘逾玉液”。據測定,柿子中富含有糖、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磷、鐵、鈣、胡蘿蔔素、維生素C、單寧、硝酸鹽和碘等,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

柿果是年週期中成熟最晚、色豔味甘的優良佳果,既可脆食,又適於加工乾製。據史書《瞿仙神隱》中記述,柿果與其它果品加工製成的備荒食品“防儉餅,以果子、紅棗、胡桃、柿餅四果去核皮於碓內一處搗爛,揉勻,捻作厚餅,曬乾收之,以防荒儉之用。”

東西峪村的柿子含單寧頗多,需脫澀處理,方可脆食。當地群眾沿用溫水脫澀法,此法簡便易行,穩妥可靠,多半是把洗淨的柿子用竹籤插孔置於溫水之中,上面覆蓋桑葉,再用蓋墊將容器蓋好,連同容器放於攤煎餅後的熱鏊窩中,再把餘火灰堆在容器周圍,經一晝夜的時間,即可成為脆甜可口的“染柿”。另外,白酒脫澀,石灰乳脫澀,生物脫澀效果也很好,尤其以與蘋果、梨共同放入同一容器內,密閉一週左右,這時的柿果,果實味美,深受食用者歡迎。

柿子除了生食以外,還可以製成乾果類,這樣不僅增加柿果的儲存期,還大大提高了其內在價值。

柿子乾果的製作加工主要是“曬柿餅”。在過去,“曬柿餅”一直是搞排餅,它的基本操作方法是:首先進行選柿,也就是把病、蟲、軟果剔除,留個頭均勻、色正少籽的柿果為原料,然後打萼颳去柿皮。去皮方法有兩種,當地群眾喜歡用手工,即一手握柿,另一手持小巧玲瓏的馬蹄形“刮刀”,兩手分別向相反方向旋轉,從果頂逐圈刮向果蒂,巧妙均勻地完成去皮工序;另一種方法是用構造非常簡單的刮皮旋床,操作時,把柿果固定在旋床上,一手持刮皮刀,另一手搖轉輪去皮。工效可稍高於手工操作。去皮後要立即上箔“擺箕留”,並按時翻動,使柿果失水縮身,當柿果變深褐柔軟可塑時,應下箔堆放“出汗倒子”,並要支“晾子”,令其上霜,然後逐個捏扁,按順序排列成疊,分級裝箱貯存。

現在,東西峪柿餅改“排餅”為“吊餅”。其“吊餅”加工與排餅不同點是:刮皮後即掛線結柿,每線20-24個,串與串留10釐米間隙,行與行25釐米的距離,曬約十幾天,柿子發軟,進行“幌子”,曬至15—20天可下架,剪柿柄,堆放發汗,再“落矮鋪”上箔,待霜上嚴後裝箱外運。

柿果跟柿餅的藥用價值極高,早在公元六世紀,陶弘景《名醫別錄》中談到,柿果性味甘澀,微寒、無毒,功能是清熱潤肺,化痰止咳,主治咳嗽、熱渴、吐血和口瘡等症。近代日本學者所著《柿果的藥效》一書,高度評價了柿果的藥用價值。柿果既是珍貴食品,又是稀有中藥,明代王象晉在《群芳譜》中說:“柿霜即柿餅所出霜也,乃柿中精華”。用柿霜治療肺熱燥咳、咽乾喉疼、口舌生瘡、吐血咯血等症有顯著療效。

用東西峪的優良品種——小萼子柿果加工製成的柿餅,質地柔軟,霜厚而嚴,色正味佳,在國際市場上享有極高的聲譽。

鄉間賢達

傅半仙的傳說

傅半仙,本名傅祥雲,東峪人,生於明末清初。《傅氏族譜》略紀其事:精研道法易理,博習占卜測算;廣通醫學,熟知藥性;屢次科考不第,遂無意仕途。仙家數度未果,因難了紅塵,只得半仙之體。

傅半仙是一個很受人們信賴的人,在當地關於他的傳說很多。黃龍山東南,現有“半仙傅祥雲”之墓——

傅祥雲還年輕的時候,北閣子前的大街上來了一位蓬頭垢面的老頭。

傅祥雲趕集路過,老頭忙擺手招呼:“年輕人留步,有道是‘長空日日起祥雲,蒼天不負有緣人。’”一邊說,一邊變戲法般擺弄出一碟似牛糞樣的醬料,手在空中一撒,碟子中便有一群屎殼郎,咕咕擁擁擠成一窩蜂。

“來,嚐嚐老朽的手藝如何”老頭一邊說,一邊將碟子伸到傅祥雲跟前。

傅祥雲感覺老頭象瘋漢,且一股澀臭之味刺鼻而來,不由得向後退了兩步,手作掌狀在鼻子前扇了兩扇,說:“老人家,我剛吃過早飯,你就自己享用吧。”

老漢嘆口氣道:“可惜呀,真可惜。蜜蘸香慄你不吃,卻讓洞賓空薦舉。想必緣分還未到,明年有幸再度你。”言畢向空中一拋,碟子不見了,只落下一地栗子皮。

傅祥雲十分詫異,彎腰揀起一個栗子皮一看,蜂蜜尚未褪盡,用手指沾一點蜂蜜一聞清香撲鼻,放到口邊用舌一舔,頓覺體輕如燕,行走如飛。心想這回遇到真神仙呂洞賓了,不禁好生後悔。

只因沾了神仙的靈氣,凡有得疔癰瘡癤等面板病的,經他用手一摸便可痊癒,可謂手到病除。自此“神醫”和“半仙”之名便在附近幾個山溜傳開了。

傅祥雲成了半仙,常於集市相面算命,倒也十分靈驗。

這天一大早,剛伸開攤子,西峪的傅小四就急急火火地來到攤子前:“半仙,我昨天做工回家發現床上的蚊帳不見了,今年蚊子這麼多,咬地我一宿沒睡好,求求你給我算一算哪去了?”

半仙認識小四,拿出石板讓他寫個字,小四拿起石筆尋思,我上學不多,認不了多少字,我叫小四,就寫個“四”字吧。

半仙望著“四”字,端詳了一會,慢條斯理的說:“此字四角又四方,看來看去象蚊帳,裡面有人矇頭睡,只露兩腳隱臉龐。輕輕向下拖出來,原來這人是兄長。依此看是你大哥用了你的帳子,回家跟你大哥要去吧。”。這時很多人圍上來看熱鬧,有人問半仙:“你怎知道是他哥拿了,就不是賊偷去了?”半仙說:“咱峪的圍子牆圍得這麼嚴實,外人進入都要走正門,路邊那麼多店鋪,街上來了幾個外人都看在眼裡,哪個賊願去偷頂蚊帳。小四是個能幹的小夥子,可他哥傅大賢好吃懶做不務正業,平常在黃石屋混日子,父母去世後才回到家中。不是他拿了帳子還能有誰?”

小四回家跟大哥要蚊帳,大哥不承認,小四把找半仙算卦測字的事說了一遍,大哥知道半仙的道法高,無奈交出了帳子。

傅大秀才有遺詩

東西峪兩村位於黃龍山後,地靈人傑,出過許多文人才子,有據可考的當數傅漸逵傅大秀才。

傅秀才本名傅雲衢,十六世孫,因舉童子試避府學大人諱而改成亡弟名雲露,後又改名漸逵。自幼天資豐厚,聰穎過人,又兼博覽群書,習詞工賦,少年便應州縣所舉村試一舉考中秀才。秀才乃俗稱,優秀才子的意思。考中秀才的人多自謙稱“邑庠生”。古時學校稱庠,邑庠生就是本鄉在校生,謙稱自己學業未成,還沒出人頭地。大清光緒二十四(1898)年曾主持家族重修宗譜並作序言。有多篇詩作傳世,後因世事變遷而多遺失,經多方蒐集,目前完整的詩僅有二首。

青州記憶丨古樸山村——東西峪

有一年,鄉鄰推了一車自己種的西瓜到閣子前賣,秀才看到賣瓜人手起刀落,西瓜切開,紅瓤黑子映在臉前,因而突發感想,吟哦成詩:

茫茫乾坤繞青藤,度日素瓤享太平。

誰料泛紅惹災禍,刀光血影恨重重。

入夏的夜晚,梧桐花初放,細雨順著麥草苫成的屋簷滴落下來,溼潤了山村石牆屋,一陣輕風吹地屋門晃動,秀才詩興大發,披衣而起,揮筆成詩:

桐雨今夜潤窗臺,茅簷滴滴寄情懷。

妻問何故披衣起,為有佳句敲門來。

(劉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