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創新模式 穩定增收

2022-01-22由 廣西日報 發表于 漁業

塘角魚一畝放多少苗

本報記者 閉初健 通訊員 羅 釗

6月8日,把豬場改造成魚場,已走出一條轉型種養新路子的陳偉秀起了個大早,帶著10名貧困戶來到魚場捕撈一批塘角魚,準備賣給來收購的魚販。

“這是今年以來我捕撈的第5批塘角魚了,養殖塘角魚一畝年產值高達8萬元。且用工少,沒有汙染又環保。現在這個塘角魚產業已經帶動周邊貧困戶發家致富。”陸川縣橫山暉旺養殖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偉秀說。

陳偉秀原是橫山鎮一家年出欄生豬1萬多頭的規模養豬場老闆。近年來,在生態文明建設、九洲江生態環境治理的影響下,陳偉秀把一棟豬欄改造成10個池共250平方米的塘角魚池,獲得成功。

去年5月,受非洲豬瘟的影響,養豬業受到沉重的打擊。陳偉秀將存欄生豬全部清空,把7000多平方米的豬舍全部改成養魚場。

將豬舍全部改造,把豬場變魚場,把糞池變魚池,陳偉秀成功探索出一條轉型路,成為產業扶貧、汙染治理、轉型發展的典範。

在她的帶動下,目前該縣已有90多家養豬場順利改成養魚場並投產,獲得很好的效益,30多戶貧困農戶養殖塘角魚,增加收入。

去年以來,陸川縣聚焦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工作難題,強化“興產業”,創新“1+N”合作模式、“改造+生態”轉型模式、“超市+集市”產銷模式等3個模式,發展壯大扶貧產業,取得成效。

“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激發扶貧產業活力,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持續發展扶貧產業,確保貧困戶穩定脫貧,長久增收,提升和鞏固脫貧成效。”陸川縣縣長劉啟說。

該縣探索在企業、合作社、村集體和貧困戶之間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採取“1+N”合作模式,與企業、基地、創業致富帶頭人合作運營的形式,所得收益按照投入的方式和比例進行分配,確保貧困戶增收致富。

透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合作模式,把企業和貧困戶的利益連線起來;透過“黨支部+基地+貧困戶”模式,發揮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籌措資金用於建設或購買生產所需裝置、設施,產權歸專案實施所在地的村集體所有,合作物件以技術入股,按照全程服務、全程指導、保價回收的方式實施幫扶。

同時,透過“致富帶頭人+貧困戶”模式,充分發揮帶頭人的引領示範作用,免費發放種苗給貧困戶代為種養。並提供管理、防疫等技術服務,最後保價回購,帶動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實現脫貧致富。

創新“改造+生態”轉型模式,持續發展扶貧產業。去年以來,為了降低非洲豬瘟帶來的影響,減少貧困戶的損失,該縣因地制宜引導豬場實施產業轉型,對豬舍進行改造,持續發展塘角魚、雞、鴨、蘑菇等扶貧產業,確保貧困戶持續增收。

為解決扶貧產品銷路窄、組織化程度低、增產不增收等突出問題,該縣創新“超市+集市”產銷模式,拓寬增收渠道,形成可持續增收長效機制。

由縣扶貧基金會牽頭成立了愛心超市,收集30多種農副產品直銷機關、學校、醫院、金融機構和企事業單位食堂。目前,該縣10家單位、企業分別與愛心超市簽訂農產品採購協議,採購金額達6740萬元。

陸川縣還到各鎮巡迴開設扶貧產品流動大集市,拓寬農副產品的銷售渠道。並推廣“電商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運用電子商務線上線下營銷貧困群眾農產品,選擇有特色、有市場、有規模、適合網路銷售的陸川豬、烏石醬油、陸川橘紅等產品作為電商精準扶貧的主打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