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記憶影像丨這些逐漸消失的老手藝,你瞭解多少?

2022-01-20由 城市記憶CityMemory 發表于 漁業

手搖破篾機多少錢一臺

記憶影像丨這些逐漸消失的老手藝,你瞭解多少?

“磨剪子嘞,戧菜刀……”這樣鏗鏘抑揚的吆喝聲在長沙的街頭巷尾不知穿梭了多少年,每每聽到,扛著長板凳脖子上掛著毛巾的磨刀人形象就浮現在腦海中。

曾幾何時,像磨刀人、剃頭師傅、木匠這些老手藝人,他們走街串巷,吆喝聲此起彼伏,四處攬活的身影遍佈鄉村各個角落,他們傳承著這些傳統的老手藝,卻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老手藝不得不退出歷史舞臺,而後這些老手藝也就瀕臨“青黃不接、後繼無人”的境地,那些屬於手藝人的輝煌時代,就成為了人們腦海裡最珍貴的追憶。

記憶影像丨這些逐漸消失的老手藝,你瞭解多少?

補鍋

“補——鍋——嘞——”嘹亮的吆喝在小巷傳來,惹得一幫婆婆媳婦忙著找出破鍋爛碗,走在弄堂裡,鍋碗瓢盆一陣亂碰亂響,酷似一支五音不全的打擊樂隊,十分熱鬧。有意思的是,把鋁鍋底換了,補鍋匠還不讓客人拿走,裝一鍋水,要看它漏不漏。補鍋匠信心十足:漏了,我一文錢不收!

記憶影像丨這些逐漸消失的老手藝,你瞭解多少?

記憶影像丨這些逐漸消失的老手藝,你瞭解多少?

補鞋

釘鞋掌,是記憶中修鞋匠們最拿手的活兒。一臺傳統的手搖補鞋機,各式各樣的皮塊,再加上一些零零碎碎的物件,就是修鞋師傅全部的修補工具。

因為人穿鞋大多著力點在腳後跟兒,鞋底兒後外側,最容易磨損。舊時,人們都在鞋後跟稍有磨損後就補修。修補辦法就是釘鞋掌。所謂“鞋掌”,就是把約半公分厚的舊汽車輪胎,剪一塊釘在鞋底前後。鞋掌釘好後,因釘上的膠皮,周圍都大出鞋底兒,必須進行修整,將其斜放在膝蓋上,用片刀把周圍多餘部分片去,再用銼刀或是機器磨平,讓鞋掌與鞋底兒平整如一方算完工。

記憶影像丨這些逐漸消失的老手藝,你瞭解多少?

記憶影像丨這些逐漸消失的老手藝,你瞭解多少?

打爆米花

每當拖著爆米花機器的師傅出現在小街道,孩子們就飛趕回去,找媽媽要一瓢玉米,再帶上幾毛錢,然後排隊去炸爆米花。那爐火上架著黑乎乎像大炮一樣的爆米花機,師傅一邊拉著風箱一邊搖動著,隨著“嘭”一聲巨響,一團白煙升騰而起,熱騰騰香噴噴的爆米花便裝滿了口袋,誘人的香氣讓口水噴湧而出——這是很多80後兒時有趣的記憶。

記憶影像丨這些逐漸消失的老手藝,你瞭解多少?

記憶影像丨這些逐漸消失的老手藝,你瞭解多少?

磨剪子

“磨剪子嘞,戧菜刀……”這句拖著長音頗有韻味的吆喝有多久沒聽到了?小時候,經常能聽到巷子裡傳來的這句吆喝聲,雖然吆喝的人不同,但調調總是一樣的,粗獷而悠長,我們小孩兒特愛模仿,比誰學得最像。

只要聽到這一聲吆喝,人們就會拿出需要修理打磨的刀剪交予磨刀師傅,然後圍聚在周圍,邊嗑瓜子邊嘮嗑,等待著生鏽發鈍的刀剪在磨刀師傅手下重新煥發出金屬的鋒刃。磨刀是個慢工、細活,磨刀師傅總是慢條斯理的,彷彿不是奔著掙錢來的,而是享受生活。

記憶影像丨這些逐漸消失的老手藝,你瞭解多少?

記憶影像丨這些逐漸消失的老手藝,你瞭解多少?

打鐵

打鐵起源於古代,還有專門的打鐵鋪,打鐵的屋子正中放個大火爐,爐邊架一風箱,風箱一拉,風進火爐,爐膛內火苗直躥。要鍛打的鐵器先在火爐中燒紅,然後移到大鐵墩上,由師傅掌主錘,下手握大錘進行鍛打。上手經驗豐富,右手握小錘,左手握鐵鉗,在鍛打過程中,上手要憑目測不斷翻動鐵料,使之能將方鐵打成圓鐵棒或將粗鐵棍打成細長鐵棍。可以說在老鐵匠手中,堅硬的鐵塊變方、圓、長、扁、尖均可。

記憶影像丨這些逐漸消失的老手藝,你瞭解多少?

記憶影像丨這些逐漸消失的老手藝,你瞭解多少?

納鞋底

手工納鞋底是一種比較傳統的鞋底製作工藝。像傳統的千層底就是手工納鞋底中一個典型的代表。因鞋底用白布裱成袼褙,多層疊起納制而成,取其形象得名。成品穿著舒適,輕便防滑,冬季保暖,夏季透氣吸汗。

手工納鞋底已經離我們很遙遠了,現在我們穿的鞋款大多是機器製作。人們渴望時尚,卻在心底懷念手工製作鞋款的舒適。

記憶影像丨這些逐漸消失的老手藝,你瞭解多少?

記憶影像丨這些逐漸消失的老手藝,你瞭解多少?

剃頭髮

在年輕人都在追求時髦髮型時,80年代的理髮師傅,他們理髮“咋利索咋來”一把剃刀在頭頂上下幾個來回,一個鋥亮的“和尚頭”便新鮮出爐了。

梳、編、剃、刮、捏、拿、捶、按、掏、剪、剔、染、接、活、舒、補。老師傅的手藝不是蓋的。那個年代,父輩們從理髮店出來,面目一新,耳鼻舒暢,精湛的手藝向人們訴說著,其實並不是萬事開“頭”難。

記憶影像丨這些逐漸消失的老手藝,你瞭解多少?

記憶影像丨這些逐漸消失的老手藝,你瞭解多少?

彈棉花

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最後把一堆棉花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這就是彈棉花,彈棉花是個很有趣的事情,而工具也挺有特色。有一把專門的彈棉花的弓,根據個人的習慣可長可短,透過用榔頭敲擊弓上的弦,來沾取棉花,把棉花拼成方形,我們所聽到的彈棉花的標誌性聲響就是由它們發出來的。這就是彈棉花最基本的工具,整理棉花都要靠這個“弓”。

“檀木榔頭,杉木梢;金雞叫,雪花飄”這是彈棉花工匠們對自己的手藝的一種詮釋,也是人們對他們的勞動最為形象的比喻。

記憶影像丨這些逐漸消失的老手藝,你瞭解多少?

記憶影像丨這些逐漸消失的老手藝,你瞭解多少?

烙糖人

小時候,畫糖人最受孩子們喜愛。細膩的白糖,恰到好處的火候,熬一鍋金燦燦的糖稀。老人手裡的工具一番輾轉騰挪,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糖人就出現了。

記憶影像丨這些逐漸消失的老手藝,你瞭解多少?

記憶影像丨這些逐漸消失的老手藝,你瞭解多少?

編斗笠

斗笠,是以前農民下地勞作時用來遮風擋雨的。看外形簡單的斗笠,編制過程十分講究。砍竹、削篾、打面子和裡子、塞邊、夾料、做項圈等十多道程式一道也不能馬虎。它曾經是農村生活的必需品,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古代詩詞裡的“青箬笠,綠蓑衣”的風景漸漸消失,而不管是戴斗笠還是編斗笠的人都變得越來越少,頂在頭上的斗笠也逐漸面臨失傳。

記憶影像丨這些逐漸消失的老手藝,你瞭解多少?

老手藝是什麼?生活準確點說應該是“曾經的生活”。每一件工藝品的出品,不僅僅是一種物化的呈現,更凝聚著每一個匠人的堅守。生活中總會需要一些質樸本真,要保留我們最珍貴的、最引以為傲的東西。

這些街頭老手藝已經漸漸淡出了現代化城市的舞臺,但它承載的那份文化、凝固的那份記憶、保留的那段歲月,卻讓經歷過的人們久久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