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鑲嵌(潮州嵌瓷)的演變史

2022-01-18由 國際極速遞 發表于 漁業

鑲的拼音怎麼拼寫

一、 潮州嵌瓷的起源

潮州嵌瓷俗稱“扣饒”或“聚饒”,是廣東潮汕地區的三大漢族傳統建築裝飾藝術之一,並於2011年成功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嵌瓷起源於明代萬曆年間,但發展併成熟於清代的中後期。嵌瓷藝人將瓷碗進行剪裁之後,把陶瓷片鑲嵌、粘接、堆砌成人物、花鳥、蟲魚、博古等各種造型,寓意吉祥如意、長壽富貴等,主要用來裝飾祠堂廟宇、亭臺樓閣和富貴人家的屋脊、垂帶、屋簷、門額、照壁等。清代的嵌瓷技藝已經日臻成熟,形成了平貼、浮雕和立體圓雕等多種不同的藝術手法。通常,裝飾廟宇或祠堂屋脊的正面採用雙龍戲珠、雙鳳朝陽、牡丹等題材。裝飾脊頭、屋角頭則多以人物為主,如《封神演義》人物或鄭成功等民族英雄。而裝飾於簷下牆壁的多是花卉、鳥獸、魚蝦、昆蟲等,照壁上常見的有龍、麒麟、虎、獅、象、仙鶴、鹿等。嵌瓷在構圖造型上,比較看重佈局的對稱,色彩運用則以對比色達到鮮豔明快的藝術效果。

修復後的饒平城隍廟坐落在饒平縣三饒鎮的中華路,是饒平縣最大的城隍廟,廟頂上裝飾有色彩斑斕的龍鳳花鳥和人物嵌瓷等,顯得氣派豪華。透過饒平城隍廟的嵌瓷裝飾可以看出,已有幾百年歷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嵌瓷裝飾傳統藝術,在建築藝術不斷創新、技術與材料飛速發展的當代,依然得到了良好的傳承與發展。當然,嵌瓷的題材,還得和主人的品味或建築主體相匹配。民宅裡,四合院天井周邊的屋簷下鑲嵌著石榴、魚兒等,寄望“多子”和“年年有餘”。

鑲嵌(潮州嵌瓷)的演變史

二、 潮州嵌瓷的意義

有一定地位追求的讀書人家,弄些竹子、文房之物,標明自己的雅趣。民間廟宇、祠堂等建築物,則主要做一些代表吉祥、長壽、富貴等動物造型。

因為嵌瓷的存在,讓潮州老四合院的天井變得趣味盎然。天井中間,或擺一個荷花缸,或養些生氣盎然的綠植,四周空間都能分享到來自天井的綠意和雅趣。而周邊屋簷的嵌瓷,講述著對生活的願望。俯仰之間,都是潮州人特有的境界。

而在韓文公祠裡,很多嵌瓷是白色的。唐代韓愈被貶官潮州7個多月,卻造福了潮州一方百姓。白色瓷片組成的花草裝飾精細而雅緻,想必是用來顯示韓愈品格的高潔。

在很多地方,我們看到屋頂更多的裝飾其實是彩繪。其實在嵌瓷流行之前,潮州建築的屋頂裝飾也主要是彩繪。

據說是建築匠人很偶然用到彩色瓷片做小花造型代替彩繪,發端來嵌瓷的技藝,後來逐漸豐富完善,形成了平嵌、浮嵌、立體嵌等多種手法。這種工藝在其它地方並不多見。

鑲嵌(潮州嵌瓷)的演變史

三、 嵌瓷工藝獨特的生產技藝

1。塑胚胎,俗稱“縛瓦骨”。是用磚條、瓦片剪下成所要鑲嵌物件的稜骨構件(立嵌則要先用鐵絲紮好的骨架),配上用石灰、紅糖和草紙調勻而成的灰漿塑好雛形;

2。剪取瓷片,俗稱“剪饒”。熟練的工匠常把完整的瓷器往硬地一甩或用鉗子敲擊,依據裂開瓷片的形狀用鉗子加工取“饒”;

3。鑲嵌瓷片,俗稱“貼饒”,也就是“嵌瓷”。施工者要有一定的造型和色彩基礎,作品的檔次、水平決定於這道工序;

4。綜合調整,從整體構圖、設色、層次、疏密、動態、造型等作各個角度斟酌,或增或減反覆調整(室內部分和單件工藝品加以貼金、描銀、鉤線,有的還用玻璃珠,膠片點綴)。獨特的生產技藝 嵌瓷工藝品和房屋嵌瓷裝飾的表現手法有平嵌、浮嵌和立體嵌等。

鑲嵌(潮州嵌瓷)的演變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