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一箇中醫的真心話:教你幾個判斷中醫真實水平的方法

2022-01-18由 徐小麗LittleLily 發表于 漁業

尺脈浮是什麼原因

從大眾的角度來看,把生命和健康委付給那些貌似有水平,而實際只是商業道具的所謂名醫,錢被掏了小事,誤了健康就給生命留下了無窮的後患,想起來實在令人流汗的。

中醫的振興,關鍵在於讓更多的大眾從中醫得到健康方面的實惠,而大眾要從中醫得到健康方面的實惠,則需要大眾具有判斷中醫真實水平的方法。

外行判斷內行的業務水平實在是很困難的事情,特別是中醫學,由於其理論離現代人學習的現代知識比較遠,那些不搞中醫專業的現代人基本一輩子都很難接觸到,所以就更難了。

這裡我給大家介紹幾點,希望能對大家選擇中醫有所幫助。

1

不要被名聲所惑

好的名聲需要經營。汲汲於名聲的經營,往往會疏於專業知識的鑽研。判斷中醫的水平,名聲最不可靠。特別是現在的商業社會,各種宣傳工具很發達,名聲塑造更是成為了一種專業學科——廣告學,名聲塑造已經可以速成了,名聲就更不可靠了。有些民營醫院找幾個退休的、靠熬年頭熬到副高或高階職稱的中醫,經過一番包裝,電視上一番廣告轟炸,全都成了專家了,不知騙了多少人的錢財,耽誤了多少人的病情。靠廣告宣傳的中醫一定不能信——被這個結論冤枉的肯定不足1%。

2

不要被祖傳所迷

歷史上的名醫的兒子基本都不是名醫,祖傳基本不可靠可見一斑。因此,靠打祖傳牌的中醫一般都是無牌可出的,一定不要迷信。(芸菱按:但也不要因此全盤否定祖傳,芸菱就認識一位師兄,祖傳中醫,水平就槓槓的,任何事情都要辨證看待)

3

不要有年齡侷限

成為好的中醫需要悟性。北京中醫藥大學的方劑教研室老主任王綿之就說過,一個人三個月之內沒有學會號脈,就一輩子也學不會號脈。因此,熬年齡在中醫這個行業對技術的增長實際上是沒有什麼作用的。一般來說從業10年左右,大部分能見到的病臨床上基本都見過,中醫水平就完全定型了,再也不會長到哪裡去。如果按照23歲左右(大學畢業的年齡)開始臨床,到33歲中醫所能達到的水平就基本定下來了。庸醫到80歲還是庸醫。

一箇中醫的真心話:教你幾個判斷中醫真實水平的方法

4

最關鍵的一點:中醫身邊的人是否找他看病

看一箇中醫是否值得你信任,最好的辦法是看他身邊的人是否請他看病。

如果一箇中醫名聲很響,很遠的人都來找他看病,但是身邊的人不找他看,這個中醫肯定不值得信任。原因很簡單,外地人衝著名聲來看病,碰巧好了那麼一次,大肆宣揚,就會帶來更多新人,那些沒有療效的雖然也會說,但是架不住病急亂投醫的人試一試的心理,所以基本阻擋不了更多的不明底細的病人的到來。

而身邊的人找你看病,看10次,療效好的5次,只能是不捱罵,基本不會再找你看了,療效好的至少要7-8次才能獲得信任,會繼續找你看病。因此,如果一個醫生雖然沒有很大的名聲,但是身邊的人,特別是在醫院裡的同事有病都來找他看,那他必然是有真才實學的,是值得信任的。

實際上中醫界一大怪事就是很多人家裡人都不願意找自己家裡的中醫看病,還美其名曰醫不自治。這實際上是胸無定見的典型表現,有定見的中醫是不放心把自己的親人交給別人看的。我在學校時很多同學的父親或祖父等都是當地小有名氣的中醫(如果不是中醫上成功就不會讓他們後輩還來學中醫),但是我的同學們有病就不要自己的父親或祖父看。這就是中醫殘酷的現狀。

5

一個難倒很多中醫名家的問題

我的一些大學老師們(都是中醫界著名的人物)因為從事職業的緣故,總要在各種場合鼓吹中醫的,特別是中醫備受攻擊的時刻。但是也總被一個同樣的問題難倒。經常會有聽眾問他們家裡的孩子感冒了是服西藥還是熬中藥,他們就不敢再說了,因為他們基本都是在用西藥。

實際上,一個對中醫有比較好的領悟的人是不願意在感冒的時候用西藥的,特別是現在流行的輸液,更是斷斷不願用的。中醫對感冒的治療是非常精細的,分很多型別如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溼氣感冒、氣虛感冒、陰虛感冒等等。如果認證準確,用方合理,效果非常顯著,一般一副藥就可以解決問題。而現代醫學治療感冒就沒有這樣細膩的分型,對壯實人的風寒感冒效果還可以,對其他型別的感冒療效很差。

比如,對中醫認為是溼氣導致的感冒就基本沒有療效,我在臨床上就經常會接到用西藥治療了2、3個月的這類感冒病人還低燒不退,用中醫的治療溼氣感冒的方法治療2-3副藥就解決了。別的中醫家裡的情況我不知道,我們家的人感冒一向都是用中藥治療。

還要羅嗦一下,就是用輸液的方式治療感冒對大多數風寒感冒的人是不適合的,你想想病是由於感冒風寒而來,雖然發燒,但那是因為寒束於表,熱不能散發而出現的體溫升高,主要矛盾還是表寒,要用辛溫解表的方法去表寒,那麼大一瓶的冰涼的液體直入血液,對康復是很有障礙的。但是由於商業利益的原因,這種治療方法已經是主流了,著實可嘆。

6

留意中醫診脈時的行為

切脈,是中醫的非常重要的診斷手段。但是據我的觀察,目前至少80%的中醫從業者不會這門診斷技術。如果一箇中醫給你看病只摸你一隻手的脈,你就不要相信他了,直接可以起身走人。真正的中醫診脈只有認真摸了兩個手的脈才能作診斷的。那些根本不摸脈,也不看舌頭,問問你的情況就給你開藥的就更不用說了。

7

注意服藥時的反應

中藥要是非常對證,一般很快就有反應的。而不是傳說的那樣中醫是慢郎中。如果藥物服下三四副下去沒有什麼反應,好的壞的都沒有,就說明沒有對路。當然,這並不一定說明醫生水平差,要如實地向醫生反映,以便調整方向,如果調了2-3次還是沒有任何反應,就可以考慮換醫生了。記住,中藥不慢,3-4副就應該有反應,不管好的壞的。

8

最好能自己明白一些中醫醫理

如果能明白一些中醫的基本原理,就更容易判斷了。從中國目前的情況來看,學西醫比較好賺錢,但是學好中醫對自己健康的好處更大,即使不從事醫學專業,也應該學點中醫理論。中醫古籍中有一本醫書叫《儒門事親》,就是說孝敬父母必須要懂得醫理。中國文化傳統中就有兩門必須要學的一個是醫學,一個是風水學。父母活著的時候用醫來讓他們好好安度晚年,過世後,用風水學找一塊好地讓他們安息。山水郎中準備以後逐漸以現代人易於接受的方式給大家介紹中醫的基礎理論。

9

選定一個好中醫就要堅持

中醫對人體和疾病的認識是連貫的,養生和防病都有系統的理論。遇到一個好的中醫,如果的確是醫理貫通,那是一個人的福分。這時就應該讓中醫全面的評估自己的體質,然後制定一套合乎體質的養生治療方案,定期的進行養生,調理,堅持下來,對身體健康必定有莫大好處。

一、凡脈左手血中之氣,右手氣中之血。

二、左手寸心脈旺,右手尺命門脈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門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黃丸主之。

如單左寸旺,為肝盛生心火,生脈散加茯神、遠志、酸棗仁。相火上入心部宜壯水制火。心火旺,清而斂之;心火盛,斂而下之;相火盛,養而平之。

三、右手寸肺脈旺,左手尺腎脈亦旺,清肺為主,生脈散加當歸。如單左尺旺,六味地黃丸。如單右寸旺,當清肺,以金被火克不能生水,水涸火起。

四、兩尺脈腎與命門俱旺,生脈散加當歸,滋木以及水也,兼六味以養之。

五、左尺旺,六味地黃湯。左右尺俱旺,亦六味地黃湯。

六、右尺微細,八味地黃丸。左右尺皆微細,亦八味地黃丸。

七、寸脈旺,兩尺微細,六味地黃丸。陰水不升,陽火不降。

八、兩寸脈浮而無力,宜補上焦,用補中益氣。上焦元氣足,其火下降。

九、兩尺浮而無力,宜補下焦,用六味地黃丸。下焦元氣足,其氣上升。

十、寸屬上焦,無力屬虛;浮者氣虛,不能降下也。

十一、尺候下焦,無力陰虛;浮者陰虛,不能上升也。

十二、兩寸洪而有力,為火在上焦,宜降火,涼膈散、黃芩芍藥湯、導赤散。

十三、兩尺洪而有力,火在下焦,宜滋陰,黃柏、知母之類。

十四、兩寸豁大無力,宜大補。

十五、兩尺豁大無力,宜昇陽散火湯。

十六、寸脈微細者,溫補。

十七、尺脈微細者,溫暖。

十八、尺脈浮沉俱有力,宜下;無力則為虛,宜補。

十九、寸脈浮沉俱有力,宜汗;無力則為虛,宜升。

二十、寸脈細微,陽不足,陰往乘之,補中益氣湯加羌活、防風。

二一、兩尺洪大,陰不足,陽往乘之,補中益氣湯加黃柏。

二二、左脈弦滑有力,熱不退,四物湯加黃柏、知母、柴胡之類。

二三、右脈弦數無力,補中益氣湯。或補脾陰不足,四君子加山藥以主之。

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上病下求,下病上求。

二四、左尺浮緊有力,傷寒宜解表,汗出即愈;但有力不緊,清心蓮子飲或五苓散以利之;無力則為虛,六味地黃丸;沉實為寒宜溫;沉遲為虛宜補,故紙、肉蓯蓉、鎖陽、大茴之類,當訊息用之;沉弱微則為虛不宜直補,所謂補腎不若補脾,正與此同。或十全大補湯佐以補腎之味;沉數陰中無陽,八味地黃丸。

二五、右尺浮而有力,系邪脈,後必喘促洩瀉而亡。浮而虛,補中益氣湯;沉而遲弱無力,命門無火,宜大補陽氣;數為虛損,難治之證。

二六、右尺洪而有力,六味地黃丸;無力十全大補湯;沉細八味地黃湯。

二七、左尺沉細數,亦用六味地黃丸。兩尺浮大,肺氣先絕,金不生水,故尺浮大。

二八、左尺微細不起,右尺帶數或浮大,病名虛損,調二三年方愈。

二九、凡浮大之脈,見於右尺者,俱是假火,按內傷施治。

三十、凡虛損癆病俱見於右尺,傷風外感俱見於左尺。左尺不見太陽,內傷勞役無疑。

三一、脈沉而有力,大便秘者,用承氣湯;沉而無力,大便秘者,芎歸枳殼湯。

三二、凡脈沉而帶數,陰中伏火也,宜瀉陰中伏火,六味地黃丸之類;豁大無力,陰氣猶未絕也;倘豁大有力,三月後必亡不治,洩瀉見此脈者,亦不治。

三三、凡雜病傷寒老人,見歇止脈者,俱將愈之兆。惟吐而見歇止脈者死。

三四、胃脈見豁大,保元湯加麥冬、五味子。見於脾脈,保元湯加乾薑、白朮。見於大腸脈,八珍湯加黃柏、知母。見於肺脈,八味地黃丸。見於小腸,六一散或車前子、木通等藥。見於心脈,大補陰丸。見於肝部,四物湯加柏母。見於膽部,黃連瀉心湯。

三五、凡豁大之脈,須沉緩可治,沉則胃不絕,緩則脾不絕;倘非沉緩,藥必不效。

三六、凡脈豁大,外有火;沉細,裡有火。六脈俱有火者,宜八珍湯和之。

三七、凡諸脈,不大不小,不長不短,無數短、緊細、豁大,易治。

三八、浮沉遲數弦緊洪,有力為實無力虛;狂言亂語沉細死,無言無語緩莫疑。

三九、凡病,前宜表裡和解及歸脾,再調氣血痰。任意治之,不外參苓芎歸,再加術草芍地,應陳皮倚著八珍用。

四十、凡脈浮大數,或兩手浮大數,或輕按浮,重按虛小,或腎脈重按無力不清,皆中氣不足。微緊,微弦,微數,皆系脾胃不足。

四一、凡脈沉遲冷汗出,險;沉細冷汗出,死;洪大冷汗出,立死。

四二、如脾脈頓數,腎脈重按無力不清,外無表證,宜補中益氣。尺脈大於寸脈,陰盛陽虛,宜汗。寸脈大於尺脈,陽盛陰虛,宜下。尺脈浮而有力宜表,無力補中;沉而有力滋陰降火,無力地黃丸之類。

四三、凡脈洪滑系陽脈,無痰則為富者脈,洪大、浮大俱為病脈。沉細系陰脈,沉遲寒,沉數熱,倘沉實、細、數俱為病脈。

四四、左脈微弱,右脈豁大有力,方用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乾薑、益智。

四五、右尺大,君不主令,相火代之。邪火不殺谷,宜溫火以生土,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乾薑、益智。

四六、血證脈見豁大無力可延;短數、細數、緊數、豁大有力不祥。

四七、凡身熱有汗,俱屬血分虛。若脈浮大無力,作陰虛治之必不效。

四八、唯脈浮大有力者,六味地黃丸加人參,或作湯服。

四九、下部見數,不得用乾薑,宜附子升起;上部見數,宜用乾薑,以其溫中達下也。

五十、心脈洪大,命門脈不起,是為心之正脈,主富;勻淨,主貴;沉小,亦是正脈;豁大,心包絡少血,宜歸脾湯之類。脈見短澀,俱是心包絡不足。

五一、肝脈弦長脾脈緩,不唯無病,且富且貴。

五二、肝脈弦長脾脈短,是為脾陰不足,宜山藥、蓮子、五味子之類;帶數,中氣不足,宜補中益氣湯。

五三、脾脈緩,但肝脈或弦,或緊,或弦緊洪數,俱從肝治之。

五四、肺脈短澀,心脈浮洪,宜利小便。肺脈浮大,或豁大,或微細,雖心脈不平,亦當從肺治之。

五五、浮而有力,表實當汗;無力,陽虛當溫。沉而有力,積滯燥糞,當下;無力,陰虧當補。

五六、凡豁大之脈,俱是陽虛。

五七、沉而緊數屬熱,脾陰不足也,四物湯加知柏之類。沉而短數、細數俱從內治之。

五八、脈見於右手不平者,莫作外感有餘治;脈見於左手不平者,莫作內傷不足治。

五九、左曰有餘,右曰不足。

六十、若脈浮大數,宜於氣分中佐以血藥;若沉細之脈,宜於血分中兼用氣藥。

六一、人之為病,雖曰虛、實、寒、熱四者,而多兼見焉。

六二、熱則流通,凡浮、大、數者皆熱也。

六三、寒則堅凝,凡沉、小、遲、短皆寒也。

六四、實則形剛,滑、弦、緊皆實也。

六五、虛則形柔,澀、濡、緩皆虛也。

六六、浮為在表,沉為在裡,大數為熱,小遲為寒,長為熱流通,短為寒凝結,實為邪氣實,虛為正氣虛,弦緊為痛,短堅為積聚,濡緩為溼,緩大為溼熱,滑為血實、為痰,澀為血虛有鬱。

六七、凡右關緩而有力者,胃強脾弱,白朮一錢,白豆蔻仁三分,甘草五分,陳皮五分,共為末,肉湯調服。

六八、凡細脈宜沉細而起,是為陽虛之漸。轉沉而數,癆瘵不治之證,脈在中,不死。

六九、弦脈,甘酸之劑皆可用,黃芪建中湯之類,甘草芍藥湯。

七十、洪脈,甘寒之劑皆可用,熱邪所傷,三黃丸、調胃承氣湯可也。

七一、脾胃緩脈,如得本經太過,溼邪所傷,除溼淡滲之劑皆可用,平胃加白朮、茯苓,五苓散。

七二、澀脈,燥熱所傷,甘溫甘潤之劑皆可用,異功散加當歸,四君子加熟地。

七三、沉細脈,寒邪所傷,甘熱之劑皆可用,理中湯、四逆湯。寒甚者,理中加附子、益黃散、養胃丸。

七四、六脈俱弦,指下又虛,脾胃虛弱之證。

七五、六脈沉緊,按之不鼓,膀胱勝小腸也,此火投於水,大寒之證,宜溫之。

七六、脈沉厥,緊而澀,按之空虛。若洪大而澀,按之無力,猶為虛寒之證,況沉緊按之空虛者乎,是陰寒在內,中下焦虛寒之極。

七七、脈來緩而弦急,按之指下洪大,皆中之下得之,脾土受邪。

七八、脈大則無火,脈細則無水。

選擇一個好的中醫來調理身體是很多患病之人非常迫切的願望,然而近年來中醫界層出不窮的“大師”“神醫”事件,幾乎讓很多朋友對中醫界的醫德醫風產生了質疑。其實,以中國之大,醫德高尚、醫術高超的中醫師並不缺少,只不過需要我們擦亮雙眼,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判斷,用自己的智慧來去偽存真,而不受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影響,這樣才能發現真正的“蒼生大醫”。

好中醫參考一:醫德高尚,淡泊名利。

無論中醫西醫,醫德高尚,都是從業者必不可少的一個基本要求,講求醫德,淡泊名利也是成為一個好中醫必不可少的素質。很多患者在選擇中醫時,往往喜歡檢視中醫師的職稱、行政級別等,總覺得只有所謂的“教授”“主任”“專家”才能治好病,筆者以在醫療界近十年的經驗敬告各位,中國目前的醫療行政級別和職稱高低,往往並不能反映從醫之人的真實水平,往往只有善於編造學術論文,迎合上級意願,或者後臺很硬的醫生才能獲得升遷,因此,一箇中醫師,行政級別愈高,職務愈多,往往臨床醫術也就越低,試想一下,一個整天被一大堆無聊的會議、科研課題佔據了大多數時間的醫生,怎麼還會有精力去研究中醫經典呢?

中醫是一門實踐醫學,並非同西醫一樣是在實驗室裡面研究出來的,而是在臨床實踐中不斷的總結出來的。因此,熱衷於搞“科研”來編造論文、獲取名利的中醫師,是不可能理解中醫的精髓,從而成為一名醫術高超的中醫師的。幾千年來,中醫的發展,都是靠在臨床上悉心摸索,以病人的主觀感覺來驗證療效的。這一規律,至今未變,所以往往一些職稱並不高,行政職務比較少的中醫師,才更有時間去研讀古醫書,感悟天人之道,從而提高臨床療效。那些頭銜一大堆,身兼數職的專家們,往往才是真正江湖騙子,甚至一些沒有醫師證,無法合法行醫的民間中醫,臨床療效也要優於目前的那些專家教授。

好中醫參考二:細心診治,慢速看病。

有人說,中醫師“慢郎中”,這個“慢”並非指的是中醫起效慢,而是指的中醫在診治疾病的時候,細心察驗,認真組方,往往看好一個病人需要近十分鐘左右才能完成。老病人可能時間會稍短一點,但也絕對不會兩三分鐘便了事。中醫界的鼻祖,漢代的張仲景就曾經批評當時的一些醫生“握手不及足,按脈不及尺”“相對斯須,便處湯藥”。

然而,現在一些所謂的“名醫”的看病速度真的令人咂舌,一天之內竟然能看一兩百人,他們看脈,驗舌,往往都只是一種形式,腦子裡在看見這個病人第一眼的時候便已經開始在思索要用哪個方子,而不是先考慮病人的辨證,這些病人的處方,也大都是在倉促之間完成,未經仔細辨證的處方,其療效可想而知。這一點,古人要比今人做的好。明代一代名醫張景嶽成名之後,一日診治五十餘人,便已覺頭昏腦漲,不肯再多看一個病人,這既是對自己的身體負責,更是對病人負責。所以,在選擇好中醫時,不妨到門診觀察一下,看看這個醫生看病是否經過了思索,看一個病人需要多少時間。

好中醫參考三:藥簡而精,價格便宜。

一些病人因為病急而希望速愈,因此央求醫生多開貴藥好藥,在潛意識裡覺得貴藥就等同於是好藥,遇到開方便宜的醫生,甚至覺得醫生故意刁難自己,不捨得給自己用好藥,由此甚至產生醫患衝突。這種想法是十分可笑的。因為藥價的貴賤與療效並無直接關係,療效的好壞,主要取決於中醫生的辨證是否精當,用藥是否準確。並不是藥材越貴,療效就越好,藥價是由市場調節的,比如冬蟲夏草,本來是一位普通的補益肺腎的中藥材,十幾年前價格也沒有如今這樣貴,然而這些年來,由於媒體和市場的炒作,使得其價格迅速升溫,並且由一種補益肺腎的中藥材變成了無病不治的“神藥”。普通百姓難得一嘗,名門權貴趨之若鶩,一些重利的中醫師煽風點火,為了經濟效益,不管病人是否適合服用,也大量給病人開冬蟲夏草這味藥,造成了很大的資源浪費。

其實,冬蟲夏草的功效,完全可以由金蟬花等便宜藥物來代替,一個醫德高尚,淡泊名利的醫生,在處方用藥上,是絕對不會故意使用貴重藥材的。相反,出於對病人經濟條件的考慮,這樣的醫生會盡力的使用一些價格低廉的藥物,大家如果遇到這種處方“簡便效廉”的中醫師,一定要多加珍惜。

另外,藥少而精,一直以來便是中醫追求療效的一種手段。藥味錯雜,往往導致整張處方藥物作用相互抵消,無法發揮臨床療效。中醫經典書籍《傷寒論》裡的大多數處方,都不會超過十味藥,不少處方甚至只有兩三味藥物,就很能說明這一問題。而目前的一些中醫師,處方用藥動輒二十多味,藥味混雜,不唯無益於病,亦且有害於身。醫生為人間司命,手握生死大權,如此處方以求利,不有愧乎?再此也提醒各位,遇到開貴方,大方的醫生,也還是躲著點好。

好中醫參考四:樸素真誠,不誇海口。

黃帝內經曰:“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樸素真誠,既是中醫經典上所認為的有道德修養的人之外在表現,也是一個好的中醫師所應該奉行和遵守的修身之道。可以想象,一個喜歡豪車、權力、前呼後擁、大講排場的人,不僅外在不符合一箇中醫師應具有的儒雅氣質,內在也難於保持住純正的中醫靈魂。

中醫既是一門醫學,也是一種人生態度,一種修身之道,一個好的中醫,帶給人的氣場,必然是安靜、祥和的。古語有云“巧言令色者鮮矣仁”,一代名醫張仲景,在年輕的時候給相面家何顒看相時,何顒就評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說張仲景想問題比較深入,但是人不是很高調,後來張仲景果如所言,成了一代名醫。可見,言辭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人,動輒便給病人保證,並不符合傳統中醫師的氣質要求。莊子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醫師所持的是天地之道,天地之大美無需言辭,同樣,醫生醫術的高低也無需多言,一切以病人服藥後所產生的療效為評判標準。氣質安靜、從容的中醫,往往醫術也會相對高一些。

好中醫參考五:不主動推薦西藥與中藥同時治療。

中醫與西醫是兩個不相融合的理論體系,至少在目前,中西醫結合的理論體系還遠遠未能構建起來。醫學博大精深,無論中醫西醫皆如此,因此,同時精通兩種醫學,並能夠融會貫通的醫生,還尚未出世。在這樣的情況下,中醫開中藥,西醫開西藥,大家各司其責,才是正道,不必越俎代庖。很多中醫師限於水平,在臨床效果不明顯的情況下,為了追求速效,往往推薦病人中西藥同時治療,這樣即使有了療效,也難於說清到底是中藥起效還是西藥起效,醫生的醫療水平也就無法提高。因此,一個有志於在中醫上有所成就的醫生,在內心上,大都是希望病人在服用自己所開的中藥之時,不要另外採用其他療法,這樣才能見到效果。而且,由於中西醫結合的理論基礎尚未建立,也建議大家,不要病急亂投醫,同時採用中藥西藥兩種療法,這樣對於患者的身體,也是存在風險的。

總得來說,一個好的中醫師,所具有的這些特徵,僅供大家參考,評判一個好中醫的最終標準,還是臨床療效。求醫問道,並非一件容易之事,本文所述,主要是為大家提供一些在看病之前,辨別一個好中醫的竅門,希望大家能夠窺一斑而知全豹,不要為表象所迷惑,最終找到理想的中醫師。

好中醫的標準是什麼?

我們來看看範英志老師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在他眼裡,什麼才是一個好的中醫大夫。

一個好的中醫大夫,首先看他有沒有『中道』思想,然後看他是否可以透過『五行生剋』的方法論,以及透過『舌脈症』的診斷方式,去把『中道』思想落地。

1

什麼是體系?

範英志說,體系是臨床的思路模式,既包括形而上的「中道」體系,也包括接地氣的「舌脈症」診斷方式。

一個好的中醫大夫,首先看他有沒有「中道」思想,然後看他是否可以透過「五行生剋」的方法論,以及透過「舌脈症」的診斷方式,去把「中道」思想落地。

這才是好的中醫思維模式,才是一個完整的體系。

2

中醫的終極問題是什麼?

範英志說,中醫哲學,是從萬物抽象出來規律,去尋找和表達「中道」。「中道」這個詞太過抽象,儒釋道三家幾千年來都在不斷試圖表述什麼是「中道」。

但其實《黃帝內經》裡講過,從一到九這九個數字,被稱作「至數」(至數指終極的意思),高度概括了「天地人」的三者關係,也蘊藏了對「中道」的終極解釋。本質上,這九個數字是中華文明的核心思想。

在九個數字裡,「六」代表的是「律」。「五」代表的就是「中道」。

再具體點講。中醫講的陰陽,是表達一種客觀狀態,陰是「不及」,陽是「太過」, 陰陽其實就是「六律」。「六律」是客觀規律,比如在人體,有生理的規律,有病理的規律;在自然界,有太過的規律,有不及的規律。但是這些客觀規律是怎麼流動起來,形成這個世界變化,形成我們人體的健康與否的狀態呢?

是透過「五行生剋」的方法論,去實現這個流動,去找到陰陽平衡的狀態。

這個陰陽平衡的狀態,就是「中道」。

範英志在學習日本經方家的理論過程中, 慢慢地認識到他們的侷限。日本的經方家不用「五行生剋」的方法論去指導臨床,僅僅是從「方證相應」裡不斷總結症狀,以及透過腹診佐證(腹部按壓診斷),醫生的思路,很容易走偏。

比如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方子, 既包括治寒,也包括治熱。如果醫生腦子裡不能抽象出來一箇中道,就沒有辦法做出判斷。厚朴麻黃湯、澤漆湯、梔子豉湯、白虎湯、百合地黃湯、小柴胡湯,等等,其實都可以治療溫病。怎麼去使用這些方子,大夫的思路應該是看生病的人,而不是病的症狀。

範英志覺得,中醫本質上要關注的, 是病人怎麼才能回到陰陽平衡的「中道」狀態,而不是怎麼消除症狀。人活著要「合道」,去追求陰陽平衡的狀態。《黃帝內經》雲「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正氣存內的意思就是,正氣在「中道」裡。這就是「中道」思想對臨床思路的指導作用。

3

怎麼理解五行生剋的方法論?

範英志說,「中道」要從「五行生剋」的方法論中求解到。

想運用「五行生剋」,首先要了解每個人的個人體質。《黃帝內經》裡有陰陽二十五型人,這其實是對人們不同體質的表述。面對不同體質,中醫怎麼去運用「五行生剋」治療呢?

比如針灸裡「五腧穴」的配伍原理,就是一個典型的對生克關係的判斷,從而求得平衡狀態。

五腧穴,指人體的穴位,是可以按照「木火土金水」來歸類的。比如說,「木生火」「這個五行關係 ,如果火不足,中醫針灸大夫會選用木穴來補火」,所謂的「虛則補其母」。如果火太過,中醫針灸大夫會選用土穴去瀉火,所謂的「實則瀉其子」。

具體放到人體體質來說,比如肝木太過的體質, 遇到陌生而黑暗的環境,這個人可能心中比較容易恐懼和疑惑,易做惡夢。這樣的體質,要用五行中屬「火」的穴位來平衡,比如選擇腳上的「行間穴」。火一進來,對太過的肝木,就可以有個疏洩的出口,與此同時,被肝木克的脾土,就能「虛則補其母」,得到補益。

經典的《金匱要略》和《輔行決》,也都生動地運用了五行生剋的思想。《金匱要略》裡說 「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 當先實脾」。這就是木克土。「見肺之病,知肺傳肝」,這是指金氣之邪克傳肝木。

《金匱要略》「咳嗽篇」部分,張仲景用了那麼多次麻黃,怎麼去看待他選取這味藥呢?麻黃是青龍湯的主藥,是肝木的象,張仲景一定考慮到肝陽內鬱化火是咳嗽的一個致病因素。

同樣的,《金匱要略 水飲篇》中,可以看到很多見心之病,知心傳肺的運用。這是對火邪克傳肺金原理的運用。

這個火克金的原理,在《金匱要略 胸痺篇》中,能看到張仲景就用了很多清肺化痰濁的藥,因為胸痺同時包括了心和肺,包括了這個生克關係。

再舉例來說,《金匱要略 婦人病篇》裡,你會發現張仲景的思路上,用了很多疏肝的藥去處理婦人月經的問題。婦人排卵期是春生的木之象,而婦人的月經期相當於秋收的金之象。

見金之病,知肺傳肝,所以首當疏肝。所以治月經病,首要考慮疏肝。

這就是用五行生剋的思路去分析和判斷。

咱們接著說「舌脈症」。

在中醫診斷裡,舌、脈是提供情報的間諜。如果只看症,醫生的判斷就容易走偏。

這些年來,範英志一邊總結「中道」體系,一邊在臨床中,越來越重視舌脈症三者關係。

在英國時候,他覺得自己辨證還是不夠細緻,依然沒有脫離開方症相應的思路。

他舉了個例子。

比如都是手腳冰涼的症狀,中醫大夫可以判斷是陽氣內鬱造成,也可能判斷是虛寒造成。如果是虛寒,就使用溫陽的藥;如果是少陽的陽氣內鬱,仲景的經方四逆散(柴胡、枳實、炙甘草、白芍),四味藥沒有一味是溫陽的藥,卻也能使鬱結的氣開啟,解決這個手腳冰涼的問題。

4

大夫怎麼才能找到正確的病機?

範英志說,中醫有句話叫「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侯」(指病機的本質為「虛」, 但表現出某些「實」的臨床假象)。如果只是根據症狀做判斷,藥可能就會開錯。

範英志又拿《孫子兵法》做比喻。

當年廉頗和秦將白起打仗的時候,廉頗守城三年雙方還是膠著狀態, 趙王精神上扛不住了。這時候秦兵的間諜開始散佈謠言,說廉頗這麼爛, 秦兵就怕趙王把廉頗換成趙括。謠言傳到趙王耳朵裡,正合了趙王的心思,果然把廉頗換成趙括。趙括這個人天性驕傲,犯了輕敵的錯誤 ,一上陣40萬趙兵被屠,趙國亡國。

範英志說,戰場上日費千金,難定勝負。這個時候,如果有間諜,給出真實的情報,攻守勝負就更容易看得清楚。在中醫裡,舌、脈就是提供情報的間諜。這就是舌、脈、症三者合參的重要意義。

中道,五行生剋,舌脈症,一個都不能少。範英志說。

本頭條號有很多內容只對粉絲開放,如有需要,請加關注[作揖]

版權宣告:

我們注重公益性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