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王凱《孤城閉》中戴的帽子為何有倆“尾巴”?聊聊幞頭的演變歷史

2022-01-18由 去疾書院 發表于 漁業

朝天冠能治什麼病

許多人在看古裝劇的時候,都會覺得古人的帽子很“可愛”,也有人覺得很醜。為什麼呢?因為一般情況下,帽子的後面都會拖著兩個小“尾巴”。這種帽子,我們一般稱之為“幞頭”。

在中國,幞頭有上千年的歷史。在清朝以前,它一直都是漢人最喜愛的帽子之一。但對於這種帽子,現代人大都不太瞭解,尤其是帽子上的兩個“尾巴”,很多人表示難以接受這種設計。今天,我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幞頭上為什麼會有兩個小尾巴,讓大家理解這種帽子的審美。

王凱《孤城閉》中戴的帽子為何有倆“尾巴”?聊聊幞頭的演變歷史

《孤城閉》劇照 注意帽子上的尾巴

古人的帽子也叫"巾",這恰恰說明了帽子的來源

如果你仔細觀察一下古人的帽子,你就會發現,古人的帽子一般都叫“某某巾”。比如,在宋明兩朝非常流行的一種方形帽子,叫做東坡巾;唐宋時期的幞頭,也叫折上巾,在明朝的時候多了一個名字,叫“唐巾”。

明代皇帝的翼善冠、大臣們的烏紗帽,也都屬於幞頭的犯愁,所以也可以稱為折上巾。此外,還有莊子巾,萬字巾,等等。因此,我們當代人所說的帽子,在古代可以叫“冠”,但也可以叫“巾”。

南宋畫家劉松年有一幅《七子過關圖》,圖中左側的人物頭上戴的就是東坡巾,右側戴的是幞頭,也即明代的唐巾——它的後面就有兩個小“尾巴”。

王凱《孤城閉》中戴的帽子為何有倆“尾巴”?聊聊幞頭的演變歷史

《七子過關圖》區域性

“巾”這個字我們都很熟悉,平時大家說“毛巾”“頭巾”“浴巾”“餐巾紙”,所以“巾”基本等同於一塊“布”。而這恰恰也說明了帽子的源頭——來自於裹在頭上的布。

我在之前很多文章中和大家聊過故人束髮的問題。既然古人要束髮,那就免不了要經常整理自己的頭髮,走在外面,大風一吹,或者頭髮沒扎進,那就會影響形象或者勞作。

怎麼辦呢?好辦——用布給裹上。我們現在可以從漢代的很多陶俑中見到最為原始的“幞頭”:

王凱《孤城閉》中戴的帽子為何有倆“尾巴”?聊聊幞頭的演變歷史

漢代陶俑

這種“帽子”,就是直接用布料裹在頭上,扎住頭髮。很簡潔,很方便。直到現在還有些地方流行這樣的扎法。

但我們的祖先在滿足了初級需求之後,自然會有更高的需求——那就是,儘量讓帽子美觀一點。所以,頭巾漸漸地被固定住,演化成了帽子。於是,我們現在最熟悉、最為經典的幞頭呼之欲出。

比如在唐朝畫家李昭道的名作《明皇幸蜀圖》裡,我們就能看到這種帽子的樣式:

王凱《孤城閉》中戴的帽子為何有倆“尾巴”?聊聊幞頭的演變歷史

《明皇幸蜀圖》 記錄唐玄宗逃難到四川的繪畫

在唐朝畫家閻立本的畫作《步輦圖》中,唐太宗和一位少數民族使者以及一名官員頭上戴的也都是這種帽子:

王凱《孤城閉》中戴的帽子為何有倆“尾巴”?聊聊幞頭的演變歷史

《步輦圖》區域性

但是,這三人的帽子似乎又有所不同。

那這三定帽子之中到底又隱藏著何種秘密呢?別急,請繼續往下看。

起初帽子上兩個"尾巴"的主要作用是固定帽子

大家可以仔細觀察一下,左側的人、中間的人,以及右側的唐太宗,他們的帽子後面的“尾巴”是不太一樣的。

左側的“尾巴”更粗糙一點,唐太宗和中間紅袍的使者帽子上的“尾巴”似乎更加柔順一點。

王凱《孤城閉》中戴的帽子為何有倆“尾巴”?聊聊幞頭的演變歷史

《步輦圖》區域性 注意比較帽子的不同

從這裡我們可以得出一條結論:對於普通人來說,帽子後面的尾巴比較實用,它只是充當一種固定帽子的作用。而對上層階級來說,帽子上的尾巴不僅僅要實用,還要美觀。

當然,這話可不是我自己瞎說的,而是有依據的。

所以,最初的帽子,後面的兩個“尾巴”就是充當固定帽子的作用。原因很簡單,剛才我也說了,幞頭起源於先人們用頭巾包裹頭髮,再由頭巾逐漸演化成帽子。但在前期這種帽子比較軟,基本上就是布料做的,所以帽子後面必須得留下兩條帶子,用來將帽子在頭上系勞。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這種帽子就被還原得非常好:

王凱《孤城閉》中戴的帽子為何有倆“尾巴”?聊聊幞頭的演變歷史

《長安》劇照

因為唐朝的幞頭比較軟,所以不僅後面會打結,幞頭正中間也會打結,所以就形成了《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樣式。

而後面打結的這兩塊布,也就形成了帽子上的兩個“尾巴”。

這是唐玄宗時期的幞頭,唐朝初期的幞頭沒有這高,比這個要矮很多,這種幞頭也叫平頂幞頭。在電視劇《貞觀之治》中,唐太宗和文武大臣頭上戴的都是這種幞頭:

王凱《孤城閉》中戴的帽子為何有倆“尾巴”?聊聊幞頭的演變歷史

《貞觀之治》劇照

大家可以看看,帽子後面也出現了“尾巴”,如果你仔細對比剛才的那幅《步輦圖》,你就會發現這部電視劇太有考究了。很少有電視劇能注意到唐朝初年的帽子問題。

但請注意,這時候帽子後面的“尾巴”還比較軟。因為它的主要作用是打結並將帽子固定在頭上,防止帽子隨隨便便地從頭上掉下來。

從"飄帶"到硬"尾巴",小"尾巴"從實用逐漸上升到了審美層次

所以,初期的幞頭後面的兩個小“尾巴”都類似於兩個飄帶。

但是,剛才我在對比《步輦圖》中不同人物的帽子時也說了,唐太宗的帽子似乎要左側的下級官吏的帽子更加美觀一些,尤其是帽子上的“尾巴”似乎要更好看一點。

這恰恰說明一個問題:上層社會不僅僅需要帽子和帽子背後“尾巴”的實用性,還要帽子和尾巴的觀賞性。因此,伴隨著人們的審美,帽子後面的“飄帶”更加硬化,從最開始軟軟的兩個,變成了後來我們見到的比較硬的“尾巴”。我們從五代十國時期的《韓熙載夜宴圖》裡就能看出,帽子上的尾巴已經不再是充當固定帽子的作用了,而是變成了一種裝飾品:

王凱《孤城閉》中戴的帽子為何有倆“尾巴”?聊聊幞頭的演變歷史

《韓熙載夜宴圖》區域性 《孤城閉》中王凱戴的就是這種帽子

這兩個小“尾巴”,伴隨著人們走路時身體的擺動,自動地上下襬動,看起來很飄逸,一股文人氣油然而生。

當然,這也是伴隨著幞頭的“進化”的。初期的幞頭就是布包裹在頭上,所以很軟。根據《雲麓漫鈔》記載:“唐末喪亂,宮娥宦官皆用木圍頭,以紙絹為襯,用銅鐵為骨, 就其上製成而戴之,取其緩急之便,不暇如平時對鏡繫裹也。”

也就是說,在唐朝末年,人們開始用木料、鐵絲、絹紙製作幞頭了。這時的幞頭比較硬,隨時隨地的戴起來也比較方便,不用再去對著鏡子包裹頭髮了。

後來的帽子,"尾巴"越翹越高,直到形成了明朝的翼善冠

在五代時期,隨著幞頭的完善,幞頭上的兩個小“尾巴”也越翹越高。最初的“尾巴”就是兩條布帶,後來尾巴變硬,更優勝者,小“尾巴”一直翹到了帽子上方。

這就是著名的朝天冠。比如這幅朱溫的畫像,戴的就是朝天冠:

王凱《孤城閉》中戴的帽子為何有倆“尾巴”?聊聊幞頭的演變歷史

朝天冠

朝天冠最初宦官戴的比較多,到了後來逐漸成為五代十國時期有地位的人(皇帝)的標配。

到了宋朝更加誇張,在宋朝皇帝和官員的幞頭上,這對小“尾巴”,升格成了“飛機翅膀”。

王凱《孤城閉》中戴的帽子為何有倆“尾巴”?聊聊幞頭的演變歷史

宋朝皇帝的“飛機”帽

明代基本上繼承了宋朝對官帽的設定。

平時大臣們的公服,帽子也使用“雙翅”較長的版本。

王凱《孤城閉》中戴的帽子為何有倆“尾巴”?聊聊幞頭的演變歷史

明代文官的公服

很多人在看到這種畫像時都會產生誤解,以為這是宋朝官員的畫像。其實這是不對的,明代官員除了我們最為常見的補服(見下圖)外,還有這種繼承宋朝文官服飾的公服。公服的帽子和宋朝一樣,是方頂幞頭,雙翅也較長。

大臣們平時辦公時穿的官服,帽子上的“雙翅”要稍微短一些,但是也基本保持“飛機頭”這樣的設定:

王凱《孤城閉》中戴的帽子為何有倆“尾巴”?聊聊幞頭的演變歷史

明代文官的常服

官員們平時也會戴上軟腳的幞頭,這種帽子顯然更加休閒一點,在非正式場合可能戴的更多一些:

王凱《孤城閉》中戴的帽子為何有倆“尾巴”?聊聊幞頭的演變歷史

頭戴軟腳幞頭的明代武官

而明朝皇帝的帽子,後面的尾巴翹得更高更誇張,直接翹到了帽子的最頂端。

這種帽子我們稱之為翼善冠,上面繡有龍飾的我們稱之為金絲盤龍翼善冠。

王凱《孤城閉》中戴的帽子為何有倆“尾巴”?聊聊幞頭的演變歷史

注意明朝皇帝的帽子

大家請注意我標註的地方有一對“兔耳朵”。很多人覺得這一對兔耳朵很可愛,但其實不是兔耳朵,而是雙翅折到了上方。

所以這種帽子也叫“折上巾”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了。

搞對帽子,能為電視劇的創作增色不少

我剛才提到了馬躍的《貞觀之治》,其實同時期唐國強還拍過一部同類題材的電視劇《貞觀長歌》。

在這部劇裡,唐國強飾演的唐太宗戴的帽子是這樣的:

王凱《孤城閉》中戴的帽子為何有倆“尾巴”?聊聊幞頭的演變歷史

《貞觀之治》中的唐太宗

我們不說這頂帽子的顏色和紋飾,光是帽子的高度與後面的“尾巴”,就不符合唐朝初期的特色。

這樣的劇,和馬躍的《貞觀之治》相比真是相形見“拙”。

在電影《妖貓傳》中,黃軒飾演的白居易就戴過一次朝天冠。這很可能是朝天冠第一次出現在影視劇當中,所以也給電影增加了不少文化韻味。

王凱《孤城閉》中戴的帽子為何有倆“尾巴”?聊聊幞頭的演變歷史

《妖貓傳》中出現的朝天幞頭

同樣的,王凱孤城閉中出現的幞頭就很符合史實。

宋代的幞頭和唐朝不同。一是,宋朝的屬於硬質幞頭,帽子由鐵絲搭建框架,再用紗紙糊成帽子。二是,帽子後面的“尾巴”已經不再是起到固定帽子的作用,而是承擔審美作用。

所以,《孤城閉》裡出現的幞頭就是正確的:

王凱《孤城閉》中戴的帽子為何有倆“尾巴”?聊聊幞頭的演變歷史

《孤城閉》劇照

到了明代,除了官員頭上戴的軟腳烏紗帽,人們又把普通的幞頭稱為唐巾。

王凱《孤城閉》中戴的帽子為何有倆“尾巴”?聊聊幞頭的演變歷史

明代的軟腳幞頭

這種唐巾有點返璞歸真的意思,帽子背後的“尾巴”逐漸弱化,不再是像上面這張圖上的“軟腳”,而是又變成了兩根“飄帶”。

這種帽子因為看起來很飄逸,在文人中很受歡迎。

王凱《孤城閉》中戴的帽子為何有倆“尾巴”?聊聊幞頭的演變歷史

明朝文人戴的唐巾

到目前為止,這種帽子我也只在電影《柳如是》中見過。

如果大家看過這部電影就會發現,馮紹峰所飾演的陳子龍所戴的就是這種帽子。

王凱《孤城閉》中戴的帽子為何有倆“尾巴”?聊聊幞頭的演變歷史

《柳如是》劇照

所以,今天我們講了這麼多,似乎可以下一個這樣的結論:

帽子上的兩根“尾巴”是伴隨著幞頭的誕生、完善和異化而產生並形成不同款式的。“尾巴”雖然很簡單,但根據它我們卻能大體上判定一幅畫完成於哪個時期。

而對於古裝劇來說,戴對了帽子,則能給劇中的文化涵養增色不少。

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貞觀之治》《柳如是》?為什麼那麼多人期待《孤城閉》《江山紀》?因為從這樣的劇中,我們不僅能欣賞到優質的劇情,還能體驗其中的文化和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