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虛實之間,蕭太后的遺蹟與傳說

2022-01-18由 北晚線上 發表于 漁業

蕭太后河是怎麼命名

《燕雲臺》的開播,將遼王朝傑出政治家蕭太后推到了大眾視線中。電視劇中的蕭太后名綽,小字燕燕,為遼朝北院樞密使兼北府宰相蕭思溫之女、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后、遼聖宗耶律隆緒之母。她的活動時代在十世紀中後期,參預朝政近四十年,帶領遼王朝達到了鼎盛時期。

這位傳奇太后的故事,至今在幽燕大地仍有跡可循。

虛實之間,蕭太后的遺蹟與傳說

1.北京唯一以人物命名的河——蕭太后河

北京市朝陽區和通州區境內,從西向東橫跨著一條蜿蜒細長的河道——蕭太后河,亦稱蕭太后運糧河,這是北京境內唯一以人物命名的河流,曾經擔負遼南京城的物資輸送功能,是北京歷史上早期運河的代表。對於蕭太后運糧河的起源,正史中並無明確記載,僅民間相傳為蕭太后主持開鑿而得名。

現在這條河上承龍潭湖和東護城河的雨洪分流與城市汙水,一直到西大望路和弘燕路交叉口的河段都為蓋板所蓋,弘燕路小區以東始見地表徑流,經朝陽區南磨房鄉、十八里店鄉、豆各莊鄉和黑莊戶鄉後進入通州區,在張家灣附近匯入涼水河,由涼水河併入北運河。

為何這麼不起眼的一條排水溝會以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蕭太后命名?這蕭太后河在歷史上又曾是怎樣的風光呢?

長期從事北京水利史研究的歷史學者吳文濤對蕭太后河曾有詳細論證。對史料進行細緻整理後發現,史書中對蕭太后運糧河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劉侗等所著的《帝京景物略》卷三《城南內外》在描述白雲觀的歷史之後稱:“西十餘里,為唐太宗哀忠墓。西南五六里,為蕭太后運糧河,泯然漶滅,無問者。”此後清代文獻中也屢見蕭太后運糧河的記載,如清代咸豐年間震鈞在所著《天咫偶聞》一書中稱:“八里莊之西二里,有河名十里河,又名蕭太后運糧河。”地方誌中也有記載,如康熙《通州志》記載飲羊河:“與牧羊臺相近,在州城南,俗傳蘇子卿牧羝處,或雲即蕭太后運糧河。”

那蕭太后河跟蕭太后究竟有沒有關係呢?它是蕭太后主持開鑿的嗎?遺憾的是,對於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遼金時期文獻或考古資料給出確鑿的說法,但從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上來看,這種可能性還是非常大的。

公元936年,後晉石敬瑭將幽、薊等十六州割讓給契丹。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契丹將今北京所在地幽州提升為陪都南京,又稱燕京,中心在今廣安門一帶。這令城市規模擴大,糧食等消費增加,從外地調運糧食入京成為客觀需要。蕭太后與宋真宗簽訂“澶淵之盟”以後,兩國之間以白溝(拒馬河)、海河一線為分界。此後,北宋將河北平原的眾多湖泊窪澱相互連通,東起天津附近海岸,西經今河北青縣、信安、霸州、雄縣、高陽、保定一線,構築了一條天然的軍事防線。契丹人在遼南京城所需的糧食及各種物資,只能從遼東等地調集,走海路運輸。具體就是從天津寧河的薊運河入海口靠岸,換載河船後再循今薊運河、北運河等,進入遼南京城。

關於漕船離海登陸後轉入內河運輸,最後到達南京城的具體路線,吳文濤提出,有兩種說法可作參考:其一,漕船沿今薊運河西入泃河,至今河北三河或北京平谷一帶解除安裝,再由陸運至遼南京;其二,利用人工開鑿連通的運河直接駛入遼南京城。從三河或平谷陸運糧食進南京城所需耗費的人力、物力和時間都相當可觀,不如繼續經河道運輸便捷。從這個意義上說,遼利用天然河道開鑿一條運河的動力和可能性都具備,蕭太后河很可能就在這時候出現,利用當時殘留的古永定河河道、經人工疏通整理後,形成了上承薊水、中連遼南京護城河、下接今北運河(時稱潞水)的重要河運通道,承擔了遼南京地區與外界的物資運輸功能。

2.蕭太后時期皇家春獵之地——通州延芳澱

蕭太后作為歷史上一代女中英豪,匡扶遼朝江山社稷,在朝野有巨大威望,也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在北京地區,很多事情都往蕭太后傳說靠攏,產生了諸多與蕭太后相關的史蹟,其中既有真實的歷史史實,也有離奇的傳說故事。

遼代時候,今通州南部漷縣附近有一處湖沼溼地,名延芳澱。春天暖和的時候,這裡是天鵝、大雁等眾多水鳥的棲息地。由於距離遼南京城較近,且位於遼國南境,氣候相對溫和,因此在蕭太后時期,延芳澱成為遼代統治者春獵的重要去處。

據《遼史》統計,遼帝幸延芳澱的記載有聖宗七年春“駐蹕延芳澱”、十二年春正月“幸延芳澱”、十三年春正月“幸延芳澱”、十五年春正月“幸延芳澱”、十八年春二月“幸延芳澱”、二十年春正月“如延芳澱”六次,均集中於聖宗(蕭太后之子)一代。聖宗統和十三年(995年)九月丁卯“奉安景宗及皇太后石像於延芳澱”,也就是在統和十三年的時候,在延芳澱附近安放了遼景宗及蕭太后的石像。難得的是,這一活動在千年以後被考古工作證實——人們在今通州於家務鄉吳寺村南發現了遼景宗石像,但耳、足殘毀;可惜蕭太后像毀於戰火。

通州與蕭太后相關的史蹟傳說還有不少,漷縣在併入通州之前,曾有“漷縣八景”的說法,其中一景為“駐蹕甘泉”。康熙《通州志》記載:“駐蹕甘泉,在儒學西北,相傳遼蕭太后所鑿,其味甘潔。”通州東南永樂店鎮以東,有村名陳辛莊,民國《通縣誌要》記載:“在陳辛莊東口外東沙坑以西,有地名東倉,地多瓦礫,相傳為蕭太后存糧之倉。”

除通州外,北京周邊,尤其是山區,與蕭太后有關的傳說也有不少。通州北面順義區,有村名田家營,這個村子的東北有個叫飲馬泉的小湖泊,民國《順義縣誌》記載飲馬泉:“四里許,方圓丈餘,相傳蕭太后飲馬處。”在民間傳說中,蕭太后還是一個愛美之人,如延慶關溝有水盆石,稱“燕窩”,乾隆《延慶志略》記載:“在上關東山之巔,有石似盆,石刻‘燕窩’二字,傳遼蕭太后梳妝處。”密雲西北有看花臺,雍正《密雲縣志》記載:“看花臺,在縣西北二十里大水谷,蕭太后登臺賞花,遺址尚存。”連昌平溫泉也能與蕭太后聯絡上,康熙《昌平州志》記載:“水益燠……氤氳之氣望之如野馬浮雲,相傳為遼蕭太后浴沭雲。”此外,通州南部地區的蕭家臺子、海淀區的肖家河也流傳著蕭太后的傳說。

不過眾多傳說中,最為離奇曲折、故事性最強的,出現在平谷。平谷北山中有一個小山村,名“肖家院”,過去寫做“蕭家院”。這裡山勢高聳,四圍環抱如城郭,惟有東南山口通大路。而山中一處地勢平坦,東西寬一里許,南北半里許。民國《平谷縣志》記載:“相傳舊有尼庵,西山角(腳)下有龍潭,水勢淵深。有幼尼出行汲,忽內急而溺於潭側。潭中龍因有人道之感孕而生女,棄之山陬。鄰村蕭姓者憐而養之,長而韶秀聰慧,後入遼宮為後。主卒子幼,後即專政,遂有蕭太后之稱,至今其地名蕭家院。”

虛實之間,蕭太后的遺蹟與傳說

《燕雲臺》海報

3.蕭太后傳說的文化淵源

從真實性上來說,北京地區流傳的蕭太后地名和遺蹟的傳說,大多數並非史實,而是源於民間百姓的虛構和想象。作為一位對遼朝發展頗有影響的歷史人物,蕭太后與宋真宗主持訂立的“澶淵之盟”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四十餘年的戰火,使宋遼進入了和平發展的全新時期。她治下的遼王朝政局穩定,國力鼎盛,自然會引起人們的懷念。所以震鈞分析蕭太后運糧河得名原因時認為:“蓋土人不知有遼金元,而但知有蕭太后,故舉歸之焉。”

此外,蕭太后的知名度還與楊家將故事在民間的廣為流傳大有關係。在百姓心目中,“一門忠烈”的楊家將、楊門女將既成為“忠君愛國”之象徵,敵國當政太后自然就被派為反面角色,成為楊家將、楊門女將的主要對頭。但民眾心理亦頗為矛盾,畢竟蕭太后是一位將民眾帶入和平的重要人物,因此在民間戲劇、民間故事中對蕭太后亦非全盤否定,如在京劇《四郎探母》中,蕭太后處事剛決亦不失母愛之慈。一般來說,歷史依託於文字記錄和實物考證,但是當文字記錄缺失時,傳說便顯示出它獨有的價值,它將殘斷的歷史聯綴成一幅完整的畫卷,在歷史缺席之處充當了歷史的化身。面對歷史,普通民眾與歷史學家一樣也有尋根溯源的願望,特別是在偏僻的地區,在文字缺失的領域,民眾對傳說的依賴就會異乎尋常的執著,傳說故事就成為回答普通民眾對歷史的各種疑問和猜想的最佳途徑。北京地區的各種蕭太后傳說,往往憑地形樣貌發揮想象,它既有真實的歷史背景,也有看似荒誕不經的離奇情節;它以民間的敘事方式,為地方增添了獨特的歷史意蘊和鄉土情感。有了這些傳說的存在,民眾的歷史想象力和文學創造力有了用武之地。傳說故事讓蕭太后的人物形象變得更加飽滿、更有溫度和生活氣息。這種將地理與歷史加以文學化的言說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追根溯源的文化情結,成為鄉土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

延伸閱讀

“開了掛”的蕭太后

其實歷史上遼朝的蕭太后、蕭皇后有好幾個。從遼太宗耶律德光以後,蕭氏與耶律氏世代通婚,遼代歷朝皇后絕大多數都姓蕭。因為蕭綽能力太強,影響力太大,以至於提到蕭太后一般都預設為蕭綽。

自蕭綽(蕭燕燕),到蕭貴妃、蕭皇后,再到承天蕭太后。蕭太后攝政後,在內政方面,積極調整賦稅政策,保護和發展農業生產,促進手工業、商業以及社會文化發展。在外交軍事上,對党項、女真諸部族剿撫並用,穩定了邊境形勢。

為了斷絕大宋對燕雲地區的念想,蕭太后親自跨馬從戎,與年幼的聖宗帶兵出征,劍指中原,迫使北宋真宗皇帝親征應戰,雙方在澶淵(今河南濮陽西)簽訂盟約,開創了宋、遼長達百年的和平發展時期。

經過蕭太后的多年努力,遼聖宗時國勢昌運、國力強盛,成為遼朝統治二百餘年間的鼎盛時期。《遼史·后妃傳》評價蕭太后:“明達治道,聞善必從,故群臣鹹竭其忠。習知軍政,澶淵之役,親御戎車,指麾三軍,賞罰信明,將士用命。聖宗稱遼盛主,太后教訓為多。”蕭太后由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上演了瑰奇而又不乏神秘的一生際遇。

流程編輯:u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