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先發制人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2022-01-15由 強老師求學 發表于 漁業

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什麼意思

先發制人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告訴我們遇事要爭取主動,先動手來制服對方,先下手為強。“先發制人”原指在戰爭中的雙方,先採取行動的往往處於主動地位,可以制伏對方(發:發動;制:控制)。後來泛指先下手採取行動;在句中可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

成語寓意:

與“後發制人”恰恰相反,在戰爭中先發動進攻者,能制伏或控制敵方,也就是說,先下手者可以拿到控制事態的主動權,從而控制敵方,後下手的就容易被對方控制。先發制人的一方往往是對決雙方中力量強大的一方,否則很難具備先發制人的客觀條件。

古今戰爭史上能尋到很多采取先發制人獲得控制權而取勝的戰例。不論先發制人還是後發制人,都是根據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和具體條件做出的策略性選擇,要做到“知己知彼“。這就需要調查研究,掌握確切的資訊,來不得任何輕敵和盲目。否則,一旦先於敵方動手又沒能掌握足夠的實情,不僅無法獲得主動權,可能事態會轉化為對己不利,也有可能導致提前暴露己方而使對方採取後發制人的策略。所以,不論從事任何政治、軍事、外交、商業談判等活動,都要充分地調查研究,做出明智的選擇和決策。

成語故事: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後,得到四方的響應。當時項梁和侄子項羽為躲避仇人的報復,跑到吳中(今江蘇吳縣)。會稽郡郡守殷通,素來敬重項梁。為商討當時的政治形勢和自己的出路,派人找來了項梁。

項梁見了殷通,談了自己對時局的看法:“現在江西一帶都己起義反對秦朝的暴政,這是老天爺要滅亡秦朝的時候了。先發動的可以制服人,後發動的就要被別人所制服啊!”

殷通聽了,嘆口氣說:“聽說您是楚國大將的後代,是能十大事的。我想發兵響應起義軍,請你和桓楚一起來率領軍隊,只是不知道桓楚現在什麼地方?”

項梁聽了,心想,我可不願做你的部屬。於是他靈機一動,連忙說:“桓楚因觸犯了秦朝刑律流亡在江湖上,只有我的侄子項羽知道他在什麼地方。我去叫項羽進來問問。”

說完,項梁走到門外,輕聲地叫項羽準各好寶劍,伺機殺死殷通。

叔侄倆一前一後進人廳堂。殷通見項羽進來,剛站起身,想要接見項羽。說時遲,那時快,項羽拔出寶劍直刺殷通,隨即砍下他的腦袋。

項羽提著殷通的人頭,佩帶著郡守的大印,走到門外,高聲宣佈起義。

當時百姓本身就痛恨秦朝官吏,見項梁殺了郡守,都紛紛表示願意跟從他,擁護他做會稽郡守,項羽為偏將。項羽又去鄉里親友中招募了八千個青年,稱為“八千子弟兵”,這支隊伍生氣勃勃,富有戰鬥力,成了項羽成就霸業的骨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