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莫過度悲觀,看萬科、碧桂園、恆大如何“活下去”?

2022-01-15由 大資料樓訊 發表于 漁業

恆大地產會倒掉嗎?

莫過度悲觀,看萬科、碧桂園、恆大如何“活下去”?

關於朋友圈萬科“活下去”的段子解讀:

1,自己:要活下去;

2,同行:你們活不下去;

3,給國家看:我們快活不下去了,救我!

4,給群眾看:我們活不下去了,別罵了!

5,給銀行看:如果我們活不下去,你看著辦

2008年,王石提出“拐點論”,結果沒大拐,09年小陽春就拉起來了;

2014年,鬱亮提出“白銀時代”,結果沒白銀,依舊黃金了好幾年;

2018年,鬱亮再提房地產進入“轉折點”了,萬科要“收斂”和“聚焦”

從直觀的第一印象看,這是萬科第三次喊“狼來了”;

可問題是事不過三,這次同行會全信萬科的“悲觀論”麼?

過往,樓市都有3、5年的小週期,但每次萬科喊“冬天”來了,大多都是在樓市調整後1年之後,

時機掌握得挺好。

即2007年開始調整後的2008年開喊行業“拐點論”;2013年供需結構調整後2014年開喊“白銀論”;每次喊了之後,也“幸運”迎來了2008年的4萬億救市利好,2015年的去庫存利好……而2018年

這一次,有媒體和業內人士解讀說,其一,萬科是喊了讓同行看,尤其是中小房企被折騰了,直接賣給大房企高位套現算了;其二,是喊給有關部門看,畢竟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當然萬科也知道,有關部門肯定不會聽龍頭一家之言,但鬱亮喊出之後,媒體助攻,同行複議……掀起一波“活下去”的辯論賽、熱議潮,形成一波“訴苦”的潮水——這,就不可小覷了。

事態的確升級了,“活下去”這3個字,刺激了不少地產人的敏感的神經。相當於在2018年本就足夠焦慮的地產人傷口上,再灑了一把鹽。

事實上,活下去,這三個字,過去都是中小房企在喊,可如今,龍頭萬科也來“搶詞”了,這多少讓同行“抑鬱”。

事實上,圍繞活下去,同行前前後後“助攻”的聲音和舉措也不少,

碧桂園喊出“提質控速”,恆大喊出不以規模為首要,而是“規模+效益”並肩走之外,加速降價打折促銷也是助攻。同樣,話題王融創孫宏斌也反覆強調,融創現在最關心的是“安全命題”。

反過來看,巨頭企業

,憂患意識大一些,即是情理之中,也是必然邏輯。

因為企業大了,安全比速度重要100倍。

莫過度悲觀,看萬科、碧桂園、恆大如何“活下去”?

對巨頭房企而言,寧可確保99%以上的安全而放棄業績高增長的誘惑,也不要冒著高風險換來業績高增長的冒險。

企業都是前三了,都5000億了,肯定更懂得安全第一的前提;

而所謂的規模擴張和加速前進,更應該屬於第二梯隊,所以,看看TOP20到TOP10房企,大多都是清一色的規模第一、速度第一。

但關於活下去的言論,房企和同行還得辯證的看。

其一,萬科素有憂患意識,這次是繼承優良傳統而已;

其二、鬱亮這幾年天天唸叨學習華為,而華為在經營態度甚至經營哲學上有一條就是憂患意識,就是華為的冬天,這一次換成了翻版的《萬科的冬天》;

其三,是萬科的冬天,但不見得是你的“冬天”;是萬科的活下去,不是你的活下去。

一個行業的悲哀是,一個13萬億的行業,不能因為一個龍頭房企喊出“活下去”就認為所有的房企都要“活下去”,這個邏輯是脆弱的。正如正榮地產總裁王本龍所言,沒有不好的行業,只有不好的企業。

任何時候,都有好企業和差企業之分,不可能所有企業一個活法。

而且今天萬科的市佔率才4%左右,這個行業還遠沒到終點,未來誰是龍頭都還存在變數。老潘的言下之意,是提醒,今天

第二梯隊的房企,固然要關注市場之變,但也要看行業格局之變,今天,第二梯隊的落後者,規模第一可能依舊是戰略第一性選題,因為這是整個行業集中度提升和深度洗牌的大格局所決定的,而且在樓市調整期,洗牌會更鮮明,分化會更嚴峻,裸泳者,內傷者都會在一波顯現,優秀者反而更能脫穎而出……當然,這一波調整通道,對第二梯隊房企而言,前提是你是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追求規模增長,即現金流為王的強運營體系為前提下的規模增長。

而對數量更多的中小房企而言,聽聞萬科“活下去”,內心應該是一種雪上加霜的觀感。

萬科的活法

強化主業,“收縮”新業務、狠抓回款,組織瘦身

活下去,鬱亮給出的藥方是收斂與聚焦。這是典型的瘦身戰略,也是萬科歷史上的

第二次減法戰略。

這4個字,包含三層含義。

第一, 戰略上定位於瘦身戰略,甚至是第二次減法戰略;

鬱亮這幾次不厭其煩的宣講活下去,就是為了統一萬科人過冬意識,就是為了統一戰略,統一行動,減少認知模糊所帶來的行為內耗。畢竟萬科6300億的“江山”都是靠一線打下來的。

第二, 住宅是主航道,過去鬱亮在強調其他支航道百花齊放、八爪魚和熱帶雨林之後,如今開始強調回歸住宅主業。

因為住宅這個主航道,無論現金流、回款絕對值、收益增長和未來空間,都依舊相對“肥沃”和“巨誘惑”,萬科上半年提的去地產,就是偽命題。

第三, 對非主業進行瘦身。比如做了 3 年仍然靠萬科內部資源內生增長的業務,也不要做了

……同時,鬱亮強調,

如果6300 億回款目標沒有達成,萬科所有的業務都可以停止。

顯然,新業務的前提,還得看“住宅地產”的臉色再說話。

整體而言,老潘歸納鬱亮“活下來”的第一期手術,核心有三個維度:

其一,產業(企業整體大戰略)的手術

,即圍繞強化主業,強化主業回款,搭配新產業收縮、精簡;

其二,組織的手術,即組織進行瘦身和精準匹配戰略

,組織扁平化,三大中心成立,組織價值審視,組織必須適應新戰略需要,調整後的產業發展需要。

其三,人的手術,事人匹配。

萬科未來或許因為組織調整,事人匹配的手術,可能也要變現裁員了。鬱亮強調,組織調整不可避免讓有人收益,有人受損,但總方向是讓奮鬥者受益;其二、維持最低的新動力招生量。未來對萬科新動力招聘,新進入城市和多專案的公司需要補充人,儘量區域內調劑。

碧桂園的活法

提質控速、零傷亡

碧桂園對於後市的看法,一向有自己獨特的判斷,但碧桂園很低調,而且一直堅持自己的道路。

比如別人說三四線不行的時候,碧桂園只是微微一笑;比如說房企有人喊出樓市轉折和業績之變,碧桂園會回覆,那是別人的事,我們專心做好自己。

但這一次,碧桂園應對後市,給出的活法也是4個字——

提質控速!

提質不用多講,我相信此時此刻,沒有哪家房企比碧桂園更懂“質量”2字的含義。

老潘最近幾次與碧桂園的集團乃至區域的朋友交流,得到的回覆都是質量第一。

經歷了最近2個月的“安全事故”後,掌舵人楊國強強調:

“碧桂園寧可放慢一些發展速度,也要以“刮骨療傷”的決心,堅決推進安全生產突出問題整改,以“零傷亡” 為企業追求的長期目標,建立更加完善的安全管控體系。”

同時,在民營企業中,凡是老大老二都關注的事,基本都能辦成。也就是最近碧桂園新成立的安全生產委員會,楊國強親自擔任委員會主任,總裁莫斌擔任常務副主任,重視度可見一斑。

碧桂園集團總裁莫斌也表示,公司將逐步進入平穩、健康、持續發展的“提質控速”新階段。

除了專案工程質量安全和零傷亡之外,對投資的“質量”碧桂園也高度強化。

其一,投資上進行有策略的調整,針對新專案獲取,碧桂園強調更加精準的投資,每一塊土地獲取都會更加慎重,一專案一議,專案必須做一個就得成一個,按照這一目標實施。

其二,在新老專案上,碧桂園目前更強調聚焦現有專案的運營和管控。即針對老專案碧桂園進行強力調整,即碧桂園目前要求部分去化未達預期、且未達正負零的專案減少開工。

其次,除了提質之外,一個亮點是“控速”2個字。

這2個字有內涵,為何不是降速而是控速?

降速一聽偏悲觀,中性,但控速有一個主動控制的動作,代表碧桂園本身後期的發展速度,碧桂園依舊是自信的。但現在碧桂園為了質量安全,為了零傷亡的追求目標,主動控制一下速度。

至於控速到多少?

總裁莫斌在中期業績會上回應稱:“減緩發展速度是相對於我們自己有所調整,不是說有量化的指標。”

怎麼做了?

首先,碧桂園目前核心透過減少非操盤專案,提高良性權益佔比;其次,碧桂園已不再公佈全口徑的銷售資料,僅公佈權益銷售金額,這代表碧桂園對良性發展、更有質量的發展有強大訴求。

速度到底多少了?

必須明確一點的是,

今天三巨頭的業績增長並沒有受到房地產調控太大影響,這一點並非說明房地產調控政策無效,並非說明房地產市場很好,相反,房地產調控是見效的,市場也是非常差的。今天三巨頭的增長,是因為市場集中度的提升。是因為中小房企退出來的蛋糕,被三巨頭快速的、海量的“吃掉了”。

比如2017年前十大開發商佔了24%。2018上半年,前十大市佔率已經到30%左右,也就是說,調控加劇了洗牌,一個半年時間就增加了6%的漲幅,原因在哪裡?

就是很多中小企業倒掉了,倒掉以後空餘出來的市場份額被大企業吃掉了。

未來3到5年,十大開發商集中度會提升到40%,以未來行業均值保守10萬億計算,十大開發商要到4萬億,TOP10要達到4000億上下;而三大開發商佔據十大50%來計算,未來三大要做到2萬億,也就是最低門檻是7000億。

基於此,碧桂園控速是有“底氣”的。

恆大的活法

堅定“規模+效益”雙軌道,新產業跟政策走

此刻的恆大,已非昨日之恆大!

關於未來,

恆大的態度是,恆大業績在前三名就夠了。

恆大沒必要去衝一個世界老大,

但恆大“效益”戰略不是空喊口號,而是要求未來恆大每一個專案都執行好,經營好,淨利要到15%,毛利要有30%。

恆大坦言,如果努力達到這個指標,企業效益好比任何都好。

關於未來增速,恆大在2019-2020年合約銷售增長指引為10-15%,重點轉向盈利能力。公司足夠的可銷售資源(5萬億的土儲貨值、而且平均土儲成本只有1615元\平米)意味著拿地的緊迫性較小,從而為恆大進一步去槓桿化提供了空間。

事實上,萬科提出6300億回款,2018年上半年回款率保持在93%以上,下半年會降低一些,倒推銷售額也在7000億左右。

而對比恆大,上半年銷售額3040億,下半年7000億可售貨值

,而上半年恆大去化率是63%,下半年去化率假設降低到60%,預計恆大2018年全年有7240億。

從這個角度來講,鬱亮的活下去,與萬科、恆大、碧桂園未來的業績高增長預估形成了鮮明矛盾。

反過來,三大巨頭的拿地指標已經很難說明問題,

雖然在2018年上半年新增貨值,萬科以2909億遠超碧桂園的1600億,恆大的689億,但你要明白一個前提,恆大目前貨值已有5萬億貨值,碧桂園擁有綜合4.67萬億貨值

……但未來10月、11月後期三巨頭的拿地金額、拿地貨值和土儲分佈更值得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與萬科在精簡非住宅的多元化業務不同的是,碧桂園和恆大的多元化業務有兩大不同;

一則與萬科投資地產上下游不同的是,碧桂園投資機器人產業、現代農業產業,恆大投資高科技等都是相對弱關聯的多元化,但碧桂園、恆大投資的新產業,更具有風口意識和國家政策強力扶植的領域;

二則兩者對這些非住宅產業的投資力度和總額不可小覷,

比如碧桂園投入800億到機器人產業,比如恆大計劃未來投資1000億與中國科學院進行高科技產業合作。

但目前具體投資力度,節奏、分批次金額也值得關注。

小結

無論活下去,還是高質量的增長,都是企業的選擇。

萬科的活下去目標肯定適合於萬科,但未必合適於你,房企戰略和打法最忌諱的是,把別人的戰略當做自己,把別人的體驗當做自己的體驗。

市場下行時,唯有強身健體,正如旭輝董事長林中所講,行業正在6個迴歸:

土地迴歸理性、市場迴歸平穩、增長迴歸質量、產品迴歸生活、房企迴歸穩健,行業迴歸製造業。

同時,老潘也提醒,短期謹慎,長期樂觀,地產人也要看到,

中國經濟的中高速增長,房地產58%到70%的城市化率,中國房地產的品質改善紅利,3億人口轉移,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依舊大面積存在……所以,從長期來看,房地產至少還有10年的較大生長空間。

最後送給行業少數房企一句話,優秀公司都是在冬天謀劃、佈局和跨越。這話適用於任何行業,也適用於此刻的中國房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