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1+1>2”怎樣實現?——兩問鞍鋼本鋼重組(下)

2022-01-10由 中國日報網 發表于 漁業

如何達成實踐預期目標

“1+1>2”怎樣實現?——兩問鞍鋼本鋼重組(下)

鞍鋼熱軋1780生產線。特約記者張明傑、劉曉明攝

“1+1>2”怎樣實現?——兩問鞍鋼本鋼重組(下)

本鋼銷售部門人員正在辦公。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由記者趙敬東攝

“1+1>2”怎樣實現?——兩問鞍鋼本鋼重組(下)

科研人員在企業創新中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

“1+1>2”怎樣實現?——兩問鞍鋼本鋼重組(下)

本鋼板材冷軋總廠工人在工作臺前進行生產操作。

“1+1>2”怎樣實現?——兩問鞍鋼本鋼重組(下)

鞍鋼股份中厚板事業部鮁魚圈中厚板廠5500生產線。

記者 唐佳麗

提要

鋼鐵行業關係國計民生,上游連著煤炭、鐵礦石、能源等原材料,下游與機電、汽車、建築等行業相連。近年來,國際市場上發展環境錯綜複雜,我國鋼鐵產業在穩定執行、提高效益等方面,面臨較大的壓力。

在鋼鐵行業減量置換的大背景下,基於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需要,為解決產能過剩、產業集中度低等問題,兼併重組已成為鋼鐵企業產能規模發展的重要途徑。為此,近幾年來,我國在鋼鐵領域大力推進兼併重組。

10月15日起,鞍本正式進入實質性整合融合階段。重組完成後,“新鞍鋼”將成為我國北方最大鋼鐵“航母”。粗鋼產能將達到6300萬噸,位居國內第二、世界第三。

物理意義上的“1+1”完成後,大家更期待鞍鋼本鋼重組產生化學裂變式效應。

引子

11月5日,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鞍鋼集團旗下的鞍鋼、攀鋼、本鋼三基地與世界8家知名企業首次聯合簽約,“新鞍鋼”在國際市場高調亮相。

此時,距鞍鋼本鋼重組進入實質性整合融合階段僅20天。10天后,鞍鋼本鋼重組整合首月工作報告出爐,新事物、新成績倍速面世。

在管理領域,圍繞“要素管控+管理移植”,189項需承接制度修訂工作完成,一體化管理體系已經開始高效執行,鞍鋼集團主資料、人力資源等13個系統對本鋼全覆蓋,資金集中、大額資金監管等4個系統實現對本鋼首批試點單位覆蓋等。在業務領域,圍繞“戰略引領+資源協同”,同區域、同質化下,資源共享、業務協同全面展開,科研、傳媒資源完成整合,採購、物流、銷售、產業金融向集約高效方向推進,雙贏效應初現。本鋼生產經營保持良好態勢、市場化改革持續推進……

紅火的開端,彷彿在迴應鞍鋼集團董事長譚成旭在本鋼幹部座談交流會上的表態,“不辱使命,擔當作為,在重組實踐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實現整合融合‘1+1>2’的預期目標。”

奔向共贏的目標: “在一起”更要“成一體”

鞍本“在一起”後,管理、業務,各項平臺建設等等,必須“一體化”。但是,雙方各有百年曆史,各曾創造輝煌,也有不同的“勢力範圍”、經營模式。當意見產生分歧時,誰說的算?

“單純追求形式的合一,或粗暴推行規則的統一,尤其是不敢觸及某些人既得利益時,很可能會導致‘1+1<1’,與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馳。”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副院長李凱認為,能否“成一體”是考驗鞍鋼本鋼重組能否成功、“1+1能否大於2”的關鍵。

對此,鞍鋼集團管理與資訊化部總經理李順健,道出了一個多月來的實踐答案。“放大格局,崇尚科學,認可先進,讓共贏有話語權,讓市場做裁判,則難題不難。”李順健說。

鞍鋼集團鞍鋼股份物流管理中心副總經理杜延輝為李順健給出的答案提供了諸多佐證。

經過多年發展,鞍本各自擁有整套的物流體系,隊伍都很強勢。重組後,在“一盤棋”的要求下,雙方都想說服對方“用自己的辦法做市場”。

各執一詞,何去何從?“集團成立了專案組,組織雙方梳理管理模式,將23項物流成本指標、34項績效指標、供應商准入標準等,與國內外一流企業物流對標,制定統一的行動綱領。”說起最終達成一致的過程,杜延輝很開心,“學最先進的經驗,制定最優的方案。”

此前,本鋼發往上海的貨物始發地是大連港。如今,轉移至鞍鋼在營口的自有港口,物流成本每噸降低6元,月產生經濟效益46。9萬元,同時,鞍鋼自有港口也增加了吞吐量和營業收入。鞍鋼弓長嶺礦距離本鋼較近,今後運往鞍鋼的礦石,轉供本鋼,省錢省力,得益的是“新鞍鋼”。“雙贏是實實在在的。”杜延輝說。

重組短短几十天,鞍本各業務板塊間發生的類似故事,屢見不鮮。“從資料看,資源共享,業務協同的效果,更顯得立竿見影。”看著整合首月的報表,一組組資料讓李順健的話,更具說服力。

透過統談分籤,以量換價,採購端降本6805萬元;透過統一定價,縮小价差,銷售端增效1897萬元;完成本鋼汽車板產品認證,科技創效350萬元;統籌配置鐵礦資源,協同增效6980萬元;最佳化國內海運佈局,國際航線聯合招標,物流降本307萬元。整合首月,全集團實現當期創效約1。6億元。

“以共贏為目的,踏實地走下去,像這樣‘1+1>2’的成績,一定會持續出現。”李順健表示。

追求成長的跨越: “強創新”才是“最優解”

蘇格拉底說,變好的秘訣,是集中你的所有能力,不摧毀舊的,而是建造新的。11月15日,鞍鋼本鋼重組以來首個與業務關聯緊密的部門、鞍鋼集團鋼鐵研究院本鋼技術中心的揭牌,似乎印證了此話。

企業重組整合,員工人心忐忑,在所難免。可在這期間,本鋼科研人員的心思卻相對很穩。“這其中,固然有知識分子泰然處之的性格因素,但起決定因素的,還是大家對科技創新能力代表企業發展未來,‘新鞍鋼’不會削減科研力量的判斷。”16日,本鋼板材研發院樓內,研發院分管熱軋和特鋼產品的副院長王魯寧以科研人員特有的嚴謹風格闡述著自己的判斷。

正是如此。15日,本鋼技術中心揭牌,鞍本協同研發協議同時簽約的事實,為王魯寧的判斷提供了最佳論據,“掛牌快,次序靠前,說明重視。確定本鋼技術中心代行本鋼集團的研發職能,更是重點。”

“保留機構研發功能,對科研人員意味著可申請科研專案,可進行新產品開發,可申報國家專案;對科研機構意味著能承擔產品開發、工藝落地等方面獨立的研發任務。對個體成長、對集體發展,都意義重大。這項舉措,說明管理層思路清晰,也說明‘新鞍鋼’把科技創新擺在極其重要的位置。看重‘大研發’,對科研人員高看一眼,對科技力量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性認識到位。”王魯寧認為。

實則,王魯寧的判斷,也不僅僅只是緣於這次揭牌。

隨著鋼鐵需求將由增長階段進入存量階段,企業也須由擴張型發展轉向創新型發展,要想實現裝備、技術升級和差異化競爭,必須依靠科技創新。然而,產品同質化、企業同域化,導致鞍本雙方科研力量的研發方向,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有重合之處。重組前後,事關科技力量的一體化方向,不但傳聞多,管理層也曾多次研討,難下決定。

其間,9月21日,王魯寧突然接到出差的任務指令。次日,他與鞍鋼集團科技管理部馬普生總監以及本鋼科技創新部另外2名同志一起,急赴寶武集團太鋼技術中心,取經寶武太鋼技術中心科研團隊整合經驗。整整兩天,緊密交流、求解取證,馬不停蹄。急歸遼寧兩日後,鞍鋼與本鋼的科研系統整合組形成初步意見,遞交了調研報告。

如今,答案揭曉,驚喜現身。“現在看來,報告中的許多建議,都被採納。”王魯寧說。新出臺的《關於鞍本區域核心研發機構最佳化設定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打造鞍鋼遼寧區域研發機構“一院多中心”執行模式;建立“四統一、四共享”協同機制,即統籌發展規劃、統籌科研立項、統一管理模式、統籌能力建設;研發手段共享、科技成果共享、人才資源互動、科技資訊互通,實現鞍本區域研發創新“一盤棋”。

產業發展的現狀揭示,科技創新已成為鋼鐵巨輪前行的最大引力。如今,鞍本科技力量科學整合,科技人員心定勁足,“這將使‘新鞍鋼’攻克行業關鍵核心技術的能力呈幾何倍數增長。”本鋼板材研發院院長翁宇表示。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被稱作“不老的鋼鐵俠”的東北大學教授王國棟也肯定道,“重組完成後,‘新鞍鋼’將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鋼鐵‘航母’。我國鋼鐵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和主導權將繼續增強。要想真正用好這些‘權’,完成要素投入驅動向技術創新驅動的跨越,勢在必行。”

不畏改革的挑戰: “動真格”啃下“硬骨頭”

“鞍鋼大家庭又增添了新的重要成員,我們成了一家人。”10月15日,本鋼在法律意義上正式成為鞍鋼集團控股二級子企業,進入了中央企業行列。揭牌儀式上,譚成旭一番“深情告白”,令現場許多“老本鋼”眼眶溼潤。

從省企到央企,要想達成“老本鋼”和“新本鋼”間的完美轉換,就必須以“人儘快適應和融入新的管理體系”作保障。“這樣才能使市場化管控體系和運營體系加快構建,充分釋放整合融合效能。”鞍鋼集團總經理戴志浩表示。

“平臺統一、系統覆蓋,這些都是大家能看到的,比較容易操作的形式。但能否在實踐中完成融入,這才是關鍵。”李順健直言:“改革的任務相當重。”

幾年前,親身參與過鞍攀重組的李順健,用一連串的問號,為記者闡述了改革任務“重”在何處:現有和目標產量差距怎麼縮小?如何拉高營收利潤佔比?組織機構和人員如何精簡?全球鋼鐵行業盛衰演變時間視窗怎樣把握?……“鞍本都是地處東北地區的老國企,有一定的改革欠賬。目前,鋼鐵行業正處於市場繁榮期,利用這個節點,深化改革,補上欠賬,既是‘新鞍鋼’必然選擇,更是其做好應對下一輪市場競爭的必須準備。”李順健說。

深化改革是共識。11月3日,本鋼集團一屆九次職代會全票透過《本鋼集團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深化市場化改革總體方案》,11月5日,包括三項制度改革在內的該方案正式釋出實施。11月11日,本鋼集團有限公司釋出“關於8名領導人員崗位公開競聘啟事”,本鋼歷史上力度最大、涉及人員最多的系列改革大幕拉啟。

以深化市場化改革為統領,涵蓋43項改革任務的“1+2+N”系列方案,目標明確,步驟具體。比如,基於資產經營中心運作模式,本鋼將重塑最佳化職能架構,總部向下打造“4+6+3”管控格局,調整後,本鋼總部和板材兩級機關編制定員分別壓減41。3%。進入整合百日,要完成本鋼總部機關、鋼鐵、礦業及所屬企業組織機構、編制定員最佳化調整……

想象中的關注如期而至。參與撰寫改革宣講提綱的本鋼管理創新部管理創新總監張金虎,是一位著有20多年工齡的“老本鋼”。細細研究改革方案,他得出的“改革既是為了本鋼更好發展,也是為了職工更好生活”結論,在企業內有著廣泛共識。

健全市場化管控體系,打造獨立市場主體,完善市場化運營體系,深度轉換經營機制,鞍本整合融合以來的所有改革,都是以發展為目的。“改革將放大鞍鋼集團國有資本功能、完善公司治理和管控模式、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激發企業活力和提高運營效率,”省國資委主任王永威表示,“省國資委將繼續透過多種方式,支援鞍鋼集團全面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機制,持續增強企業發展活力。”

“鞍鋼將不負厚望。”對於將來,譚成旭代表全體員工多次表態。“1+1>2”是“新鞍鋼”全體幹部職工的希望,更是目標,“我們一定會在遼寧打造世界級鋼鐵生產企業、世界級鐵礦資源開發企業,帶動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發揮出國企的龍頭作用。”

觀與思:

“改”之利

唐佳麗

與以往人們習慣的產權劃轉及近年較多出現的混改不同,鞍鋼本鋼的重組,是透過“綜合改革”模式來推動央、地企業重組的一次積極實踐。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不斷放大改革的紅利效應,尤為關鍵。

迎接市場競爭,是鋼鐵產業的新常態。本次重組前,鞍本兩家企業都在多個領域實施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包括解決如企業辦社會、廠辦大集體等歷史遺留問題。這些改革,不但為雙方順利重組創造了先決條件,也讓輕裝上陣的“新鞍鋼”,成為更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副院長李凱認為,“沒有改革紅利發揮作用,規模經濟紅利也難以顯現。”

作為經濟領域的大事件,鞍鋼本鋼重組,對確保我國鋼鐵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強化行業發展的協調性等,意義深遠。當然,隨著雙方整合融合的持續深入,經驗及教訓還會不斷出現。在減量置換、兼併重組已成為鋼鐵行業發展趨勢的今天,這些經驗和教訓,無疑會成為行業企業最為看重的紅利,是他們找準自身位置,迎接競爭挑戰的“輔導教材”,更可能成為我國鋼鐵行業集中力量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有益借鑑。

改革艱難。雖然,人們無限期盼,但鞍本“在一起”的確歷經了幾度起伏。如今,難事做成,這是所有為改革“鼓與呼”者的勝利。堅持改革的人們,由此將更加堅信,“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