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蛙、蝦、蟹套養“小站稻”種植:讓天津津南農民腰包鼓起

2022-01-09由 城鄉報道 發表于 漁業

螃蟹可以套養嗎

蛙、蝦、蟹套養“小站稻”種植:讓天津津南農民腰包鼓起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在天津市津南區的田間地頭再次得到驗證。走在津南區北閘口鎮北義辛莊村的稻田,稻香撲鼻,蛙鳴充耳,一輛輛水稻收割機一字排開,陸續駛進稻田進行收割作業……闖出一條致富新路的背後,既離不開農民的勤勞智慧和十足幹勁,更離不開天津市部分涉農區發展“水稻+”立體生態的種養模式,以及農業合作社等好政策、好機制的建立與引導。

蛙、蝦、蟹套養“小站稻”種植:讓天津津南農民腰包鼓起

天津的“小站稻”是國家地理標誌的特色農產品之一,享譽海內外。近年來,天津實施小站稻振興計劃,不斷擴大種植面積。金秋時節,天津80萬畝小站稻又一次迎來了收割季,正可謂“又到稻穀飄香時,豐收景象美如畫”。

走在北義辛莊村的“稻蛙田”,從外觀看其與普通農田區別不大,只是稻田周圍搭起了網,田埂兩邊分別開闢出一條長形的空地,方便棲息在水稻下的青蛙到空地進食。40多歲的村民張洪德正忙著給它們投放“伙食”,眼前這片稻蛙共養田,正是他的“致富田”。

張洪德表示,之前他在外承包工程專案,一個偶然機會讓他決定返鄉創業,在駐北閘口鎮北義辛莊村幫扶組的積極協調下,在區、鎮相關部門和村委會的大力支援和幫助下,他承包了村裡近140畝稻田,並採用先進養殖技術,創立“北義蛙稻”專案。

探索新型種養模式,推廣稻蛙共養綠色生態立體農業。“咱實施的稻蛙種養模式就是綠色種田,生態養蛙,讓青蛙吃掉稻田害蟲,蛙糞回田,營養稻田。”張洪德的稻田,也被形象地稱為“稻蛙田”。該“稻蛙田”基地充分依託北義辛莊村良好的傳統水稻種植基礎條件,積極探索稻與蛙、蝦、蟹套養生態綠色種植新模式,在優質小站稻種植的基礎上套養黑斑蛙、對蝦、中華絨螯蟹和優質魚類,努力構建生態型、立體化、全鏈條的農業發展格局,2020年又被納入小站稻產業振興專案。

站在稻田間,張洪德手拿一枚稻穗說,初次養蛙就遇到不少問題。經過考察、諮詢,他最終選擇了生長快、病害少、易飼養、畝產高的農村常見野生青蛙,對環境、溫度的要求不算太高,可以大面積推廣綠色養殖。透過向高校專業教師和有養殖經驗的技術人員請教,他逐漸解決了難題,摸索出稻蛙共生種養技術,稻田育蛙可起到滅蟲、節肥、疏鬆土壤等作用,改善農業面源汙染、土壤肥力下降等問題,在減少環境汙染的同時,提升水稻的品質。“這100多畝稻田可年產水稻10多萬斤,年收入過百萬。”張洪德介紹,目前稻蛙銷售成績喜人,訂單一個接一個,一年也可賣到三四十萬元;相比傳統水稻,生態稻米的售價也要高出不少。為了幫助消費者增加辨識度,他還註冊了“北義蛙稻”的商標,希望稻蛙共生模式得到廣泛應用、走得更遠。

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取得一定成效,談到今後的發展,張洪德信心滿滿,經過他的試驗,“水稻+”立體生態迴圈種養實現了一田兩用、一水兩養、一季雙收,畝產值大幅增長。除了稻蛙共養,他還實施了套養螃蟹、對蝦、魚,形成田上有水稻、田中有青蛙、水下有魚蝦蟹的立體迴圈生態種養模式。

蛙、蝦、蟹套養“小站稻”種植:讓天津津南農民腰包鼓起

對於這片“稻蛙田”的發展,張洪德有著更為長遠的規劃。他成立了天津始創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準備建立起天津始創生態農業觀光體驗基地,除種植小站稻外,計劃2021年打造花園式種植套養,包括開闢荷花池塘等景觀。計劃利用幾年時間,努力將該專案打造成為津南區乃至全市立體套養種植示範基地、水稻良種培育基地、生態農業觀光體驗基地、學生勞動教育實踐基地。

蛙、蝦、蟹套養“小站稻”種植:讓天津津南農民腰包鼓起

“我愛學習,喜歡創新。稻蛙養殖具備良好的市場和產業前景,我要最佳化自己養蛙種稻的模式,讓它更簡單高效,帶動更多村民共同致富。”張洪德說,如今國家的各項政策非常好,新農村、新農業大有可為。(呂興龍、龍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