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身心魅影23--森田療法中生的慾望與死的恐怖

2022-01-07由 喜劇人大家庭 發表于 漁業

固著生活什麼意思

06

森田神經質的發生與根源

他認為,

疾病

=

人物特質(懼病傾向) X

機會(誘因) X

病因(心理互動作用)

他認為,神經症的根源在於,

疑病素質和思想矛盾

疑病素質就是說,森田認為導致神經症狀發病的最重要的是病人的素質,

病人對疾病本身是十分恐懼的

。這種素質被稱為疑病素質,或者說是疑病性基質。

精神互動作用,就是說由於某種不愉快的感覺引起對它的注意集中,而由於注意集中這種感覺就會變得更敏感,而這一敏感的感覺又會越來越吸引注意力。這樣一來,感覺與注意彼此促進,互動作用,形成

越來越覺得過敏

的心理作用。

“就是指因某種感覺,偶爾引起對它的注意集中和指向,那麼,這種感覺就會變得敏銳起來,而這一敏銳的感覺又會越來越吸引注意進一步固定於它。

這樣一來,感覺與注意彼此促進,互動作用,致使該感覺越發強大起來。”

——森田語

什麼是精神拮抗作用呢?

說白了,就是對抗,把自己的某種心理現象視為於己不利或令人不愉快的東西,力圖加以排斥和否定,總是想把不可能變為可能的態度,造成難以排解的心理矛盾,就是精神拮抗,這是形成強迫觀念和症狀的重要原因。

情緒中心又是什麼意思?

這是指注意情緒的生活態度。情緒本來不受意志所支配的,但神經質患者往往過於注重對自己情緒的控制,森田療法要求當事人對於不受意志支配的情緒不要理睬,重視符合自己心願的實踐行動。

那,什麼又是行動中心呢?

唯有行動和行動的成果才能體現一個人的價值。“與其想,不如做”。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森田對情緒的態度是“既來之,則安之”,要養成對現實既定目標去行動的生活哲學,以行動為準則。

07

生的慾望與死的恐怖

其實,我們觀察每一個人,都有這種感覺,

生的慾望

,是每個人本身與心俱來的,這是說

人類總希望自己不斷向上,不斷成長的一種慾望和力量。

比如說,每個人幾乎都有類似的體驗:

1,不想得病,不想死。

2,想活得更好,不希望被人看不起,希望得到別人的承認和肯定。

3,人對世界充滿新奇,想多知道一些知識,想多學習。

4,想變得了不起,想得到幸福。

5,想提高和發展等。

這種力量可以說是一種健康積極的精神動力。但,同時,人們面對死亡的可能性,又是持有恐怖心理的。

死的恐怖

是一種消極的精神動力,雖然生與死都是精神動力,但是方向是不一樣的,那它的表現形式也是完全相反。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表現出強烈的“生的慾望”,他就有會有健康的生活態度;而對“死的恐怖”明顯時,就會成為神經質患者,神經質是邁向死亡的前奏。

二者雖然是對立的概念卻又是相互協調的,偶爾還會彼此交替。森田認為把“死的恐怖”轉化為“生的慾望”是一種可操作的行為。

08

森田療法與發病機理

神經質——表現;疑病素質——基礎;生的慾望——起源;精神互動作用——心理機制;精神拮抗作用——動力原因。

神經質症的形成是由於疑病素質的存在,在偶然事件的誘因影響下,透過精神互動作用而形成的神經質症狀。造成神經質症的根本原因則是在於

個體想以主觀願望控制客觀現實

而引起的精神拮抗作用的加強。

或者說,神經症症狀是一種注意固著狀態,是本來正常的心理,生理現象,因患者對人性的錯誤認識而引起注意,透過精神互動作用,注意固著在這些心理,生理現象上,導致了固著於苦惱等症狀。

那麼,神經衰弱的病理是什麼呢?

我們可以觀察生活,某些人的這些衰弱症狀伴隨著身心疲勞或病後的恢復過程必然會自動消失,而只有受疑病觀念支配,主要精力固著於病態感覺的時候,症狀才會更加複雜嚴重起來。

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的疑病素質越強,症狀也越易嚴重起來,即使疲勞恢復或病後身體康復,其自覺症狀永遠也不會消失(間歇性的發作)。

焦慮症的病理又是什麼呢?

這實質是一種恐怖感受,恐怖乃是對自己將要發生災害的預想,或預感到危險即將降身時產生的感受。

比如,偶爾不自覺的感到了心臟的搏動,就會擔心自己的身體是否出現了異常,從而便會和以前見過的某些情景聯絡起來,比如曾經失敗痛苦的記憶又被激活了。如果患者對其前後的精神過程認識不清,立即就會受到一種恐怖的控制,必然引起心悸加劇,從而使注意集中於此,便越發不安,產生精神互動作用,導致心悸加劇。

什麼是強迫性觀念?

就是說,把普通人常有的自我感覺或感想,看作是病態的異常,煞費苦心地企圖努力將它排除掉,對它不加思考的抗拒,而引發的精神上的衝突。

強迫觀念是一般健康人同樣會時常浮現的觀念,但正常人處在日常生活的精神活動過程中,立即就會忘掉,或根本沒有進入意識,便又要去迎接下面新出現的刺激,所以,對它沒有懸念在心的餘暇。

08

如何治療?

森田療法最核心的治療神經病症的秘方,其實就一句話,順其自然。

順其自然為什麼可以治病?

這是因為你要真順其自然,也不容易,因為人經過長期的學校社會生活,很多觀念和行為早就離人性越來越遠了,也就是說人已經不自然了,也早就被塑造與強化,甚至是格式化了,被物化和異化了,你看你的很多言行,並不見是順其自然的結果,而是在各種觀念的衝擊下“洗腦”改造後的結果。

如果要順其自然,成人恐怕還要做很多的改變,要放棄人為的笨拙意圖,而應該順從客觀存在的自然狀態,對出現的情緒和症狀不在乎,要著眼於自己的目的,去做應該做的事。

“對待不安應既來之,則安之”,“對情緒要順其自然,仍然做應該做的事情”。

對情感活動順其自然,對各種想法和觀念順應自然,對症狀順應自然,對事物的客觀規律順應自然。如果能做到,想得神經病症也難,這已經上升到了哲學意識了。反正不管風吹浪打,我自閒亭信步,這樣的人,會得神經病症?

我個人感覺,要解決心理疾病,起點要高,從根上來搞,學哲學理解哲學,從最高處來俯視人生,這一高,其它的層次的問題就比較低了,直接被覆蓋了,所以,人也基本上很難生病(精神方面),沒病了。

有些人以為哲學是沒有用的,其實它有

大用

的,從根上就已經解決非常多的問題了。

如何對症狀順其自然?

對自己的症狀採取接受態度,一方面不會強化對症狀的主觀感覺;另一方面因為不再排斥這種感覺而逐漸使自己的注意不再固著在症狀之上。以這樣的方式打破精神互動作用而使症狀得以減輕以至消除。

例如,對人恐怖患者見人臉紅,越怕臉紅就越注意自己的表現,越注意越緊張,反而使自己臉紅的感覺持續下去了。相反,接受臉紅的症狀(這算是症狀?),帶著“臉紅就臉紅吧”的態度去與人交往,反而使自己不再注意這種感覺,從而使臉紅的反應慢慢消退。

我的個人想法,其實,是人太過多注意自己和注意別人的感覺,生怕自己的行為不符合某些規範,而引起自我愧疚的心理,這其實是沒必要的。你注意的太厲害,反而是病,你像我該咋地咋地,表現出一個人真實的自然,我也很少注意別人的眼光,這樣有利於自己的身心健康啊。

那,人又如何對客觀規律順其自然呢?

森田曾指出:“人究竟如何破除思想矛盾呢?一言以蔽之,應該放棄徒勞的人為拙策,服從自然。想依靠人為的辦法,任意支配自己的情感,就如同要使雞毛上天,河水逆流一樣,不僅不能如願,反而徒增煩惱。”

春暖夏熱秋涼冬寒乃自然規律,有些人怪這些規律,有什麼意義呢,你更多的需要是順從這些自然規律,順其自然,而你想使夏不熱,冬不寒,悖其道而行之,是人為的拙策,按照自然規律,相信自然大道,服從之,忍受之,與之和諧共舞之,這就是順其自然。

換句話說,也要學會估量自己的能力,不能好高騖遠,也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失敗後自暴自棄,要分析一下原因,是因為自己無能還是目標本身就不切實際。有些事情明明做不到,反而還逼迫自己去做,結果當然會不如意,從而又對自己的“無能”加以抱怨,這都是自尋煩惱,自討苦吃,時間久了,心生疾病,真沒必要,這也更談不上順其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