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為人處世,越“寡淡”,越有福

2022-01-04由 每日一讀精選 發表于 漁業

寡淡怎麼讀

古語有言:“寡言養氣,寡事養神,寡思養精,寡念養性。”

“寡”不僅可以養生、強身,還是一種樸實的生活態度。

為人處世,真正的智者,有“三寡”,越寡,越有福。

為人處世,越“寡淡”,越有福

第一,清心寡慾

古語有言:“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

慾望太多,反而會成為一種負累。

有一位貧困的樵夫,每天都要到山上去砍柴。

一天,他路過一座獨木橋,一不小心把腰間的斧頭掉進了水潭。

水潭很深,他又不識水性,可是沒有斧頭就砍不了柴,沒有柴可賣就不會有錢。

想著想著,樵夫就失聲痛哭起來。

他的哭聲驚動了一位善良的老神仙。

老神仙問明來由,先後給他金斧頭和銀斧頭,但樵夫都拒絕了,只要了自己的鐵斧頭。

他的經歷一傳十,十傳百,被一個貪心的樵夫到了。

於是,他把鐵斧頭扔進潭中,然後也痛哭起來。

不久,老神仙出現,他裝模作樣哭訴一番,老神仙聽後,把金斧頭給他。

貪心的樵夫說應該還有把銀斧頭,老神仙又把銀斧頭給他。

樵夫一手拿著金斧頭,一手拿著銀斧頭,想著要買一座豪華的房子,要買吃不完的糧食,喝不完的美酒,結果忘了自己走上了獨木橋,一失足就跌入了深潭。

最後,金斧頭沒有了,銀斧頭也沒有了,連性命也丟掉了。

人性裡面的貪慾,是無窮無盡的,貪念一起,貽害無窮。

貪婪是一種頑疾,人們極易成為它的奴隸。

《道德經》中有言:“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人在生活中的苦惱,皆是執念太深。

寡嗜慾,可以養精。

為人處世,唯有控制慾望,才能控制人生!

為人處世,越“寡淡”,越有福

第二,少語寡言

《鬼谷子·中經》中有言:“言多必有數短之處”。

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東晉時,王獻之和父親王羲之都是偉大的書法家,歷史上稱為二王。

有一次,王獻之和他的兩個哥哥去拜見謝安,期間兩位哥哥多半談些俗事,只有王獻之沒有多說話,只是略略的禮貌問候。

三兄弟走了以後,有人問謝安,三兄弟中誰的德行最好,謝安說最小的那個,也就是王獻之,並解釋吉人的話少。

古語有言:“舌為利害本,口是福禍門”。

人與人之間,有近也有遠,有親也有疏,說話做事千萬別丟了分寸。

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一個人口無遮攔,可能無意就觸動了他人的底線,冒犯了他人。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管不住自己的嘴,往往害人害己,只有時刻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言語,才能不得罪人,更好地保護自己。

寡言語,可以養氣。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順自然,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狀態。

第三,量力寡行

俗話說:“管閒事,落不是”。

少管閒事,少說閒話,是做人的快樂之本。

有一戶人家養了一隻貓和一隻狗。

每天貓見主人一走,便呼呼大睡,老鼠們看見貓在睡覺,就出來找食物。

狗看見了,就勸貓抓老鼠,貓則不讓它管閒事。

老鼠鬧騰得厲害,狗就咬死了全部的老鼠。

之後,狗因為太累,就睡著了。

主人回來,看見貓把老鼠屍體堆在一起,高興極了,誇讚貓有用。

他回頭看狗,卻踢了狗一腳。

動物如此,人更是如此。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圈子,分清自身與他人的界限,不干涉他人的生活,這是一種修養。

寡行者,可以藏拙。

人這一生,不庸人自擾,少管閒事,給自己留一片淨土,自然比別人多一份愜意。

為人處世,越“寡淡”,越有福

為人處世,“寡淡”是一種高超的智慧。

人活著,心要靜,欲要寡,言要少。

心靜,一切自安;欲寡,知足常樂;言少,明哲保身。

人這一生,只有說服自己,改變自己的心態,一切才會變得像雨後的天空一樣澄澈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