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極限製造,助蛟龍入海七千米

2021-12-31由 中國江蘇網 發表于 漁業

養雞料線蛟龍多少一米

中國江蘇網訊 圓滾滾的身體,橙紅色的額頭。遠遠望去,我國第一艘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外形就像是一條身長8米的鯨魚。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長、“蛟龍”號首席潛航員葉聰親暱地稱它為“小胖”。

對於葉聰所在的團隊,“小胖”就是他們看著長大的孩子,凝聚著許多科研人員的心血。“小胖”當前最大下潛深度7062米,工作範圍可覆蓋全球99。8%的海洋區域,是目前世界上下潛能力最深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這也標誌著我國深海潛水器成為海洋科學考察的前沿與制高點之一。

2002年6月,科技部正式批准設立國家“十五”863計劃“7000米載人潛水器”重大專項。徐芑南擔任總設計師,領銜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等全國百餘所單位開展集體攻關。

葉聰告訴記者,立項之初,我國曾研製過的最深載人潛水器不超過600米,從600米到7000米,是一次非常困難的技術跨越。

“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介紹,在7000米處的水壓下,相當於指甲蓋上支撐一輛重型坦克,研究人員必須設計出能承受水壓的殼體、裝置,使身處在7000米水下的艙內潛航員仍處於常壓環境下。

極端環境的挑戰不言而喻,葉聰說:“這是探索邊界的工作,無論是深度、溫度、壓力、渾濁水流,都面臨極大難度和風險。”極端環境需要科研人員實現“極限製造”,讓載人潛水器上的每一個零件都經受住深海壓力的巨大考驗,做別人做不到的事情,就必須突破以往的設計方案和材料,把潛水器的所有效能都做到極致。

從無到有,深海載人潛水器的設計當時在國際上沒有現成標準和規範,相關資料難得一見,相關人才也嚴重“斷檔”,葉聰這批年輕人挑起了大梁。

2003年,剛工作兩年的葉聰被任命為總佈置主任設計師。總佈置是潛水器設計的關鍵部分,所有潛水器裝置的功能、指標、介面都需要透過總佈置主任設計師來協調和配置,可以說是整個潛水器設計的主線。從最初的草圖到完工圖,幾年下來,葉聰已經修改了幾百遍。“每一個部件都要算得很清楚,有時候都要一釐米一釐米地去計算,操作時間都要精確到秒。”

專案中的所有人都在幫助葉聰這樣的年輕人成長,徐芑南院士那時已經70多歲,但仍親自指導年輕人。七〇二所水下工程開發研究室時任主任、“蛟龍”號的副總設計師胡震經常與年輕人一起討論,傳授本領。徐芑南曾形容過這種齊心協力的合作,“人人都是主角,人人又都是其他人的配角。大家相互補臺,互不拆臺。”

嚴密的理論分析,離不開紮實的應用技術研究。“蛟龍”號完成了前後大量的試驗工作和模型驗證。

對“蛟龍”號科考隊員們而言,每一次執行下潛任務都一刻不能鬆懈,深海中複雜未知的環境隨時可能發生危險。冰冷的海水、超高壓的水下環境、地形複雜的海底,都讓潛水器內的人員精神緊繃,隨時都要做好應對突發狀況的準備。從2009年至2012年,“蛟龍”號接連取得1000米級、3000米級、5000米級和7000米級的海試成功。

正如中國神話傳說“蛟龍鬧海”,這條高科技的“蛟龍”,在深海弄出了大動靜。葉聰說,中國僅用10年突破7000米深潛紀錄,得益於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不斷髮展的技術和工業製造能力。

作為“蛟龍”號的兄弟,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二臺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2018年開始已經在南海投入應用,其使用效能、經濟性和可靠性均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由此,中國載人深潛同時具備了向最深海處進發和大範圍調查的雙重能力。

站在“蛟龍”號的肩膀上,中國正在研發全海深載人潛水器,葉聰擔任總設計師。未來,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將進一步深潛到萬米級深海,可以探測“蛟龍”號尚不能覆蓋的餘下0。2%面積的海洋。

“我們不僅可以把裝備造出來,而且可以把它用好,然後利用得到的資料做出更好的裝備,甚至把這些成果向全世界釋出,去推動整個世界海洋科學的進步。” 我國向海洋深處進軍的中國夢,正透過葉聰所在的“龍之隊”變成現實。

記者 楊頻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