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劇說《尋秦記》之戰國人用什麼吃飯?

2021-12-29由 歷史百家爭鳴 發表于 漁業

蕪荑是什麼

對於穿越後的項少龍,有三大不習慣,第一個是寫字說話,項少龍穿越到戰國以後發現自己根本不認識那個時候的字,由於還沒有統一,所以各國文字也不一樣,說話也一樣,烏堡主還有趙王都覺得項少龍說話奇怪;第二個就是穿著打扮,因為要穿長袍,留長髮,所以呢對於現代人來講就很不習慣;第三個就是吃飯了,由於時代變遷,飲食文化也發生了變化,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戰國人的飲食文化。

劇中的項少龍來自香港,習慣了中餐和西餐,都是有工具的,中餐用筷子,西餐用叉子和刀,所以才一開始他就遇到了這個問題,他跟善柔一起吃飯的時候,由於不識字,所以點了一大盆飯,但是卻沒有筷子。

劇說《尋秦記》之戰國人用什麼吃飯?

於是善柔說到了箸,箸是中國漢族發明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進食工具。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紂王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見早在公元前11世紀我國已出現象牙精工製造的箸。我國有史記載的用箸歷史已有3000多年。

但是當時的人確實不怎麼用箸來吃飯,而是用手抓的。這個飲食結構和飲食器具有關,我們一起來慢慢看,空前發達的農業生產為各諸侯國爭雄稱霸提供了堅挺的後援,也為後來秦漢帝國的建立奠定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同時也為秦漢時期人們的飲食提供了豐富的食品資源,促進飲食文化向精緻化的更高層次發展。這種發展首先是反映在上層貴族生活奢侈化,也只有他們才有條件講究飲食的精美和奢華。

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飲食結構與商周一樣,仍然是以穀物為主食,以蔬菜、肉類、水產、果類為副食。

總的來說,商周時期的糧食作物仍是戰國秦漢時期的主食,但是比重有所變化,如商周時期文獻中經常提到黍稷,到春秋戰國時期則更多的是“粟菽”並重。

粟是小米,菽就是大豆,自春秋戰國以後日益佔據主導地位,比如《管子•重令》曾經記載:“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飢餓之色。”意思是大豆和小麥不夠,工商業不禁掉的話,百姓就會飢餓,在漢代還成為口糧的代稱,如《鹽鐵論•散不足》:“十五斗粟,當丁男半月之食。”

為什麼小米和大豆成為主食,在糧食中的地位也比過去提高了呢?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石磨的發明,改變了大豆的食用方式。過去是直接將大豆煮成豆飯吃,而大豆又是很難煮爛的,食用就很不方便。有了石磨,就可將大豆磨成粉和豆漿,食用起來就很方便。同時,大豆又是一種耐瘠保收的作物,青黃不接之時可以救急充飢,此外,大豆的根部有豐富的根瘤菌,可以肥田,有利於下茬作物的生長,所以大豆的種植就日益廣泛。

同樣的道理,過去食用麥子也是採用粒食方法,直接煮成麥飯食用,不易消化。用石磨將麥子磨成麵粉,粒食就改為粉食,可以蒸煮成各種各樣的麵食,既可口又易於消化,極受民眾的歡迎。小麥又是一種越冬作物,可以和粟等糧食作物輪作,提高複種指數來增加單位面積產量,也是解決青黃不接之時的重要口糧。

而作為南方主糧的水稻,雖然早在商周時期的黃河流域已有種植,但面積不大,在糧食作物中的比重很小,一直到春秋時期還是珍貴的食物,《論語•陽貨》說:“食乎稻,衣乎錦,於汝安乎?”可見只有上層貴族才能食用稻米,其種植自然不廣。

劇說《尋秦記》之戰國人用什麼吃飯?

劇說《尋秦記》之戰國人用什麼吃飯?

透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就可以明白,項少龍作為送嫁將軍的時候,公主小倩和趙雅吃飯,雖然是手抓的,但是吃的是白米飯,這是貴族的體現。因為那個時候的白米飯是奢侈品。

除了主食,那麼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有哪些副食呢?由於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畜牧業和園圃業以及水產養殖與捕撈業都很發達,所以這一時期的副食品也非常豐富多樣。

肉食品

春秋戰國時期的畜牧業相當發達,農民們“務於畜養之理,察於土地之宜,六畜遂,五穀殖,則入多。”(《韓非子•難二》)當時的“六畜”是指馬牛羊雞犬豬,即《苟子•榮辱》所說的:“今人之生也,方知畜雞狗豬彘,又畜牛羊。可見那個時候肉食除了家禽六畜之外,還有牛羊可以吃,不過牛應該不能吃,因為牛用來耕田。除了家養的,有條件的人肯定會狩獵,那麼副食就會更加豐富。

水產品

魚、鱉是人們喜愛的副食品之一,孟子的名句“魚者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與熊掌相比,魚是日常易得之食品。孟子又說:“數罟不入灣池,魚鱉不可勝食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既然是“不可勝食”,可見食魚和鱉是平常現象。

蔬菜

由於園圃業的發達,蔬菜種植已經出現了商品性的生產,《史記•貨殖列傳》就指出:“名國萬家之城,帶郭千畝畝鍾之田,千畦姜韭,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可見其收入之大。種植姜韭而能發財,當然是人們的需要量大,刺激菜農們大量生產。 但是這個時候的種類還比較少,直到漢朝時期,種類才多樣起來。據《急就篇》中提到的蔬菜就有葵、韭、蔥、薤、蓼、蘇、姜、芸、蒜、薺、芥、茱萸、蕪菁、襄荷、蕪荑等,其中很多直到今天還是常用蔬菜。

說完飲食了,那麼戰國人吃飯的餐具是什麼呢?這一時期還沒有發明桌椅,人們進食時仍然席地而坐,要將盛有食物的餐具放在食者面前的案上。食案的形狀一般都是長方形,下面有四個短腳,案面上四旁有一道突起的周邊,以防止食器滑出。

而餐具方面,春秋戰國時期的食具基本上仍承繼商周青銅食器的傳統,到了秦漢時期,則無論是器形還是質地都有明顯的變化。尤其是精美的漆器食具的出現,更是突出的成就。先秦時期流行的籃、簋、敦、豆等食器已消失,漢代使用的盛裝食物的食具主要是鼎、壺、鍾、鍅、盒、盆、盤等。

其實這個時候的很多餐具都還是很笨重的,所以項少龍穿越到這個時候會很不習慣,但是這些都是作為一個穿越者最初到來的不習慣,等待個一兩個月,也就習慣了,所以後來的劇情中對此也就沒有過多的描寫,好了,今天的劇說《尋秦記》就到這了,我們下期再見吧。

本文為歷史百家爭鳴編輯,部分資料和圖片來源網路。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更多原創文章,歡迎關注歷史百家爭鳴魯速專欄公眾號:speeds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