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千島湖放流60年“淨水魚”,為什麼鰱鱅卻無法自然繁殖?

2021-12-22由 牧海 發表于 漁業

麻白鰱什麼時候產仔

說起千島湖,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有機鰱鱅,而且“有機”二字早已成為廣大消費者的共識。千島湖出產的鰱鱅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廣受市場歡迎,這裡的水質在國內也是有口皆碑。

千島湖是國家一級水源地,水質常年維持在國家地表水1~2類的水平,是長三角地區最大的淡水人工湖,同時也擔當著戰略水源地的重任。庫區水體清爽湛藍,透明度高,深層水可以直接飲用,是杭州市民重要的飲用水源地。

千島湖放流60年“淨水魚”,為什麼鰱鱅卻無法自然繁殖?

憑藉著優良的水質以及引領全國的“保水漁業”,千島湖的鰱鱅不僅保住了生態,還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創造了可觀的財富,真正實現了“以魚養水、以魚富民”。今年10月,央視媒體再次聚焦千島湖有機魚,以巨網捕魚為亮點,再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千島湖的巨網捕魚

千島湖又名新安江水庫,大壩於1959年正式截流新安江,蓄水已有60多年。以黃海標高為參照,庫區設計水位為108m,蓄水面積約580平方公里,分屬浙江、安徽兩省管轄。千島湖屬於山谷型深水水庫,平均水深30多米,從高空俯瞰,可見島嶼星羅棋佈,岸線曲折蜿蜒,庫汊交錯貫通,非常適合發展漁業。

千島湖放流60年“淨水魚”,為什麼鰱鱅卻無法自然繁殖?

千島湖的巨網捕魚看似輕鬆,實則充滿了智慧與經驗。和其他水庫不同,千島湖內3畝以上的島嶼多達1078個,水面相對分散,庫底高低不平,地貌、地形複雜,給捕撈活動帶來了很大困難。在1962年,浙江省的淡水水產研究所和當地漁場經過2年努力,終於摸索出了“

攔、趕、刺、張

”的聯合捕魚法,成效頗豐。

千島湖捕撈隊有100多人,專門設有攔網班、張網班以及刺網班,另有運輸班、炊事班,甚至還有專門的造船廠、織網廠、冷凍廠以及罐頭廠,配置全面,效率高,專業性強。

千島湖放流60年“淨水魚”,為什麼鰱鱅卻無法自然繁殖?

捕撈隊員常年跟魚打交道,經驗老道豐富,透過眼看、耳聽就能辨認出具體的魚種。比如,鰱魚跳出水面時一般呈“啪”聲,鱅魚為“咕咚”聲,鯉魚為“噼啪”聲,鱤魚則為“嘩啦”或者“轟隆”聲。再比如,春季時,鯉魚和鰱魚的起跳聲非常相近,這時候可結合地形來判斷。如果在島嶼淺灘處起跳,多為鯉魚,如果在深水區起跳,則八成是鰱魚。

有了“聽聲辨魚”的本領還遠遠不夠。在實際捕撈時,偵查人員還需要對作業漁場的

地貌、面積、水深

等情況有詳細瞭解,以此確定張網、刺網以及攔網的下網位置,各種網具的長度、高度也要做到心中有數。

千島湖放流60年“淨水魚”,為什麼鰱鱅卻無法自然繁殖?

當鰱魚、鱅魚大規模聚集時,便是捕撈的絕佳時期。一般而言,當水庫上游漲水時,鰱鱅親魚就會習慣性地頂水而上,產生洄游行為,規格大而齊整,數量也多。此時捕撈隊先透過攔網、刺網包圍魚群,之後定向驅趕魚群,最終在張網中將親魚一網打盡。

每年的5~9月,水溫逐漸升高,鰱鱅進入活躍期,這5個月的捕撈量佔全年總產量的8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捕撈的鰱鱅基本都在6斤以上,因為張網的網目控制在15~18cm左右,6斤以下的鰱鱅能從網中自行漏出,避免了小魚入網,保證了漁業資源的持續利用。

“有機魚”有何玄機?

今年秋分,千島湖庫區一片沸騰,一張巨網打撈上來12萬斤鰱鱅,國內主流媒體爭相報道。其實這樣的豐收場面很常見,近幾年千島湖的年產量已達

600萬公斤

,“淳”牌有機魚後勁十足,備受市場追捧。

千島湖放流60年“淨水魚”,為什麼鰱鱅卻無法自然繁殖?

然而,有些人卻認為是千島湖的有機魚“並不簡單”:年年都有大魚可捕,一網下去就有十幾萬公斤,

這麼多大魚到底是不是“洗澡魚”冒充的?

事實上,千島湖能保持高產的秘密並不複雜,

人工放流、有序捕撈

是重點所在。

早在1964年,當地漁場就已開始獨立培育魚苗,如今更是完善了夏花、冬片、老口魚種的三級培育技術,放流量大幅提高。近幾年,庫區投放的魚種多達1000多萬尾,魚種重量就有100多萬公斤!

千島湖放流60年“淨水魚”,為什麼鰱鱅卻無法自然繁殖?

而在捕撈規格上,漁場也設定了嚴格限制,鰱魚起捕規格為3公斤,鱅魚則為4公斤,嚴格限制產量,不會過度捕撈。每次的漁獲基本都是大魚,恰恰保證了庫區中有足夠多的低齡魚種。

千島湖鰱鱅的有機屬性,還有以下幾道“保險”:

首先,千島湖的鰱鱅早在2000年就通過了國家有機食品認證。

該認證對水質、餌料、繁殖、捕撈等各個環節都提出了嚴格控制,確保了質量安全。

其次,當地縣級漁政局和養殖場全程監督,嚴禁利用老口網箱進行“洗魚”操作。

而在湖區西北部,7個漁政管理組嚴陣以待,監管不留死角,每月還會不定期突擊抽查,確保“洗澡魚”沒有操作空間。

千島湖放流60年“淨水魚”,為什麼鰱鱅卻無法自然繁殖?

最後,千島湖的有機魚是“可追溯魚”。

從魚種培育到天然放養,均建立了生產檔案和責任制度,在老口網箱中還設定了標識牌;魚種入庫前統一進行藥殘檢測,在保證產能的同時又保障了質量安全,符合“有機”標準。

千島湖中為什麼要投放魚種?難道親魚不能自然繁殖?

在新安江大壩建成之前,錢塘江上游水系相互連通,水流暢通無阻,當時的鰱鱅是能夠自然繁殖的。只不過建壩後,庫區水流被截斷,親魚缺少水流刺激,即便性腺發育成熟也很難繁殖。

鰱魚和鱅魚是典型的半洄游性魚類。在長江、湘江等開放水系中,發育成熟的鰱鱅在每年春季會逆流而上,洄游幾十甚至上百公里到上游產卵。洄游期間,持續不斷的水流刺激和適宜的水溫能促使雌魚的卵巢由第IV期發育到成熟的第V期,這是雌魚排卵的硬性指標。

千島湖放流60年“淨水魚”,為什麼鰱鱅卻無法自然繁殖?

壩前靜水區

而在新安江大壩建成後,庫區水流變緩,壩前形成靜水區。只有在每年4~6月份,上游安徽段來水變多,出現漲水過程,親魚才會頂水而上,出現大群產卵群體。但由於洄游距離太短,洪峰太小,水流刺激不夠,卵巢無法過渡到第V期,自然繁殖也因此中斷。

因此,鰱鱅只能透過放流才能實現資源增殖。值得欣慰的是,放流的鰱鱅規格齊整,成活率高,成功挑起了“大梁”,生態效益也非常顯著。

千島湖放流60年“淨水魚”,為什麼鰱鱅卻無法自然繁殖?

以千島湖安徽段為例,該湖段位於湖區西北部,汙染物較多,富營養化問題突出,但餌料也更豐富。鰱鱅的老口養殖網箱就設立於此,魚苗透過攝食藻類、有機物吸收了大量的氮磷,改善了水質。據估計,每年800噸魚苗可從西北湖區帶走23。5噸的氮、1。08噸的磷,淨化了水質的同時又提高了產量,一舉兩得。

千島湖放流60年“淨水魚”,為什麼鰱鱅卻無法自然繁殖?

值得一提的是,庫區投放的不僅只有鰱鱅,還有細鱗鯝、黃尾鯝等碎屑食性魚類,對減輕氮磷危機做出了重要貢獻。未來的千島湖,鰱鱅依然是主力軍,至於治水成效,我們拭目以待!

對於千島湖的有機鰱鱅,您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