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丹江口的命脈:一年曾出魚1.5億斤,如今“以魚保水”?

2021-12-15由 牧海 發表于 漁業

丹江銀魚是怎麼來的

漢江是長江的最大支流,急流險灘眾多,蘊含著豐富的水力資源。為了開發並治理漢江,我國在1958年開始建造丹江口水利樞紐,歷經16年正式建成,庫容量多達174。5億立方米,被譽為“亞洲天池”。

丹江口的命脈:一年曾出魚1.5億斤,如今“以魚保水”?

丹江口水利樞紐

在大壩建成後,丹江口水庫就成了當地的“聚寶盆”,在發展漁業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丹江口水庫面積廣闊,控制著周邊

9.5萬

平方公里的水域,佔全流域面積的

60%

,再加上水質優良,生物餌料豐富,丹江口水庫自然而然就成了遠近聞名的“天然魚庫”。

“亞洲天池”的隱患

丹江口水庫是國家一級水源保護地,同時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唯一水源地。丹江口水庫的水質一直都非常優良,各項指標基本上都在二類水的標準以上,有些指標甚至達到了一類水的標準限值。

丹江口的命脈:一年曾出魚1.5億斤,如今“以魚保水”?

丹江口水庫區點陣圖

憑藉著優良的水質,庫區出產的水產品自然也跟著身價倍增,在市場上非常搶手。在上世紀80年代,丹江口水庫共發現有

68種

魚類,經濟價值比較高的主要有四大家魚、鱤魚、翹嘴紅鮊、鯉魚、鯽魚等20餘種。其中,鱤魚和翹嘴紅鮊都是性情兇猛的肉食性魚類,也是丹江口水庫的兩大“招牌”,這兩種魚都被評為了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而且還登上過央視,飽受市場讚譽。

丹江口水庫湖汊眾多,水面開闊,可以利用的養殖面積約為

6.2萬公頃

。漁業專家們曾根據水庫生產力進行過計算,每公頃水面可以生產出

300公斤

的鰱鱅,整個水庫每年最多可以生產

1860萬公斤

的純天然鰱鱅,這是一個相當可觀的產量。

丹江口的命脈:一年曾出魚1.5億斤,如今“以魚保水”?

鱅魚/大頭魚

然而在80年代之前,由於缺乏統一的漁業管理,丹江口水庫曾長期處於過度捕撈、亂捕亂炸的混亂狀態。漁民們為追求利益不惜採取毒魚、電魚等極端方式,迷魂陣、絕戶網屢見不鮮,這給庫區的漁業資源造成了很大危害。

和上世紀50年代的調查資料相比,80年代丹江口的魚類雖然增加了

24種

,但有很多都是外來引進的品種,比如

太湖新銀魚

樂山小鰾鮈

,還有一些是在網箱養殖過程中逃逸的,比如

大口黑鱸

(加州鱸)和

斑點叉尾鮰

。這些外來魚種透過吞食魚卵、佔據生態位、捕食競爭等作用對丹江口的本土魚類產生了很大威脅。

丹江口的命脈:一年曾出魚1.5億斤,如今“以魚保水”?

大口黑鱸(原產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除了外來物種,水利建設本身也給土著魚類帶來了“致命傷”。在短短的20年間,丹江口水庫的

鰻鱺

達氏鱘

以及

短頜鱭

全部都消失了,而這些魚類都是洄游性魚類。眾所周知,水電大壩會嚴重阻礙洄游性魚類的繁殖,這對數量原本就稀少的野生種群來說無異於“釜底抽薪”式的打擊。

網箱養魚產生汙染,丹江口水庫面臨危機?

在1985年,國家成立了丹江口水庫水產領導小組,這也是我國第三次對丹江口水庫的漁業資源進行全面開發。

在之後的5年時間裡,河南、湖北兩省共投入了995萬元用於漁業開發和苗種投放,在原來“只捕不放”的基礎上加入了網箱養殖。越來越多的傳統漁民開始加入到“養魚大軍”中,基本扭轉了80年代之前酷漁濫捕的混亂局面。

丹江口的命脈:一年曾出魚1.5億斤,如今“以魚保水”?

水庫的傳統捕魚活動

在這些網箱中,有些品種是不需要投放餌料的,比如鰱魚和鱅魚;而對於吃食性魚類而言,人工配合飼料則是必不可少的,比如鯉魚、加州鱸、羅非魚等。在90年代,人們還把太湖銀魚引入到了水庫中,經過十幾年的逐代繁殖後,銀魚已經成為丹江口水庫的主要優勢物種,種群規模達到了

3000噸

左右。

丹江口的命脈:一年曾出魚1.5億斤,如今“以魚保水”?

漁民在捕撈銀魚

從漁業產量來看,人為的引種和養殖確實貢獻不小。在沒有開展網箱養殖的1983年,庫區的捕撈產量還不到

200噸

,在80年代末發展網箱養殖後,庫區的漁業產量就一直突飛猛進,2010年的總產量甚至突破了

30000噸

在前期,丹江口水庫發展漁業的目標主要是

“以庫富民”

,也就是增加庫區人民的經濟收入,但當時很多人卻沒有意識到保護水質的重要性。在部分湖汊,網箱的設定密度過大,很多養殖戶為了增加經濟效益而大量投餌,嚴重超出了水體的環境負荷,最終導致湖區的富營養化程度不斷升高。

丹江口的命脈:一年曾出魚1.5億斤,如今“以魚保水”?

水庫網箱養魚導致水質汙染

為了保住丹江口的水質,確保“一庫淨水永續北送”,國家在2014年年底全面拆除了水庫中的網箱。近年來,丹江口漁業開始全面轉型,以人工增殖放流為主,全面消除了投餌性的養殖活動,庫區的水質也因此逐漸好轉。

據瞭解,近幾年丹江口市每年都會向水庫放流上千萬尾魚苗,主要以鰱魚、鱅魚、鯽魚、鮊魚為主,進而達到“

以魚養水、以魚淨水

”的目的,效果頗為明顯。

供水與生態,為何矛盾重重?

作為亞洲地區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庫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的城鄉居民輸送了大量的淡水。在2013年底,丹江口水庫的加高工程正式完工,正常蓄水位從原來的

157米

提高到了

170米

,庫容也進一步增加到了

290億

立方米。

丹江口的命脈:一年曾出魚1.5億斤,如今“以魚保水”?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示意圖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每年的調水量超過

95億

立方米,極大地緩解了沿線20個大中城市的水資源壓力。然而當丹江口水庫的蓄水量不足時,往往需要限制漢江中下游地區的供水流量,有時甚至還達不到

490

立方/秒的生態流量要求。

漢江下游的供水量不足會引發很多的生態問題,其中一個典型的現象就是“

水華

”。

在每年的2~3月,漢江下游的河段在長江干流的“頂託”下,水流速度會明顯減緩。如果此時丹江口水庫供應的流量太低,那麼下游的河段就會形成一段緩水區,而這種環境非常適合藻類的生長和繁殖,極易引發“水華”現象。

丹江口的命脈:一年曾出魚1.5億斤,如今“以魚保水”?

漢江下游部分江段“水華”頻發

在1992年2月,漢江下游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

紅潮

”現象,持續了

3天

時間,這也是漢江首次發生“水華”現象。十年之後,漢江下游再次出現了罕見的“水華”現象,江面散發出明顯的腥臭味,江水呈深褐色,這種現象整整持續了

27天

,引起了很大的社會轟動。

2016年,“水華”再度襲來。為了減少負面影響,丹江口水庫的出庫流量被提高到了

600

立方米/秒,下游的流速明顯加快,“營養病”很快就被清除了。至於該如何調節城市用水與江河生態之間的矛盾,丹江口水庫的排程方式無疑起著決定性作用——而這,顯然是一個不小的難題。

丹江口水庫的未來

從今年1月1日,長江流域全線禁漁,丹江口水庫作為長江沿線重要的水源地,自然也被納入了長期禁漁的範疇——這也就意味著,從今年開始整個庫區將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

丹江口的命脈:一年曾出魚1.5億斤,如今“以魚保水”?

2021年1月1日起,丹江口全面禁漁

十年禁漁的初衷是為了改善長江生態、恢復漁業資源,丹江口水庫及漢江下游的瀕危魚種也借這一股“東風”迎來了最佳的“搶救時機”。然而有很多人反映,在夜間丹江口水庫依然存在非法捕魚、電魚的現象,很多餐廳和飯店也依然在非法銷售各種“江鮮”(包括丹江口翹嘴鮊、鱤魚在內)。

由此看來,十年禁漁還只是一個開始,從水庫到市場再到餐桌的黑色產業鏈依然威脅著野生魚類的生存,這些非法盈利行為也將成為下一階段的重點打擊目標。

丹江口的命脈:一年曾出魚1.5億斤,如今“以魚保水”?

丹江口20多斤中的鱤魚

總之,水質和生態是丹江口水庫的“命脈”,禁漁政策的落地既保住了水質,又養護了生態,是一件造福子孫後代的大好事。對於禁漁的成果,我們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