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大禹所鑄九鼎形狀是方是圓,與二里頭中國最早夏代銅鼎有無關聯?

2021-12-12由 霍小姐的八卦爐 發表于 漁業

大禹鑄九鼎什麼意思

大禹所鑄九鼎形狀是方是圓,與二里頭中國最早夏代銅鼎有無關聯?

大禹雕像

大禹所鑄九鼎形狀是方是圓,與二里頭中國最早夏代銅鼎有無關聯?

二里頭出土的夏代“方格紋銅鼎”

“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夏德衰,鼎遷於殷;殷德衰,鼎遷於周;周德衰,鼎遷於秦。”(《漢書・郊祀志》)

中國歷史上,器型沉雄厚實,饕餮紋飾神秘的青銅鼎,一向是王權至高無上象徵,被譽為青銅時代的禮器領袖和國之重器。

而在漢語中,早已被賦予“顯赫”、“尊貴”、“盛大”、“誠信”等含義的大名鼎鼎、三國鼎立、一言九鼎、定鼎中原等成語詞彙,無不彰顯著鼎文化曾經的一段鼎盛和輝煌。

一、 大禹鑄九鼎的由來和傳說。

鼎最早是史前時期華夏先人最常見的炊器,基本上為陶土燒製。

相傳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即將大功告成之際,將天下劃分為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令九州州牧貢銅,收九州之銅鑄成九鼎,並將各地山川奇異之物刻於鼎身。以九鼎象徵九州,表明自己乃九州之主。此後,象徵天下一統的九鼎遂成中國的代名詞。

由於有了禹鑄九鼎九州一統的象徵含義,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逐漸升華為傳國重器。

到了公元前21世紀大禹兒子啟開創的夏代,青銅鼎逐漸發展成為最重要的禮器,成為國家政權、王權至上的象徵,該傳統甚至承襲了數千年。鼎在則國盛,國滅則鼎遷,由此反覆易手,爭奪不已。

大禹鑄造九鼎,很可能在歷史上由來已久、真實存在過。因為西周初期的文獻便有“九鼎”的詳細記載。

“乃命南宮百達、史佚遷九鼎三巫。” (《逸周書・克殷篇》)

在其後出現的古代典籍《左傳》,第一次把九鼎和夏朝聯絡在了一起。

“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左傳・宣公三年》)

再往後的《史記》、《漢書》也把大禹與鑄九鼎聯絡在了一起。

“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上帝鬼神。”(《史記·封禪書》)

夏商周三代,九鼎一直是王朝統一天下的標誌,是王朝至高無上的象徵。定鼎,即標誌國家建立和國都所在。

“武王克商,遷九鼎於洛邑,義士猶或非之。”(《左傳・桓公二年》)

大禹所鑄九鼎形狀是方是圓,與二里頭中國最早夏代銅鼎有無關聯?

鑄有“成周”(洛邑)金文字樣的成周鼎

夏商周三代在用鼎禮儀制度上,存在一脈相承的密切關係。到了西周,則以列鼎制度彰顯使用者的身份地位(

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

)。

東周以來,王室衰微,諸侯國勢力崛起,從西周時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轉為自諸侯出,自卿大夫出,進而陪臣執國命。反映在用鼎制度上便是貴族階層對鼎制的逐級僭越,此種僭禮行為最終導致整個用鼎禮制的徹底崩潰。

史書記載,秦滅周後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遷咸陽。但到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之際,九鼎已不知下落。

“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史記》)

大禹所鑄九鼎形狀是方是圓,與二里頭中國最早夏代銅鼎有無關聯?

上古時代祭祀場景

大禹所鑄九鼎形狀是方是圓,與二里頭中國最早夏代銅鼎有無關聯?

天子九鼎

二、九鼎形狀究竟是圓的還是方的?

01

方鼎說可能更佔上風。

根據仰韶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二里頭文化遺址相繼出土的文物實錘表明,鼎在中國的歷史極為悠久,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上古時代,之後延續使用數千年。

鼎最早是生活用具,多為圓形陶鼎,後來出現青銅圓鼎,成為祭祀先祖、國家象徵之禮器後,鼎的形狀由圓變方,規矩方正。

古人推崇“天圓地方”理念,可見代表九州大地的“九鼎”應該以方形為主。要知道,在距今3800年前的二里頭夏代文化遺址已多次出現陶方鼎。

大禹所鑄九鼎形狀是方是圓,與二里頭中國最早夏代銅鼎有無關聯?

二里頭出土的夏代陶鼎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方鼎是一個模範,二里頭人是東亞大陸第一個掌握了複合範法鑄造青銅器工藝群體,而這件陶方鼎就是二里頭用來鑄造青銅鼎的內模範。這件陶方鼎折射出的一個資訊就是,二里頭時代應該有很多這樣的方鼎,只是限於發掘範圍至今還未找到。由於方鼎比圓頂鼎的規格要高,如果九鼎存在,那它必然更多是方鼎。

考慮到在祭祀等禮儀上商承夏制,二里頭出土的毫不起眼的小小夏代陶方鼎,無疑是後世司母戊青銅大方鼎等的老祖宗。

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青銅大方鼎,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重逾832公斤,是至今國內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重器。

02

大鼎有圓有方說,可能更有歷史文獻依據。據《史記· 楚世家》 記載,

九鼎由3件圓鼎、 6件方鼎組成。

圓鼎和方鼎的同時出現,在理論上可能性更大。當時夏朝初期的青銅禮器制度正屬於形成過渡期,也就是說鼎的形狀正由圓形向方型轉變過渡,出現“九鼎”方圓相間、參雜出現既有時代背景,也有漸變可能。

從距今3800年的夏代二里頭文化遺址出土的殘存“青銅器陶範”內壁判斷,所鑄銅器多為圓形,最大直徑可達30釐米以上。二里頭文化早期與大禹鑄九鼎時間相隔200多年,很難說相互間不受影響。

大禹所鑄九鼎形狀是方是圓,與二里頭中國最早夏代銅鼎有無關聯?

二里頭文化遺址出土的“龍紋陶範”

三、九鼎尺寸大小怎樣,到底有多重?

大禹鑄成的九鼎,其命運隨著國運昌盛,爭奪流轉,起伏不定。

“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左傳》)

西周攻克殷商都城朝哥之後,那九尊高大渾厚、莊嚴沉穩,象徵著至高無上王權的九鼎,被勝利者的周人移放於成周城的明堂當中,寓意定鼎中原,統令天下。

“成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史記·周本紀》)

東周時期諸侯大國兼併加劇,周邊勢力膨脹,爭相打聽、覬覦周王室的“九鼎”的尺寸和重量,凸顯其問鼎中原的勃勃雄心。

“定王元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次洛,使人問九鼎。王使王孫滿應設以辭,楚兵乃去。”(《史記·周本紀》)

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楚王問鼎小大輕重,對曰:“

在德不在鼎。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楚王乃歸。

可見,遠在東周時期,九鼎因為國之重器,深藏深宮,秘而不宣,其尺寸大小和重量儼然成為天下諸侯感興趣的謎團(有實力諸侯王想竊取、實力弱的諸侯王想仿製,顯示自己受命於天,問鼎中原)。

大禹所鑄九鼎形狀是方是圓,與二里頭中國最早夏代銅鼎有無關聯?

商代早期的圓鼎

那麼,群雄割據諸侯眼裡的香餑餑——九鼎到底有多重呢?

《戰國策》在首篇“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中就曾關注過這個熱門話題。

彼時秦國想借口向東周索要九鼎,從而霸佔地盤。戰國七雄的齊國也是當仁不讓。周臣顏率便出使齊國,答應如果齊國將秦軍殺退就將九鼎送與齊國。事後齊國向東周索要九鼎,顏率卻對齊王說:“九鼎不像普通的物品,拿著就可以走,一個鼎就需要九萬人才能抬動,九鼎就需興師動眾的九九八十一萬人,當路過樑、楚兩國時一定會被奪去。”齊王聽罷打消了索取九鼎的非分想法。

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萬人挽之,九九八十一萬人,士卒師徒,器械被具所以備者稱此。(《戰國策》)

一個鼎居然要9萬人才能抬動,這顯然是後人臆想杜撰,荒謬不可相信。

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國攻佔東周門戶——韓國重鎮宜陽後,秦武王引任鄙、孟賁一班勇士直入東周太廟明堂中欲窺九鼎。

秦武王欲取九鼎之一的“雍鼎”,藉口道:“

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當攜歸咸陽。”

守鼎的官吏說:“此武王定鼎於此,未曾移動,每鼎有千鈞之重,無人能舉。”

史書記載,逞強好勝、有圖霸天下野心的秦武王當著周赧王面子,任性舉鼎結果不慎失手被砸斷小腿致死,說明九鼎分量不輕。

“十八年,秦武王與孟說舉龍文赤鼎,絕臏而死。”(《史記·趙世家》)

不難想象,要是九鼎有千鈞之重,象商朝重達832公斤的司母戊鼎一般雄渾厚重,秦武王肯定是望而卻步。而類似201公斤的大克鼎,估計勉強能舉起來,但是還是有點吃力,最後撐不住就落了個“搬起石頭砸了自己腳”的歷史笑柄。

而史書記載秦始皇興師動眾千人“泗水撈鼎”的典故,也從側面印證九鼎分量著實不輕。

(始皇)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史記》)

大禹所鑄九鼎形狀是方是圓,與二里頭中國最早夏代銅鼎有無關聯?

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司母戊大方鼎

四、大禹鑄造的九鼎與二里頭出土的夏代“方格紋銅鼎”有無關聯?

1975年,在二里頭遺址出土的夏代“方格紋銅鼎”,轟動考古界,第一次在實物上為夏代九鼎的考證提供了具體樣式和尺寸依據。

夏代“方格紋銅鼎”,造型和紋飾風格與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的陶鼎形制一脈相承,但材質卻是當時罕見的貴金屬一一青銅。二里頭遺址青銅鼎的出現,無疑是王權禮制萌生的象徵。

這件罕見的3800年前銅鼎,圓腹、平底、錐狀三足,沿上鑄二環形立耳,腹飾不規整的方格紋。與後世出土的精美複雜大鼎相比,其看上去著實有些稚拙,紋飾也略顯簡單樸素。但它卻是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青銅鼎,號稱“華夏第一鼎”。

二里頭方格紋銅鼎的驚世獻身,等於九鼎在鑄造上上已有了可靠的技術支撐。

考古發掘證明,仰部文化等新石器時代晚期即已出現了銅器。龍山時代考古發現的銅器或冷銅、鑄銅遺物更多,但主要限於小件工具、飾品。

從夏代開始,華夏的青銅冶煉技術開始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夏商周更被稱為中國的“青銅時代”,到了3800年前的二里頭文化時期,二里頭遺址不僅發現了若干前所未有的青銅器,還發掘了大規模的青銅治鑄作坊和大量與青銅治鑄有關的遺物。

在二里頭遺址官營作坊區南側,發現有面積1。5萬-2萬平方米的青銅器鑄造作坊,使用時間從二里頭文化早期至末期,這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器鑄造作坊。

大禹所鑄九鼎形狀是方是圓,與二里頭中國最早夏代銅鼎有無關聯?

二里頭出土的陶鼎

大禹所鑄九鼎形狀是方是圓,與二里頭中國最早夏代銅鼎有無關聯?

二里頭出土的銅斝

發現與青銅冶鑄有關的器物有陶範、石範、坩堝、爐壁、煉渣、銅礦石、鉛片、木炭和小件銅器。數量最多的是陶範,多為鑄造後廢棄的破碎外範,其內表光潔,有的還刻有獸面紋等花紋。

二里頭遺址迄今已經發現銅器200多件,包括容器、兵器、樂器、禮器和工具等, 出土的禮器有鼎、爵、觚、斝、盉;兵器有戈、戚、箭;工貝有鑿、錛、錐、鑽等,兩外還有銅鈴、銅飾牌等,這些器物的工藝複雜,有的用了複合範法澆鑄,還有分鑄、接鑄等技術,凸顯了二里頭青銅冶鑄技術的領先地位。

有專家據此預測,當時的夏人能夠製造出更大更復雜的青銅器,可能躲藏在迄今尚未找到的未知神秘大墓之中。

從治鑄技術來看,“龍山末期至夏初可能已使用複合陶範鑄造禮器和容器類器件”。所以夏代初期完全可以製造青銅鼎,也就是說大禹鑄造九鼎在技術上是完全有可能的。

因為早在此前,已有黃帝鑄造銅鼎記載。可能形狀也應該是圓形陶鼎類似的青銅圓鼎,與二里頭的“方格紋圓形銅鼎”器型相似,不排除影響到了大禹鑄造九鼎的形狀。

“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 (《史記・封禪書》)

那麼,世人關注的九鼎最終那去了呢?

霍小姐大膽推測,由於九鼎單體分量重,數量多,最有可能被在秦末的農民起義戰爭中,被不信奉“國之重器、禮器之首”這一套傳統禮教的、大字不識幾個的農民軍將領攻佔秦都咸陽後當戰利品擄掠而去,因搬運不便,融化鑄造錢幣、打製兵器,從此湮滅、消失在滾滾的歷史塵埃之中。

參考書籍:《史紀》、《戰國策》、《何以中國》、《左傳》等

大禹所鑄九鼎形狀是方是圓,與二里頭中國最早夏代銅鼎有無關聯?

《天工開物》描述的冶煉鑄銅場景

大禹所鑄九鼎形狀是方是圓,與二里頭中國最早夏代銅鼎有無關聯?

二里頭出土的夏代乳釘紋銅爵

大禹所鑄九鼎形狀是方是圓,與二里頭中國最早夏代銅鼎有無關聯?

二里頭出土的淺綠松石銅牌飾

大禹所鑄九鼎形狀是方是圓,與二里頭中國最早夏代銅鼎有無關聯?

二里頭夏都博物館